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规划与布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时期规划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前提下,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设置规模不断扩大,监测内容得到扩展和延伸,监测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形成了常规监测和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监测网络,为开展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总结了30余年来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规划和布设以及污染项目监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按照国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限制纳污红线的新要求,分析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还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以期进一步完善站网布局和监测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湖南省水利行业水环境监测站网及监测人员现状、"四水"监测情况及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出分析,提出了加快站网规划和建设,适当调整监测频次和参数,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1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是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的牵头单位与技术中心,具体负责流域内水环境监测站网的管理、组织省界水体的监测、开展重点地区的水质监控、负责流域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等工作。中心开展的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流域内水污染事故凋查监测等监督监测工作:二是开展和组织开展流域省界水体水质监测:三是按合同要求开展长江三峡工程施工区生态环境监测、武汉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水质同步监测、三峡库区支流富营养化调查等工作;另外根据一些流域重大水质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如底质、放射性、生物监测等。流域中心的工作除具体承担监测任务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质量管理等手段。保证流域水质监测网各成员单位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保障流域水资源质量信息发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水文测区监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环境的监测水平,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河北省水文局全面实施"全方位,大水文"战略,引入水文测区监测理念,探索巡测模式,拓宽水文工作领域。在分析水文测区的划分及其意义的基础上,从巡测基地建设、巡测队伍建设、站网建设、监测设备等方面对水文测区监测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介绍了雨量监测站、蒸发监测站、流量监测站、水环境监测站、旱情监测站、地下水监测站的特点和布设要求,为发展以水文测区巡测为主的监测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古北口水质水量监测站水量水质自动测报系统的水量监测情况,水质监测的工作流程、监测参数、监测范围及维护方法,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自动与实验室监测的差别及原因,对比水量水质自动监测中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动监测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古北口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成在提高站点水质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及时发现监测河段水污染事故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为水环境管理、水资源利用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杰 《治淮》2009,(12):39-40
一、项目背景威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从2002年以来不断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网,到目前为止,定期取样监测的地表水、地下水监测站点共有155处,其中地表水监测站包括10条主要河流的48处河道站、15处水库站、10处人河排污口监测站。地下水监测站包括48处地下水水质控制站、35处海水入侵监测站。2006年开始,对2000余处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界河水环境监测站网建设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在中国国际界河上建设水环境监测站网的重要意义和建站目的进行阐述。在重要大江大河和有严重环境问题的界河 ,提出建站目标和标准要达到国家二级站水平 ,在总体方案中给出断面布设、监测项目和装备配置等建议 ,并给出对监测机构设置和管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杨慧 《陕西水利》2016,(2):111-112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安市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是十分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是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基础,延安市地下水监测主要靠人工测量,监测站网布局已不能适应当前水资源管理形势,在分析地下水监测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监测站网布局、新设备、新技术提出新的设想,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保护》2016,(1):147-147
松辽流域水环境监测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成立于1984年,隶属于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主要负责省界水体及重要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监测和流域水环境监测站网规划编制,指导流域内水环境监测工作;承担流域内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资源质量公报和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通报的编制、水资源保护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承担授权范围内入河排污口监测,为实施流域重要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尚春林  徐冬梅  秦朝俊  王林  胡瑾 《治淮》2010,(12):51-52
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际出发,对监测站网的规划原则、监测站分类、站网布设及监测方案进行了研究。根据设站目的将水质监测站分成4种类型,设计共布设36个监测站点,4个重点站,11个基本站,20个辅助站和1个流动站,并对监测项目、方法和采样频次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监测站网的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在稳步推进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新建监测站点投入过大、数量有限、覆盖范围不足,部分新建监测站点和已有的水文监测站网重合度较高,造成重复建站等问题。针对该问题,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近年积极探索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架构和实施方案,提出对现有水文水质监测站网进行改造升级,使其能符合国家地表水监测的要求;将改造后的测站与新建自动监测站组成综合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并通过汇总监测数据,形成全国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站网一张图。实践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水环境实时在线监测,并能连续、及时、准确的反映水质指标数据变化状况,可为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处置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如何建立经济实用,科学可靠的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是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网建设中首先越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辽宁省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建设的实践.对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信息流程的设计、监测设备的配置以及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殷世芳 《中国水利》2002,(11):66-67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河南省进行了水环境监测站网及能力建设研究,通过实地查勘,结合省辖各流域实际情况和水功能区划成果,对全省地表水体首次分类设置了水资源质量站,省界,地市界水质站,供水水源站,入河排污口水质站等,地下水监测站网的设置重点突出了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污染严重区域,地下水超采区域,饮水型地方病高发区域以及基本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区域等;首次在18个地级市、重要城镇、重要供水水源地以及空气质量好,反映大气本底值的区域设置了大气降水水质站。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监测站网的现状、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的监测井密度还有所欠缺的情况和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对呼和浩特市地下水监测站网做好服务提出了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输水线路的系统分析和工程环境特点的认真研究,最终确定了113处水质监测站点(含2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了以人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和动态监测为辅的水质监测站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淮河流域水文监测站网6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和评述了现有水文站网状况及监测功能;结合当前治淮新思路和现代水文发展新理念,规划与展望了服务于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的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黄河流域水质监测工作,根据目前流域水质信息化现状,从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水质信息应用几个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信息采集能力可通过调整和完善监测站网,加强自动监测、移动监测站网建设来提高;水质数据传输可通过组建流域水质专用网络来实现;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加强水质监测信息管理、基层实验室信息管理、黄河水质遥感监测、自动站及移动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不完善,监测和传输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下水监测是水法规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要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管理机构,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加强地下水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环境特点,分析了其水质监测站网的组成与功能,认为:水质信息采集应采用人工采集、自动采集与移动采集相结合的方式;站网布设应遵循统一、高效,功能可靠、信息完整,水量、水质相结合,突出重点、服务工程管理,采用先进技术、多种监测方式相结合,统筹兼顾、经济实用等原则;站网布设应包括固定监测站网、自动监测站网、动态监测站网。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监测站网的布设及控制情况,针对水文行业实验站规划方案,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监测站网统一建设为小浪底库区实验站的需要与可能,提出了小浪底水库水文站网及监测项目的调整方案与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