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2008-2014年逐月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在长江口徐六泾的定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河口控制站徐六泾的悬沙絮凝特性,研究给出絮团粒径与有效密度及沉速的关系。统计表明絮团平均粒径变化范围20~120μm,比分散颗粒中值粒径(平均5.3μm)大一到两个数量级。絮团的分形维数主要在1.8~2.4,有效密度变化范围70~600kg/m~3,其随絮团增大呈减小趋势。洪枯季对比表明,洪季絮团沉降速度比枯季大18%,平均沉速分别为0.26mm/s和0.22mm/s,比以往估算得到的长江口浑浊带絮团沉速小。由此说明为更好认识流域到河口的泥沙输运过程,有必要针对长江河口不同区域进行分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河泥沙架桥絮凝聚集体的分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理含沙量在20~30kgm3以上的高浊度水,必须采用高分子絮凝剂进行固-液分离。在这些工艺中架桥絮凝是最常见的颗粒凝聚机理。然而,对有关架桥絮凝体的构造特性知之甚少。本文采用沉降技术并结合黄河泥沙架桥絮凝体的电镜照片,对絮体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沉降实验数据求得稳定态泥沙絮体质量分维D3=1930±005,这表明絮体具有高度多孔的分形构造。运用分维模型及图像处理技术得到的二维分维值D2证明,如果假定所有的泥沙絮体在层流范围沉降,则会低估了质量分维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LISST观测絮凝体粒径、有效密度和沉速的垂线分布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2003年6月,利用B型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_100在长江口徐六泾站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潮垂线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利用OBS-3A测量现场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速。观测结果显示现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平均粒径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表层为30~60μm,中层为50~80μm,底层超过90μm。絮凝体有效密度受水动力条件控制,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有效密度在532~1456kgm3之间;絮凝体的现场沉速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加大,沉速变化范围在070~562cms之间。  相似文献   

4.
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  相似文献   

5.
絮凝体的分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试验现象及电镜照片研究表明,絮凝体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絮凝体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从絮凝体的密度、孔隙率,絮凝体的粒径分布,絮凝体的强度、沉速,絮凝条件与分数维的关系并结合黄河泥沙试验,概述了絮凝体的分形特性及结构特征,同时对影响絮凝体分形特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河高浊度水的絮凝形态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万春  金同轨  梅胜  李冬梅 《人民黄河》2006,28(5):10-11,58
在黄河泥沙高浓度悬浊液中投加阳型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沉降试验时,借助电镜观察、图像分析技术与“分维”特征参数,探讨了不同絮凝阶段含沙高浊水絮凝形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形絮体的粒径呈广义的正态分布;絮体自由沉速的变化规律不能用传统的Stokes定律解释;不同泥沙浓度对应的絮凝形态学特性的发展变化规律相似;理想絮体分形结构出现在絮凝过程的中间时段,此时,絮体粒度分布集中、密实程度高、孔隙率小、沉速快、分维值最大。  相似文献   

7.
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及沉降的三维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洪国军  杨铁笙 《水利学报》2006,37(2):0172-0177
鉴于试验观察黏性细颗粒泥沙悬浮体系絮凝-沉降过程存在技术困难,尝试以分形生长理论为基础,使用改进的受限反应絮团聚集(RLCCA)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这一复杂过程。模型考虑了絮团的分形结构与可渗透特性、泥沙浓度对悬浮液黏性的影响等因素,复演颗粒、絮团在重力沉降和布朗作用下的三维运动及相互碰撞并黏结的现象。在对模拟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讨论了絮凝-沉降过程的各种特性,结果表明:碰撞效率系数不同时,絮凝发育过程存在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湖泊底泥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底泥的运动过程产生了内源污染,加剧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研究湖泊底泥在风浪作用下悬浮后再沉降的运移规律,可为了解湖泊水质变化成因以及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本课题采用有机玻璃制作的沉降桶,在静水条件下对太湖、龙感湖、巢湖的底泥进行了沉降试验,研究3个湖泊的水体在不同初始含沙浓度和不同水深条件下含沙浓度的变化,分析了3个湖泊淤泥的沉降规律,近似代表天然湖泊的底泥运动状态。试验研究表明3个湖泊水体中悬浮泥沙的沉降均为絮凝沉降,其沉降过程和沉速与单颗粒泥沙相比均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悬浮泥沙絮凝平均沉速随沉距、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后得出3个湖泊底泥的沉降速度,其研究结果可为采用絮凝沉降法改善水质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黄河泥沙高浓度悬浊液中投加高分子絮凝剂,架桥絮凝沉降实验与电镜实验研究表明,絮体结构的形成与生长具有分形特性。借助分形数学理论中特征参数“分维D”定量分析了高分子种类、高分子的分子量、不同投加剂量与浓度下絮体结构的分形特性及其构型特征,讨论了高分子絮凝剂的架桥絮凝机理以及高分子絮凝剂在含沙高浊水中的分形行为,为含沙高浊水中高分子絮凝剂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粘性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生长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分形生长模型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在扩散受限的絮团聚集模型(DLCA模型)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分形生长过程,并对最终的絮凝体进行了图像处理,得到了分形维数和颗粒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夜泊白帝城     
夜静静地黑着。游轮的马达被这黢黢的黑感染,疲倦地放弃了嘶鸣。偌大的游轮恍若摇篮一般,听任江水起起伏伏地揉着搓着。“摇篮”里那些疯了许久的“孩子”们,枕着江水和夜的寂静走向了梦中。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作为一种有竞争能力的当地材料坝,研究因不良地形、地质情况下,怎样进一步简化枢纽布置和降低工程投资的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文中就云南省昌宁大城水库枢纽布置中为避免岸坡溢洪道建基于大范围卸荷松动带上所带来的影响建筑物稳定、施工难度大、投资增加等问题,而直接在堆石体上设置溢洪道的技术研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直孔水电站泄洪孔工作门安装工程复杂的施工环境,结合有限的施工手段,优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质量,安全、顺利、快速地完成了安装工作,解决了直孔水电站泄洪表孔工作门的安装技术难点,为西藏直孔水电站实现按期挡水和发电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鲁布革大坝溢洪道闸室交通排水廊道裂缝监测资料的分析,找出裂缝发生的成因,掌握裂缝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大坝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Translated from Gidrotekhnicheskoe Stroitel'stvo, No. 10, pp. 33–35, October 1993.  相似文献   

16.
台湾曾文水库水力排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文水库集水区因属泥岩地区,地表易受豪雨径流冲刷,且因库区内缺乏有效之底孔排砂道设施,每年流入水库沉积之泥砂量甚为可观;自1973年至2005年12月底之淤积调查结果显示,水库之淤积量已达1亿4 589万m3,坝前之淤积标高为EL.162.50m,已高于河道放水道入口门坎(EL.153.37m),而水库年平均淤积量达445万m3.曾文水库之淤积主要来自豪雨径流,每遇台风或豪雨,虽带来丰沛水量,但亦挟带大量泥砂入库,淤积问题已使曾文水库欲达永续经营的目标受到严重考验.本研究目的在于针对曾文水库现况,以一维输砂与垂直二维异重流数值模式仿真其排砂效率,以供后续排淤工程规划、设计,乃至于排淤工程完成后之营运效益评估参考.研究成果显示,当泄水结构高程为155m时,出口流量为1 500m3/s,排砂比可达40%以上;而泄水结构高程为175m时,出口流量同为1 500m3/s,其排砂比亦可达15%以上.因此,在水库或坝体结构中,适当位置之低高程泄水结构与较大出口流量条件确实有助于提高水库排砂之效率,本模拟结果将可提供后续曾文水库排砂方案研拟之评估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洲水厂污泥处理工程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市西洲水厂的生产能力为 5 0万m3/d ,主要介绍了该厂污泥处理工程设计中污泥总量的估算 ,工艺流程的确定及其具体设计参数等 ,并对运行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目前这项工程已投入运行 ,对西洲水厂的排泥水全部进行处理和回收 ,实现了零排放 ,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三峡工种从优选原材料入手,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及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最终推荐用于工程建设的外加剂为:缓凝高效减水剂ZB-1A、R561C、FDN9001、JG3、X404,泵送剂JM-Ⅱ及引气剂DH9和PC-2。实践证明,三峡工种采用的外加剂所生产的混凝土技术性能改良,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吴勇  陈立君 《四川水力发电》2005,24(6):51-53,58
广西龙滩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高度最高、碾压混凝土方量最大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温度控制是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在坝块内埋设冷却水管但暂不通水冷却的试验。为简化次高温度季节的温控措施提供技术依据.以利于下一步大规模碾压混凝土施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