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杨志霞 《河北水利》2009,(12):26-27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水资源时.多以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作为区域水资源总量。实际上陆地水资源源于大气降水,其派生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土壤水是整个水分循环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既直接影响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又是它们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国产水资源总量为1563.1亿m^3,其中黄河流域部分水资源总量为511.9亿m^3内陆河水资源总量为1051.2亿m^3;地表水资源量1428.2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量为134.9亿m^3。西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降雨受地形影响,形成了多个闭合圈。  相似文献   

3.
衡水属严重水资源匮乏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仅148m3.多年平均年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8亿m,.年超采深层地下水约10亿m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全市7万多眼机井40%出水量不足,每年约3%报废:形成了覆盖全市范围的地下水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  相似文献   

4.
廊坊市地表水匮乏.除北部三县河道常年过水外.其它地区地表水资源较少.全市工农业、居民用水基本采用地下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廊坊市地下水持续超采.2013年地下水超采量达到1.48亿m3。为确保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科学掌握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因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对于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全市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地下水超采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邯郸市是河北省一个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解放以来,该市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来,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随之,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迅猛增长。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78亿m’,1996年』总用水量为ZI亿m‘。从总量上讲,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饱和,现状开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占用水总量的8入8%;同时,地下水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尤其是在东部平原区开发利用程度更高,而且许多地方大面积超采地下水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东部平原区乃至整个邯郸市实现国民经济可…  相似文献   

7.
四平市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概况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征  杨恩 《吉林水利》1995,(12):23-2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四平市城市规模益壮大,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地下水开采连年超采,目前已形成130.1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本文通过四平市区长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及工农业地下水开采情况,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四平市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介绍全市地下水资源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地下水超采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于莲 《河北水利》2005,(6):24-25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省地表水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地面裂缝、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为此.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控制地下水超采.是促进地下水生态环境恢复、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洪林  王立萍  李辉 《治淮》2007,(6):12-14
山东省淮河流域由湖东、湖西、中运河、沂沭河和日赣等5个水资源三级区组成,总面积4.98万km^2。随着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地表水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日益严重,地下水已经成为山东省淮河流域主要的供水水源。山东省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的初步成果显示:地下水水质,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问题已成为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狄延文 《山东水利》2012,(5):74-74,78
枣庄市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地下水观测工作以来.为各地搞好抗旱防汛提供了参考,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合理管理、调度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行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枣庄市地下水观测研究的现状,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在及未来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管理调配的需要,需研究改善并加强地下水观测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本文从地下水下降漏斗形成规律出发 ,探讨了其下降漏斗的利与弊。以示人们不破坏其固有均衡关系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中小城镇地下水超采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平市区及主要城镇严重缺水,水的供求矛盾早在六七十年代就暴露出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四平市区及主要城镇地下水严重超采,截至1994年末,四平市区已形成137.0km2的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最大水位降深达100m,而且地下水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为此应加快引水工程实施步伐;依法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力度;搞好地下水人工回灌工作;保护好水资源,严防污染.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甘肃省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研究紧密围绕甘肃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通过对全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兼顾考虑工农业供水和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保护,因地制宜确定维持地下水良性循环的合理生态水位(埋深)控制目标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量(可开采量)控制目标,形成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红线方案,为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南水北调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系统阐述地下水资源概念和地下水含水层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开采现状,探讨了解决城市和农村地下水超采的措施,利用地下水超采形成的地下库容调蓄当地降雨径流和引江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改造咸水、防止土壤盐碱化等在南水北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认识不足,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在一些集中开采区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现象,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以阜康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为范例,旨在警醒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并为未来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析西北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定量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水循环规律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绝大多数是由地表水转化形成的 ,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或方式的改变将深刻地影响着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和补排量的大小 ;在西北地区单纯地就地下水而论地下水是不科学的 ,应将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评价和规划 ,以科学地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石家庄平原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变化情况,以及超采所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对石家庄漏斗要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措施.针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作出了警告性预测和可恢复性研究.最后就该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文章结合铁岭县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及在我铁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当前地下水超采、水质恶化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及地下水浪费等现象,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地下水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郭占荣  刘花台  朱延华 《水利学报》2001,32(6):0037-0041
本文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和水循环特点、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结了西北地区多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即提高社会对西北地区地下水的认识,适度增大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地下水的一态环境调节作用,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相互转化规律,提高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涵养相结合;加强西北地区地下水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