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江苏南京甘家巷矿区铅锌矿床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岩石和矿石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结果显示:矿床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较为一致;甘家巷矿区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大,总体来看,稀土总量在铅锌矿石、底砾岩和粉砂岩中相对富集;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轻稀土相对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向右缓倾,轻稀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富集程度降低,重稀土元素分布比较平坦。相对较稳定;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甘家巷矿区为受F2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
《稀土》2021,(4)
哈达图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潜力优越。在矿物学的基础上,对哈达图铀矿床特富矿石(3000μg/g)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揭示特富矿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哈达图矿床富矿石主要以沥青铀矿为主,周围发育了大量黄铁矿和有机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特富矿石中明显富集了Co、Ni、Zn等元素,推测有深部还原性流体活动参与,含矿段自氧化带至富矿体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RE、U)逐渐富集,指示了层间氧化作用的发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出既相似又相分离的特征,暗示富矿体后期经历了热液流体改造,使铀再次富集。  相似文献   

3.
肖光富  武禄川 《黄金》2014,(9):24-29
为了研究河南省卢氏县官坡—五里川锑成矿带成矿机制,对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锑矿带内锑矿石及其他类型岩石轻、重稀土元素比值较高,且都呈现为Eu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上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锑矿带内各种类型岩(矿)石中稀土总量分布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大理岩、锑矿石中稀土元素总量较高,构造带岩石及附近围岩的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说明锑矿带的锑及成矿热液主要来自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热液上升过程中锑矿床经历了多阶段的分馏、交代作用,导致稀土元素从围岩中大量迁出,并富集于锑矿床内。  相似文献   

4.
白石溪锰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上扬子陆块的南东缘.矿床主要赋存在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第一段的炭质砂页岩中.含锰岩系Ca O+Mg O值表明在成因上与海相碎屑沉积有关;n(Si O2)/n(Al2O3)值表明锰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活动和生物活动有关.微量元素Sr/Ba值表明锰矿床沉积环境为滞留浅海环境,n(V)/n(V+Ni)比值进一步表明其形成环境为还原环境,Co/Zn-(Cu+Co+Ni)相关性图显示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热液活动的影响.区内含锰岩系形成过程中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呈现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特征.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上曲线呈近水平分布,具有弱的正Eu异常和弱的正Ce异常,反映还原的沉积环境.δCe值和La/Yb-ΣREE图解进一步确认了其沉积环境为受热水影响的大陆边缘区.因此白石溪锰矿床系在大陆边缘还原环境沉积并受热水活动影响形成的矿床.  相似文献   

5.
渣滓溪锑矿床位于湘西雪峰山金锑钨多金属成矿带。对湖南安化渣滓溪锑矿床坑内钻孔岩心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均为右倾型式标准化配分曲线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Sr、Nb、Y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和高场强元素(Zr、Hf)富集的特征。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渣滓溪锑矿床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  相似文献   

6.
《稀土》2020,(3)
以定南县某原地浸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空间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废弃地中残存稀土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及稀土配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废弃地中残存稀土及其配分在矿体内部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差异性很大,废弃地的腐殖层和残坡积层稀土元素丰度较高,局部区域浓度达1821.54 mg/kg,全风化层稀土丰度受成土母岩与矿层风化程度共同耦合作用影响。对废弃地稀土配分研究分析,发现浸取后残存稀土配分整体上仍呈现分馏效应,且Ce的配分值较未开采原生矿床出现显著增加。对某采样点样品与原生矿床样品对比分析,发现重稀土配分随着深度的增加,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赣南上窖铀矿床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窖铀矿床是南岭多金属成矿带黄沙铀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萤石是该矿床最主要的脉石矿物之一,其形成与铀矿化密切相关。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该矿床中萤石的稀土元素(含部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主成矿期紫黑色萤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59.47×10~(-6)~68.97×10~(-6)之间,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总体为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成矿晚期浅绿色萤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41.87×10~(-6)~43.12×10~(-6)之间,配分模式整体呈现"M型"四分组效应;两者均具有弱正铈异常(δCe=1.12~1.23)和较强的负铕异常(δEu=0.63~0.65)特征。明显区别于赣南-粤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而与矿区围岩、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类似。此外,相对于矿区围岩、中国东部地壳和赣南-粤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紫黑色萤石中U含量明显富集,Th、Ba含量亏损。综合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上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上窖铀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或与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水-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伴有部分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大气水,相对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而言,为一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外来还原性流体。  相似文献   

8.
对贵州瓮安新河钒矿床4个钻孔中的含矿层和含矿层顶、底部共采集样品20件,测试分析样品中的稀土元素含量,探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床中的ΣREE变化大,轻稀土含量较低,重稀土富集,分馏不明显;矿床中δCe=0.37~0.83,平均0.70,Ce出现明显的负异常;δEu=0.63~0.97,平均0.81,Eu值为微弱至明显负异常;La/Ce=0.52~0.95,平均O.66。这些特征说明矿床形成于气候干燥条件下的海相热水沉积还原环境。ΣREE—La/Yb图解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特征。  相似文献   

9.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受内生成岩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控制,内生成岩过程中,稀土元素在原岩中的初步富集奠定了成矿基础,大体上决定了矿床的稀土配分类型;外生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从原岩中释放,以离子形式在粘土矿物表面吸附成矿。外生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受多种因素影响,文章主要浅析外生成矿过程中氧化还原条件、pH值、气候条件和微生物及有机物对外生成矿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矿床内不同岩(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岩(矿)石特征表现相似,研究区多金属矿与安山玢岩、矽卡岩的稀土元素总量接近,表明矿体的形成与安山玢岩、矽卡岩关系密切;研究区多金属矿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富集程度及Eu异常特征与安山玢岩、矽卡岩更为相似,也反映了区内多金属矿与二者关系密切;研究区安山玢岩、矽卡岩很可能为多金属矿的主要物质来源。由于安山玢岩、矽卡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及主要成矿元素,使得成矿元素富集,最终形成银多金属矿。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在今后地质找矿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安山玢岩、矽卡岩与断裂接触地段。  相似文献   

11.
皖北灵璧地区新元古代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皖北灵璧地区新元古代九顶山组、张渠组和望山组灰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元素分析,并对古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有少量的黄铁矿颗粒和有机质。其稀土含量很低(平均为10.38×10-6),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并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和中等的负Eu异常。反演的古海水与灰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但稀土总量明显偏低。灰岩和古海水较高的Y/Ho值反映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微弱,而Ce负异常较弱指示海水属于弱的氧化环境,形成水深小于200m。结合北美页岩标准化Eu异常值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皖北新元古代灰岩是正常海水受热液改造后沉积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熊明伟 《稀土》2024,(2):121-127
以《湖南省越城岭地区稀有稀散金属矿产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通过数据对比、图解分析等方法,对该区500余件岩石、土壤样进行统计,分析了不同岩相带、土壤垂直分带中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及配分模式,讨论了稀土元素对越城岭岩体成因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越城岭岩体各岩相带内稀土元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分带性明显;土壤中稀土相对岩石更富集;该区稀土元素曲线配分右倾;轻稀土相对重稀土较富集;普遍具Eu中等负异常;稀土元素特征指示该岩体具有重熔型花岗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稀土》2017,(6)
在贵州威宁玉龙铌矿区上二叠统宣威组(P_3x)含煤岩系底部铝质粘土岩中发现了稀土富集层。通过详细的剖面沉积序列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该铝土质粘土岩中稀土元素异常富集,∑RE_2O_3介于0.149%~1.494%,平均0.690%,厚1.5 m,稀土含量略高于贵州西部同类型玄武岩风化壳稀土矿床;并呈现出块状玄武岩→凝灰质粘土岩→铝土质粘土岩稀土含量依次升高,δEu则呈现渐强的负异常,说明基性玄武岩的风化作用造成了稀土的富集和δEu的负异常。对矿床成因类型分析认为属于风化淋滤成因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三年采集稀土微肥实验田和对照区苹果样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通过分析发现施加稀土微肥的样品中各稀土元素的含量要略高于对照区的样品,但从三年的连续测定数据来看,又没有递增的趋势。稀土微肥的配分相比,苹果果皮、果肉、果核中铈的配分降低,而土壤中铈的配分有所增高。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苹果果皮中富集现象明显,与其它稀土元素相比铈元素经叶-茎-根迁移至土壤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5.
锡山钨锡矿床是粤西阳春盆地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钨锡典型矿床,其成矿与岩体直接相关。本文采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方法对锡山岩体的主体岩性进行了微量与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锡山岩体的微量元素以Bi、Mo、W的显著或明显富集为特征,但成矿元素Sn的富集不明显。在岩体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各样品均具有Rb、Th、U等元素的明显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显著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均表现为较平坦型的雁式曲线,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具有显著Eu负异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锡山岩体为较典型的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6.
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之一,分布有众多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和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但这些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过程仍存在争议。通过对高温岩浆—热液型金(铜)矿床(姚安金矿床和普朗金铜矿床)和低温卡林型金矿床(八渡和泥堡)中的热液磷灰石进行微量元素统计分析发现:高温富碱斑岩型金(铜)矿床中的磷灰石自形程度较好,具有较高的F和Cl含量,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相对而言,低温卡林型金矿床中产出的磷灰石自形程度较差,具有相对较低的F和Cl含量,稀土呈中稀土富集模式。另外,磷灰石δEu-δCe图解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揭示卡林型金矿床相对于岩浆热液型铜、金矿床具有更高的氧逸度。结合右江盆地辉锑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磷灰石(包括萤石和方解石)中稀土(MREE)富集特征指示低温成矿流体可能与特殊的盆地基底岩石存在一定联系。综合分析认为:磷灰石在高温—中低温金矿床中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有效揭示矿床类型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三黎矿床位于广西大明山地区中部,为一个产于寒武系砂页岩中的石英脉型Pb-Zn矿床。为了查明矿床成因,笔者对该矿床中闪锌矿利用ICP-MS开展了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闪锌矿富集Mn(136.40~23520×10-6)、Cu(69.11~1263.00×10-6)、As(90.48~1090.00×10-6)、Cd(2549.00~12990.00×10-6)、Pb(0.41~349.20×10-6)和In(36.87~36690.00×10-6)等元素;闪锌矿的Ga/In比值介于0.01~11.03之间,均值为3.70;Zn/Cd比值变化于43.36~201.29之间,均值为107.15。闪锌矿的稀土元素含量较低(1.02~5.43×10-6),富集轻稀土(LREE/HREE=2.92~13.79),弱的Eu和Ce的负异常(δEu=0.67~1.08和δCe=0.57~1.02);Y/Ho比值变化较大,介于22~69.67之间,均值为34.94;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配分模式图上,稀土配分曲线整体呈右倾弱Eu和Ce负异常的模式。三黎Pb-Zn矿床属岩浆热液型矿床,形成于中低温、富F、还原的成矿环境,其深部具有寻找隐伏矽卡岩型Pb-Zn矿体和石英脉型W矿体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文军  陈耀宇 《黄金》2013,(9):23-29
对比研究了枣子沟金矿区内不同类型矿石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及地层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既有相似又有差别,反映成矿物质具有多样性;矿石与容矿岩石(地层、岩浆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颇为相似,总体呈右倾型,具Eu负异常。表明成矿与容矿岩石(地层、岩浆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及壳幔混合。地幔流体可能参与了矿床成矿作用。成矿环境表现为早期还原,晚期由还原向氧化转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冀东-辽西主要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差异性,选取了金厂峪、峪耳崖、二道沟和排山楼金矿20件金矿石样品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数据,其稀土配分模式图整体右倾-轻稀土富集型,显示了相似的成矿物质来源,Au-Bi的紧密相关性表明形成于中高温热液环境,部分样品稀土配分曲线的反倾和跳跃反映了该区矿床多因复成的特点,且稀土总量随金矿化的增强而逐步降低,可作为一种新的含矿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李致一  李可欣  梁涛 《稀土》2020,(2):1-14
通过对包头市路尘中14种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含量的测定分析以及小型人工降雨冲刷模拟,对稀土元素在路尘中的赋存特征及在其降雨径流中的流失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路尘中的稀土元素随降雨过程发生迁移并在径流产生"流失浓缩"效应,浓缩强度随雨强增加而增强;相同雨强下,水泥下垫面的聚集效应高于沥青混凝土下垫面。(2)径流中水相稀土元素含量随降雨时间下降。(3)径流流失过程中,固相颗粒态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与路尘样品基本一致,呈现轻稀土富集的特征,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程度较高;而水相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原始路尘样品中有一定差异,轻重稀土之间的分馏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