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翟文利  牛卫军  付林林 《河南冶金》2013,21(4):36-37,47
针对原料不稳定、高炉喷煤量低、热风炉风温低且不稳定现象,通过加强槽下筛分管理,恢复热风炉助燃空气和煤气的双预热,对炉前输煤管路、喷枪装置进行改造,采用焦丁混装技术等措施,安钢永通2号高炉燃料比由535 kg/t Fe降到了527 kg/t Fe,实现了高炉低成本运行。  相似文献   

2.
对首钢京唐1号高炉(5500m~3)1300℃风温应用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优化高炉煤气系统工艺流程、配置BSK顶燃式热风炉和预热炉、煤气和助燃空气的双预热、优化热风炉烧炉操作等措施,实现了在全烧高炉煤气条件下能够为高炉提供了1300℃风温。并通过采取改善原料条件、提高顶压、稳定理论燃烧温度、加大矿批、规范炉内操作等措施,使1号高炉实现了1300℃风温操作,改善了技术经济指标,燃料比降低到481 kg/t。  相似文献   

3.
黄东辉  韩向东 《炼铁》2004,23(2):15-18
首钢在2号高炉停炉改造时,将废旧热风炉改造成空气预热炉,独立加热助燃空气,可使助燃空气加热到600℃,同时利用热风炉烟气将煤气预热到200℃,实现了在全烧高炉煤气的情况下稳定供应风温l250℃。  相似文献   

4.
韶钢8号高炉于2020年12月25日停炉中修,集中更换烧损的8、9段冷却壁,同时对炉缸进行整体浇筑,快速恢复炉型;在线对热风炉进行修复,将风温从1 160℃提高到1 200℃。高炉投产后,实现了高炉炉型快速修复和热风炉在线修复,且通过加强原燃料质量管控、提升高炉操业能力和强化炉前出铁管理等措施,使得高炉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燃料比从原来506 kg/t下降至499 kg/t,达到低燃料比生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朱建秋 《河北冶金》2013,(10):1-3,7
从热风炉能否提供高风温和高炉能否使用高风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承钢新3#高炉提高风温使用的因素.通过优化热风炉工作制度、改进热风炉燃烧器、调整高炉操作制度等措施,承钢高炉风温、煤比分别提高了7.1℃、6.6 kg/t,综合焦比降低了14.4 kg/t,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热风炉理论燃烧温度,提高风温,利用热风炉烟气余热顶热助燃空气,是高炉增产节焦、降耗节能的重要措施。热风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已在济钢多座高炉上采用,该措施在技术上可行,可将助燃空气预热至180-200℃,工艺布置简单易行,投资少,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郭鸿志  张晓龙 《炼铁》2011,(6):47-51
提出了一种单烧高炉煤气获取高风温的新方法。用1台热管换热器回收热风炉余热,将高炉煤气预热到200~250℃;用1对GHZ外燃式小型预热炉烧200~250℃的高炉煤气,一送一烧,可将冷空气预热到1050℃,混风后使热风炉助燃空气温度达到670~800℃;这样通过对高炉煤气的低温预热和助燃空气的高温预热,可使高炉风温达到1300~1350℃以上。  相似文献   

8.
热风炉采用纯高炉煤气获得1200℃高风温工业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泉兴  张殿有 《钢铁》1996,31(9):5-9
介绍鞍钢10号高炉(2580m^2)热风炉采用单一的低热值(3000kJ/m^2)高炉煤气,通过热风炉自身余热预热助燃空气,烟气余热回收后预热煤气,获得1200℃高风湿的设计改进情况和系统操作特点。工业试验结果表明:在助燃空气被预热到600℃、煤气被预热到150℃时、风湿达到1200℃,高炉综合焦比月平均488kg/t,实现了采用纯高炉煤气的高风温和高效益。  相似文献   

9.
南钢1050m3高炉设计采用PW串罐无料钟炉顶、陶瓷杯、先进的炉体冷却系统、高风温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煤气干法除尘、TRT发电、明特法高炉水渣处理工艺等一系列的先进实用新技术.高炉投产后,利用系数已达2.804,入炉焦比432.9 kg/t,煤比134.9kg/t,风温1160℃.  相似文献   

10.
邯宝炼铁厂从喷煤系统和高炉系统两方面提高喷煤比。改造喷煤系统中的喷煤罐排气装置和稳压装置,调整放散操作和喷吹操作,保证将喷煤准确性控制在0.2 t/h以内,均匀性控制在5 t/h以内。改造高炉系统中的布料溜槽,投建4#热风炉,不断优化布料矩阵,提高富氧率和顶压,喷煤量达到50 t/h,喷煤比提高至150 kg/t左右。  相似文献   

11.
首钢高炉热风炉高风温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首钢高炉热风炉现状和技术进步,说明首钢高炉热风炉向大型、高风温方向发展。通过分析首钢北京地区、首秦和迁钢等高炉热风炉投产以来的风温变化,阐明首钢全烧高炉煤气热风炉采用高温空气燃烧预热技术实现风温1250℃。利用仿真和冷态试验等手段从理论和机理上研究了首钢现有不同高炉热风炉结构的流场和温度分布特征,指出了顶燃式和内燃式热风炉存在的问题。首钢高风温试验研究采取加强系统监测、操作制度优化和改善原燃料条件等措施,实现了1250~1280℃的风温。该试验研究结果将在首钢迁钢3#高炉、京唐大型高炉上进一步实施,为国内外高炉提高风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首钢京唐钢铁厂5500 m3高炉BSK顶燃式热风炉的设计创新。优化集成了特大型顶燃式热风炉工艺;研究开发了助燃空气两级高温预热技术和顶燃式热风炉高效陶瓷燃烧器。根据顶燃式热风炉特性设计了合理的拱顶和陶瓷燃烧器结构;采用高效格子砖,优化了蓄热室的热工参数与结构,确定了合理的热风炉蓄热面积。优化热风炉炉体内衬设计;采用了有效的防止热风炉炉壳晶间应力腐蚀的技术措施。根据蓄热室传热计算,合理配置了热风炉炉体耐火材料,提高了耐火材料技术性能。优化热风管道系统耐火材料结构设计,使热风管道系统合理化并满足1300 ℃高风温的要求。高炉投产后热风温达到设计水平,实现月平均风温1300 ℃。  相似文献   

13.
重钢3×2500m~3高炉采用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德昌 《炼铁》2012,(2):13-17
重钢3座2500m~3高炉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如铁水一罐制、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综合长寿技术、改进型高风温顶燃式热风炉、改进型嘉恒水渣处理工艺、全干法煤气除尘技术、高炉操作专家系统等,为实现高炉高效、低耗、长寿、环保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形势下,首钢开展了高炉高风温试验研究.2009年高风温试验情况表明,迁钢2号高炉连续4个月月均风温突破1270℃,实现年均风温1258.7℃,达到了高炉生产降低焦比和提高煤比等目标.采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分析了高风温试验前、2008年和2009年迁钢2号高炉的试验数据,2009年实现1280℃高风温下的...  相似文献   

15.
鞍钢3200 m3高炉采用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清华 《炼铁》2003,22(3):1-5
鞍钢3200m^3高炉采用了原燃料整粒过筛及分级入炉、串罐无料钟炉顶、高炉长寿、富氧喷煤、环保型INBA炉渣粒化装置、高风温内燃式热风炉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以改善环保、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尚秋丽 《山西冶金》2014,37(5):37-40
着重阐述了太钢4号高炉大修工程热风炉在无富化煤气的前提下,为达到1 300℃的风温,在提高煤气和助燃空气预热温度、优化热风炉结构及热风管系等方面的方案选择和措施以及所获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伟  朱建秋 《河北冶金》2012,(10):35-37
介绍了承钢2 500 m3高炉顶燃式热风炉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热风炉利用效率提高的原因。通过对热风炉工作制度进行优化、改进热风炉燃烧器,进一步提高了热风炉的风温和煤气利用效率,使承钢高炉生产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长寿的良好循环。  相似文献   

18.
提高风温可以有效降低高炉燃料消耗,促进高炉生产稳定顺行,是绿色低碳炼铁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研究了热风炉热量传输过程和传热特性,通过传热学机理的研究解析,阐述热风炉加热面积与风温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热流通量以改善热风炉传热的观点。研究了热风炉理论燃烧温度、拱顶温度和风温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和回收热风炉烟气余热,通过耦合预热和能量梯级利用的技术方法,实现高风温的技术创新及实践。提出了实现热风炉智能化操作的技术要素,论述了合理控制拱顶温度和抑制NOx大量生成的工艺方法,以及有效预防热风炉炉壳晶间应力腐蚀的技术措施。指出实现低热值煤气的高效利用和高值转化,提高风温、降低燃料比和CO2排放,是未来高炉炼铁的关键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19.
赵臣臣  陈良玉 《中国冶金》2021,31(5):132-137
提高高炉热风炉热风温度对于降低能耗、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某2 500 m3高炉热风炉为原型,建立了顶燃式热风炉的三维数学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热风炉在“两烧一送”工况下烧炉和送风的过程进行多次连续性仿真模拟。选用可实现的k-ε湍流模型、P-1辐射模型和涡流耗散模型分别应用于模拟流体的流动、辐射传热以及化学燃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混烧不同比例的焦炉煤气对热风炉内部温度场和热风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工作过程中,热风炉蓄热室内部温度相差200 ℃,这是冷风在蓄热室中所吸收的热量;混烧1%和2%焦炉煤气均可以提高热风平均温度2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