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用中途淬火法,双磨面金相法以及电子探针半定量微区碳成份分析对14SiMn3V钢粒状贝茵体转变进行了研究。发现14SiMn3V钢粒状贝茵体铁素体块是经由贝茵体铁素体条柱长大熔合形成的;在粒状贝茵体转变之前,过冷奥氏体内存在碳成份的偏聚;在铁素体条柱长大过程中γ/α相界处有碳的堆集,不能满足块型转变所需的新旧相之间的成份不变条件,认为粒状贝茵体不是块型转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李抒  李见 《钢铁研究》1989,(3):42-47
本文研究了一种低碳低合金钢 WCF60钢(0.07%C—Ni—Cr—Mo—V—B)的贝氏体的类型及其转变过程。发现该钢有两种类型的粒状贝氏体,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出现不同的形态,块型粒贝仅出现在高温区,条型粒贝出现在整个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前者可能由块状转变形成,后者与上贝氏体形成机制一致。  相似文献   

3.
李道明  姚枚 《钢铁》1992,27(4):51-54
本研究通过对HQ—70钢连续冷却转变(CCT)图的测定、组织状态分析、系列温度下切口试样冲击性能试验以及断裂特性考察,阐明了该钢冷脆机制及显微组织控制因素。结果指出:与回火索氏体状态相比,粒状贝氏体的出现使该钢的冷脆倾向性加剧,仅约20%(体积)的粒贝组织就使塑-脆转折临界温度T_(ce)大幅度提高,粒贝含量继续增加时T_(ce)的升值趋于饱和。粒贝组织致脆机制系由低温下的解理断裂特性决定。最后确定了改善冷脆抗力、避免粒贝形成所应保证的最低冷却速度ν_e=40℃/s。  相似文献   

4.
杨军 《鞍钢技术》1997,(10):27-30
高强度船板第一次正火后力学性能不合格,又在两相区加热进行不完全奥氏体化正火试验,产生了细粒状贝茵体组织,使高强度船板力学性能满足了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最近,作为非调质高强度以低C—高Mn—Nb系为中心的低碳贝茵体钢(或称acicular ferrite钢)业已研制成功。在这样的成分系中,由于各种合金元素的影响尚不了解,为此进行了试验室的研究和工场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间断端淬钢棒显微组织的观察,研究了AISI4340,9840、86840、4140和5140钢的冷却转变。已发现,当马氏体在冷却中形成时便立即回火,而且这种回火通常引起软化。缓冷可推迟马氏体反应的开始。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也会推迟马氏体反应,因为先共析铁素体会引起相当数量的奥氏体保留在4140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也会推迟贝茵体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冷却时,贝茵氏形成之前先转变为类似于贝茵体形状但无可见碳化物颗粒的针状组织。在宽广的冷却速度范围内,针状组织开始形成的温度是一常数。在快速冷却下4340钢中不会形成这种组织。而且此时针状组织被所形成的第一个转变产物——贝茵体所取代。(ASM—SLA类:N8、Ay)。  相似文献   

7.
12Cr1MoV钢经正火回火后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有时出现粒状贝氏体。研究了12Cr1MoV钢粒状贝氏体的形成及其对高温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氮和火温度地粒状贝氏体的形成非常敏感,粒状贝氏体有利于提高持久断裂强度,但使时效冲击韧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P20塑料模具钢的组织对抛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宗昌  于键  郝少祥 《特殊钢》2004,25(5):19-21
测试和研究了P20塑料模具钢900℃淬火马氏体和900℃加热450℃等温淬火粒状贝氏体在400~700℃回火的托氏体组织的硬度和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P20钢回火后的硬度越高,粗糙度越低,抛光性能越好;马氏体回火组织较粒状贝氏体回火组织细小,具有良好的抛光性能;当P20模具钢的硬度HRC为32~38时,钢的抛光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低碳结构钢在进行冲击韧性测试后的脆性断口进行观察、拍照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列出了对20g和16MnR钢板冲击试样脆性断口观察后所拍照的断口形貌图片。揭示了这些断口属于解理和准解理断裂,断裂时裂纹核产生于钢中的氮、碳化钛和沿晶析出的三次渗碳体,穿晶断裂的形貌具有典型的扇形和河流状花样的解理阶。并且还提供了16MnR钢板具有大量粒状贝茵体的基体组织时的断口光镜形貌。从而、为提高20g和16MnR钢板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一、绪言具有铁素体 珠光体组织的低碳非调质细晶粒钢,可以期望随着铁素体晶粒的细化与珠光体数量的减少,而获得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为了减少珠光体,要求尽量降低含碳量,在不致生成贝茵体的范围内尽量多地添加锰,使A_3转变点下降;进而加入微量的Nb、V、Ti、Al等细化晶粒元素,从而生产出细晶粒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热模拟机、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15MnVN钢形变后先共析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从生核到长大的整个过程,通过分析,提出了转变的扩散机制。阐明方向性粒贝是在先共析“锯齿”状铁素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设想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强度高韧性Cr-Mo-V球扁钢热处理工艺繁琐,粒状贝氏体无法充分分解的问题,采用金相显微镜、SEM、TEM等检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不同回火时间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600℃以上高温回火,并保温2h以上,可使试验钢中处于亚稳态的粒状贝氏体发生回复,向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转变,原始组织中大尺寸、长条状的M-A岛发生分解,转化为粒状M-A岛;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分解试验钢中的粒状贝氏体,使其颗粒更细,分布更弥散,显著提高了钢的低温韧性,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性能。对于本试验钢,最佳热处理工艺为660~680℃回火,回火保温时间为3.0~3.5h。  相似文献   

13.
贝氏体抽油杆钢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玉佐  王晓华 《钢铁》2003,38(6):54-58
介绍了FG20高强度抽油杆钢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力学性能、组织特点及强韧化机理。在FG20钢的成分基础上通过去钒提钛和降低碳、锰含量提高硅含量两种方式调整化学成分,使试验钢得到典型的粒状贝氏体组织,与FG20钢相比,抗拉强度差别不大,而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明显提高。通过降低回火后冷却速度和时效处理两种热处理工艺,使FG20钢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20MnVBH钢连续冷却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0MnVBH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初步测定了该钢的CCT曲线,并测定了转变后试样及各相各组织的硬度,分析了试样的组织特征,发现在很宽的冷速范围内会出现粒贝(GB)组织。  相似文献   

15.
粒状贝氏体对10MnNiCr微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权  张荣久  苏航  李丽 《钢铁》2003,38(11):45-47,39
10MnNiCr钢是一种高强度(σs≥440MPa)、高韧性和良好焊接性的低合金焊接结构钢。研究了粒状贝氏体组织对10MnNiCr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粒状贝氏体显著降低钢的低温韧性。通过回火处理使粒状贝氏体充分分解,可大幅度改善钢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V对700 MPa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在冷却速度2~7℃·s-1时,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V添加提高粒状贝氏体体积分数,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并明显降低粒状贝氏体中M/A岛的尺寸.与无V钢相比,含V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提高18.2%,对提高钢的韧性有利.由于C含量过低,在实验钢中未观察到单独的VC析出,由此推测V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以合金化方式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使组织得到有效细化.   相似文献   

17.
用光学金相及电子金相法研完了70公斤级高强度钢15MnMoVNRE的焊接组织。熔合区主要为粒状贝氏体组织,热影响区为板条马氏体、板条马氏体 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组织,基体为回火索氏体。在V型坡口焊接试样中,离熔合线约1.5—1.8毫米处,出现微区片状组织,使冲击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利用膨胀仪测定1 000 MPa级低碳高强钢临界点及CCT曲线,研究不同冷速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1℃/s冷速范围内,试验钢得到单一粒状贝氏体组织;在2~15℃/s冷速范围内,得到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在20~80℃/s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得到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以测定CCT曲线为参考依据制定调质工艺,试验钢经过调质后获得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稀土》2016,(1)
针对未加稀土与添加稀土的20MnCrNi2Mo耐磨铸钢,对其粒状贝氏体组织分别进行200℃~600℃各自保温1 h的回火处理,采用QUANTA400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经不同温度回火后(M/A)岛的变化,采用D8ADVANCE 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温度回火后试样中残留奥氏体量进行定量测定,分析稀土对回火过程中(M/A)岛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对20MnCrNi2Mo钢粒状贝氏体回火过程中(M/A)岛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分析认为主要是固溶于钢中的稀土偏聚于界面处、降低了回火过程中碳原子的扩散速度所致。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的思想,通过两道次压缩变形结合控制冷却的热模拟轧制工艺,获得不同贝氏体含量及形态的细晶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第二相贝氏体特征对双相钢室温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形变后快速冷却可获得无碳板条状贝氏体,较慢的冷速或在贝氏体转变区保温处理可获得粒状贝氏体。贝氏体体积分数大于20%左右的细晶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具有低的屈服强度,高的抗拉强度,高的伸长率,低屈强比以及连续屈服特性。屈服强度既与铁素体晶粒尺寸相关,也与贝氏体形态和数量相关。板条贝氏体引起的屈服强度提高大于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具有比板条贝氏体更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