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曹益忠  王晶 《山西冶金》2009,32(2):14-17
在建立弯辊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伺服阀加压力传感器控制液压缸实现对板形的控制,并通过仿真分析液压缸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厚板轧机液压AGC的工作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以测压仪或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轧制力信号和液压缸位置传感器所监测到的液压缸位置信号作为主反馈量;以轧机出口侧的测厚仪所检测到的钢板厚度偏差作为监控反馈量,对轧机辊缝进行修正的控制方式,对中厚板轧机液压AGC的工作原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位移传感器的安装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轧机液压辊缝控制系统的分辨率、控制精度、响应时间和维护。本文探讨了位移传感器几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并通过六辊轧机位移传感器的安装结构说明了内装位移传感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李士学  王德义 《钢铁》1995,30(8):72-76
位移传感器的安装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轧机液压辊缝控制系统的分辨率,控制精度、响应时间和维护,本文探讨了位移传感器几种不同的安装方式,并通过六辊轧机位移传感器的安装结构说明了内装位移传感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五机架冷连轧液压伺服系统的故障分析一直都是比较难的,因为与电气自动化控制关系非常密切,是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的故障引起轧制压力(位置)波动还是伺服阀故障引起,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很难分辨。有时还有可能因机械故障引起,借助自动化控制的PDA图常常容易发现故障的根本原因。本文重点介绍了几个借助自动化控制的PDA图分析判断液压伺服系统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轧机液压AGC伺服缸试验台测试缸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匀 《冶金自动化》2007,31(2):40-40
轧机液压AGC系统已成为高精度快速轧制的核心设备。系统中的关键元件轧制伺服油缸轧制力大、行程短、频率响应高、测试难度大,常常因无法预测故障或不能判断故障部位而被迫停产检修。根据大型轧机实际使用情况,参考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液压试验标准,以轧机液压AGC伺服油缸为试验对象,北京科技大学与唐山学院共同开发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最大轧制力为9 200t的大型轧机液压AGC伺服油缸试验台设备,主要完成油缸的动态和静态性能测试。试验台液压系统由加载系统和测试系统两部分构成。测试系统由加载油缸、测试油缸、三级伺服阀、压力传感器、位置…  相似文献   

7.
介绍和分析了万能轧机采用的液压伺服辊缝控制(HGC)、自动厚度控制(AGC)等辊缝调节技术。这些技术为得到尺寸精度高、内外部质量好的产品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
西德的Josef FRhling公司最新推出一种12辊可逆冷轧机。这种轧机采用直接液压压下装置,即采用了控制高压油路的伺服阀,使响应时间和行程极短,从而轧出高精度公差的板带。 该轧机装有测量和控制板带平直度的装置,以压下装置中间辊弯辊装置及液压水平移动辊装置调整板带的平直度,还采用了区域冷却法来进行辊型调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冷连轧机组出口段夹送辊的控制方式,并结合实际调试中的体会,对下夹送辊液压升降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力的控制,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位置传感器是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的基本元件,它用来检测油缸的位移,从而检测了辊缝的位移,作为液压压下的基本环节——位置环的反馈信号。位置传感器是液压压下由繁向简演变的关键元件,它在机床工业上应用得较早,型式很多。在国外,六十年代才开始应用在轧机上。目前已见到的位置传感器有四种型式:差动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磁尺和光栅等。英国、法国和西德采用差动变压器和光栅较多,日本和美国采用感应同步器和磁尺较多。武钢从西德引进的1700mm冷轧机采用光栅;涿县铝加工试验厂从日本引进的1600mm冷轧机采用同轴磁尺,放在油缸中间。目前,我国已能生产差动变压器、感应同步  相似文献   

11.
 利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和几何模型更新方法模拟了不同立辊孔型下多道次立 平辊轧制过程,对轧后各道次的轧件头尾形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平立辊轧制时,轧件影响深度比采用孔型立辊时小,且轧件尾部出现尖角,而采用孔型立辊时未出现;采用孔型辊时,孔型立辊底部导角大小对轧件头尾形状影响较小,且轧件伸长率比采用平立辊时大。同时,平立辊轧制过程头尾情况与用铅实验值吻合较好,说明了本次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尚飞  李申光  李艳琳 《中国冶金》2022,32(8):124-135
为系统分析不同辊形配置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板形调控特性,以某1 800 mm热轧生产线使用的2种典型辊形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对应的辊系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带钢规格与调控手段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分析得出常规凸度支撑辊对应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CVC工作辊辊形呈现出明显的对应性,且压力分布形式受轧制规格与调控手段的影响明显小于CVC支撑辊。利用接触压力峰值和不均匀度表述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将不同规格与调控手段对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更为具体的不同参量在整个变化范围内对分布特征的整体影响趋势。同时还对2种辊形配置下不同辊间接触压力对轧机板形调控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得出CVC支撑辊对应辊形配置的弯辊力与窜辊位置在板形调控能力上均强于常规凸度支撑辊辊形配置,而不同辊形配置对辊缝形状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引入辊间接触压力边中比得到调控特性与辊间接触压力之间的具体关系,并结合现场的实际生产数据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现场辊形配置与板形调控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宁波钢铁1780热连轧机精轧机组采用的"窜辊+辊型+弯辊"的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特点,以板形和板凸度质量和轧辊使用寿命为前提条件,优化设计精轧机组的轧辊辊型曲线。工作辊采用燕山大学连家创教授VCSW专利辊型,支承辊采用平辊+辊端辊型,根据典型规格产品进行辊型优化设计计算。配合燕山大学设计的板形控制系统,经生产考核,带钢板凸度命中率达到96%以上,带钢平直度良好。  相似文献   

14.
尚飞  李申光  李艳琳 《中国冶金》2006,32(8):124-135
为系统分析不同辊形配置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板形调控特性,以某1 800 mm热轧生产线使用的2种典型辊形配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对应的辊系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带钢规格与调控手段下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分析得出常规凸度支撑辊对应的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形式与CVC工作辊辊形呈现出明显的对应性,且压力分布形式受轧制规格与调控手段的影响明显小于CVC支撑辊。利用接触压力峰值和不均匀度表述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将不同规格与调控手段对辊间接触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更为具体的不同参量在整个变化范围内对分布特征的整体影响趋势。同时还对2种辊形配置下不同辊间接触压力对轧机板形调控特性影响进行分析,得出CVC支撑辊对应辊形配置的弯辊力与窜辊位置在板形调控能力上均强于常规凸度支撑辊辊形配置,而不同辊形配置对辊缝形状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引入辊间接触压力边中比得到调控特性与辊间接触压力之间的具体关系,并结合现场的实际生产数据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现场辊形配置与板形调控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15.
热带钢连轧机工作辊下机后尚未完全冷却即进行磨削,残存的不均匀热变形导致磨削的工作辊辊形在空冷一段时间上机时很难达到工艺设定值.针对热辊形不易测量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物理测量方式,准确地测量了工作辊下机后的温度分布和热辊形.考虑复杂的工作辊换热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工作辊空冷时的温度场和热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良好.对工作辊下机后不同时刻的热变形进行仿真,通过将目标上机辊形和磨削时热辊形叠加来设定磨削辊形,为实现合理的辊形磨削提供了依据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四辊轧机轴向移位变凸度辊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工作辊轴向相对移动来改变辊缝形状的四辊轧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板带轧机。决定这种轧机板形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作辊的辊型。本文给出这种辊型的构成方法,并利用它对CVC和UPC两种辊型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两种实用辊型——简单的3次辊型和应用广泛的复合辊型。  相似文献   

17.
于斌  王义栋  杨旭  郭宝安  何安瑞  刘宏民 《钢铁》2014,49(11):42-45
 根据板形控制理论和现场实际工况,研究了1 580 mm热连轧精轧机组机型配置,基于中值弯辊力,开发了与各机架机型适配的支承辊和工作辊辊型,扩大了弯辊力对辊缝的调节能力,建立起与工作辊辊型匹配的窜辊工艺制度,形成了正弦工作辊VCR支承辊、长行程窜辊和强力弯辊这3项控制的组合技术方案。生产实践表明,长行程WRS技术分散了轧辊热变形,使工作辊磨损曲线平缓、光滑,结合辊型与弯辊技术可以保持承载辊缝形状正常和可控,实现了热轧带钢板形和断面形状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薄带轧制过程中的各类板形问题,以新型电磁调控轧机为研究对象,利用Marc建立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弯辊和电磁调控轧辊综合作用下弯辊力和轧制力对轧辊辊型状态、板形分布、板坯边部应力、辊间接触应力、承载辊缝形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弯辊机制的施加将直接促进电磁调控轧辊的稳定胀形,使电磁调控轧辊胀形凸度得到整体性补偿,并以板形良好为依据,给出新型调控轧机合理的弯辊力施加范围。对比分析了不同弯辊力和轧制力下辊缝函数的变化情况,形成不同的二次、四次凸度,为板形控制及初始辊缝设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提高热连轧板板形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楔形、凸度、平直度等板形控制机理,结合莱钢热连轧工艺装备和板形质量特点,优化原始辊型、换辊周期、负荷分配等工艺,制定出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换辊制度、换辊模式、轧制计划安排等控制策略,改善了产品断面形状,板凸度由-20~250μm改善到30~70μm,板形异常卷控制在0.25%以下,薄规格比重提高到总产量的30%~40%。  相似文献   

20.
热轧工作辊下机后冷却不充分即进行磨削,存在的残余热变形使得上机辊型,很难达到工艺设定值。针对轧辊下机后得不到均匀冷却辊型及准确热凸度的特点,以下机时测量的热辊型与其它时刻测量的热辊型的差值作为热变形实测依据与仿真对比。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工作辊下机后的温度场和热变形变化过程进行仿真,其仿真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进而应用该模型对工作辊热磨削辊型进行研究,为轧辊热磨削辊型的设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