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王英豪 《煤矿安全》1998,29(5):41-42
长期以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采用前苏联的方法,致使与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对比较为困难,也影响了正确认识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我国煤矿事故统计与百万吨死亡率计算有3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按煤矿隶属关系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和乡镇集体煤矿4种;二是按原煤产量计算煤炭产量;三是煤炭生产事故分为原煤生产事故和非原煤生产事故。而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按商品煤进行计算,煤炭生产事故包括煤矿企业内发生的所有生产事故。本文尝试把我国煤矿事故按国际上现行的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并把计…  相似文献   

2.
2006-2008年贵州小煤矿死亡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煤矿是贵州省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煤矿的煤炭产量在贵州省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小煤矿的安全生产对减少贵州煤炭事故起着重要作用。对2006-2008年贵州小煤矿死亡事故,按月份、事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加强对小煤矿的监管,提高小煤矿的顶板支护水平,控制井下瓦斯和突水事故的发生,是减少贵州小煤矿事故多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何滔 《云南煤炭》2007,(3):24-25
电动机事故在煤矿生产中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生产。针对电动机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动机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4.
提高煤炭生产整体水平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范维唐 《中国煤炭》2005,31(4):5-8,16,4
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一是要重点控制瓦斯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二是要有效地减少煤矿死亡人数,降低百万吨死亡率。煤炭生产安全状况是煤矿生产地质条件,生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煤矿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的集中反映。发展煤炭高效开采技术、改善煤矿生产安全条件,能有效地减少煤矿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要改变我国煤炭生产安全状况。必须提高煤炭生产整体水平和安全标准,并严格监管执法。  相似文献   

5.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名标  彭德红 《中国矿业》2006,15(12):31-34
由于人们对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理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抓住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未能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和对策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煤矿事故,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从本质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三个方面对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借鉴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现实,构建了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矿事故致因模型,并以该模型来指导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依据煤矿事故致因模型理论,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煤矿事故发生的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即要做到“两个完善、三个加强”: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煤炭行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强煤矿救护队伍建设、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6.
贵州小煤矿瓦斯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煤矿的煤炭产量在贵州的煤炭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小煤矿的伤亡事故又是贵州煤矿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小煤矿瓦斯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我国煤矿死亡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准确判断未来我国煤矿的整体安全生产形势,根据2009—2018年我国煤矿死亡事故统计数据,从煤矿事故发生级别、事故类型2个维度对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进行了研究。通过SPSS 25.0软件建立Brown线性趋势模型,并对我国2009—2018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进行验证,最后预测2019—2021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结果表明2009—2018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处于持续下降趋势,我国煤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在事故发生级别上,一般事故发生的事故起数最多,累计造成的人员死亡也是最高,其次是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起数在2016年出现了回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但是2017年出现回落,没有发生特大事故;在事故类型中,顶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瓦斯事故是一次伤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Brown线性趋势模型对2009—2018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验证表明,相对误差基本上都在30%以内,R^2=0.931,接近于1,均方根误差(RMSE)和正态化的BIC均较小,表明Brown线性趋势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预测精度较高。对我国煤矿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和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预测验证分析,使煤矿企业制定完备的安全管理措施和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娟  赵耀江 《煤炭工程》2012,(3):137-139
 近年来,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正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也趋于好转,但是煤矿事故总量仍然很大。本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年度安全生产情况和事故查询系统得到的历年煤矿事故资料,对近十年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针对事故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包括事故发生年份,事故发生地域,事故发生月份,事故煤矿企业经济类型,从各个方面了解事故现状、特点,得出煤矿事故发生规律,分析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煤矿属高危行业,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是煤矿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分析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认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类事故发生是企业实现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提出了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建设本质安全矿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煤矿安全》2017,(10):243-245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对"十二五"期间煤矿事故的数据进行统计,从数量、类型、比例等因素对主要生产事故进行分析。其中,我国煤矿事故发生次数减少了856次、死亡人数减少1 385人、百万吨死亡率降低76%,但顶板事故和瓦斯事故仍然是导致煤矿灾害死亡的主要事故类型。分析煤矿行业现状并从国家法规、政府监察、煤企管理、员工素质及主要事故预防上提出对策,对促进"十三五"期间煤矿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伟光 《建井技术》2009,30(5):3-6,42
阐述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结合中煤第一建设公司科技创新情况,介绍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谋划与部署的具体内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SMA超弹性及减隔震器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岳云 《同煤科技》2012,(4):48-49
从投稿方式、审稿方式、作者群3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工程投标报价方法的分析 ,对工程投标报价改革的方向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移动变形等值线图是描述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的主要途径,但其绘制方法比较烦琐。为了克服该方法的不足,开发了VB和Surfer接口程序,将其绘图功能集成到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应用程序中,实现了等值线的自动绘制,为预测结果的正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图件。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不仅减少了编程量,而且提高了作图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煤矿井下锚索规格普遍采用φ15.24mm和φ17.8mm,在地质条件复杂和地压大的条件下,锚索常出现拉断现象。为保证巷道支护稳定和安全,研制出φ18.9mm和φ21.6mm大直径锚索,使锚索最大承载力分别比φ15.24mm和φ17.8mm锚索提高12%和38%。对大直径锚索的研制以及对配套锚具和施工机具的研制进行了表述,同时对煤矿井下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周义礼 《煤炭技术》2002,21(2):23-26
通过对选煤厂生产性质及工艺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深刻地阐述了大中型选煤厂集散式监控系统的设计内容与构成 ,系统配置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案例的剖析,提出了地应力、瓦斯压力是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发展的动力,而煤体(或岩体)的坚固性则是起阻碍突出发生的力。总结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提出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丁海强 《煤炭技术》2006,25(11):87-88
风水沟煤矿通过科技创新,对煤炭运输及选煤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了煤仓旋流输送器、博后筛,对矿井和选煤厂主要运输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使煤炭选运能力、块煤产率及煤炭分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内涵增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