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深井厚煤层综放面超前支护范围内沿空巷道变形难以控制的问题,结合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确定了超前支护和加强支护范围,建立了沿空巷道超前支护体受力力学模型,获得了支护体的支护阻力,设计了支护参数。得到:巷道加强支护范围为20 m,支护体的支护阻力为2428 kN/m,支护参数为一排单元支架和两排单体支柱;巷道超前支护范围为20~50 m,巷支护体的支护阻力为1619 kN/m,支护参数为一排单元支架和一排单体支柱。  相似文献   

2.
随着阿舍勒铜矿逐步转为深部开采,深部巷道支护方案亟需优化。为实现按需支护目标,建立了矿山深部巷道分级合理支护体系。首先,对巷道合理支护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汇总分析;其次,提出基于围岩条件、巷道断面尺寸、巷道功能用途和服务年限、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的巷道支护分级方法;最后,基于矿山支护现状、深部巷道支护成本分析比较以及前期支护研究,对合理的支护形式进行评价,确定与巷道支护级别相对应的支护形式和参数,进行方案设计。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分级合理支护节约了巷道支护成本约10%,节省支护时间约20%,降低了支护返修率,支护效果良好,为矿山巷道支护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场实际发生的情况,对架棚支护、锚杆支护,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三种不同方式的巷道支护参数、支护效果、巷道变形破坏情况分析,认为采用锚杆支护锚索是巷道二次支护较为理想的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软岩巷道,分析了各种支护形式的支护效果,根据软岩巷道支护的特点指出,软岩巷道支护要因地制宜,应大力发展以锚、喷支护为主,其它支护为辅的联合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传统支护已经达不到支护要求,锚杆支护技术在巷道支护中所起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明显,涵盖了井巷支护的各个领域。但随着锚喷技术的广泛应用,因锚杆设计参数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而出现万分之五的巷道支护不足,出现冒顶事故,大于60%的巷道支护过剩,使支护材料大量浪费。通过对锚杆支护动态设计研究,既达到支护设计的强度要求,又减少支护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掘进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锚杆支护是金属矿山井下回采巷道的主要支护方式,锚杆支护参数决定了锚杆的支护效果,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对安全支护具有重要意义。对金山店铁矿回采巷道的破坏机理和玻璃钢锚杆的支护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悬吊理论的分析和围岩松动范围的计算,确定出了回采巷道玻璃钢锚杆支护的合理参数。采用优化后的支护参数进行支护后,巷道变形趋于稳定,支护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对玻璃钢锚杆在金属矿山回采巷道支护中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建栋 《采矿技术》2024,(1):227-231
目前,金属矿山巷道支护主要采用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和钢筋网片加注浆支护等方式。然而,巷道支护技术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支护难度大、支护质量难以保证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支护方式、现状、关键技术、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几个方面对金属矿山巷道支护进行了分析。当前主要措施包括优化支护方案、加强巷道监测和提高支护人员技术水平等。同时,不断探索新型支护材料和技术,如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监测等,也是未来巷道支护的方向。综上,金属矿山巷道支护在现代化矿山建设和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绿色环保和多方位协同,提高支护技术水平,优化支护方案,推广新型支护材料和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的矿山生产。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6,(11):35-38
基于厚硬顶板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方案富裕系数过大、严重降低巷道支护效率的特点,以辛置煤矿东区10#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系统研究了厚硬顶板条件下的支护方案。研究表明,裸顶支护,即巷道在进行支护时,对两帮进行正常支护,对顶板进行不支护或者简单支护的支护形式,在保证支护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加快了施工进度,为巷道的支护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钊 《现代矿业》2012,(9):141-144
余吾煤业北一进车巷道围岩破碎、变形量大,锚注联合支护控制该巷道围岩变形效果不好,多次返修。分析原有的巷道支护方案现场支护效果不好的原因;提出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加强支护及支护参数。从支护原理上分析主动支护与被动支护方式有机结合后的支护效果,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一种有效的而又可行的支护方案。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0.
阐述锚索支护技术应用于沿空留巷支护,锚索 w钢带支护做为采煤工作面区段平巷的超前支护理论计算及支护布置方式,为采煤工作面区段平巷的超前支护找到新的支护方式,解决了巷道高顶区超前支护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