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九集地热为湖北襄阳地区发现的首个中深层地热。从地热水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探讨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初步分析地热成因。结果表明,该区地热流体类型为HCO3-Ca·Mg型水,热储环境较为开放,热储温度为59.5℃,地热流体循环深度为2 167.65 m;地热流体由大气降水经深部循环,受大地热流和深大断裂沟通的热对流作用形成;该地热属低温地热,兼具断裂构造型和地温增温型地热。研究结果对襄阳地区同类型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臧浩  杨帆 《中州煤炭》2021,(7):125-130
山东胶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为提高地热水的开发利用效率以及指导后续勘查工作,以松柏地热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温场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松柏地区浅部地下水沿松柏—叩官断裂快速径流带走了大部分热量,加之与之相交的松柏—小王疃断裂和周边由于富水性较差,深部热流上涌使断裂周边形成高恒温带区;松柏地区热水富集部位主要为断裂破碎带及不同岩体接触带,热储类型为裂隙带状热对流型热储,地热资源的赋存和分布受断裂带及不同岩体接触带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永城市地热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分析,采用地热钻探、地热流体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区内地温场特征、热储类型及结构等进行研究。以钻探揭穿奥陶系与寒武系地层,热储层主要以奥陶系马家沟组和寒武系张夏组为主,岩性主要以灰岩为主,热储类型为层状与带状混合热储。根据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研究区不同用途地热流体水质分别进行了理疗热矿水、生活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渔业用水、工业用水评价,地热流体氟化物含量达到命名矿水浓度标准,可作为理疗热矿水。通过稳定同位素,初步判断地热流体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龙门县地热资源丰富,查明其形成机理对区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永汉地热田为例,通过地热地质调查、地热钻探、测温、综合研究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明了地热田热异常空间分布、热储特征、地温场特征,分析了地热田的成因,为此类地热田的研究提供参考。永汉地热田分2个勘查区,均为灰岩热储,异常形态均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热源主要来自于沟通深部热源断裂带的热对流,北东向断裂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连通性较好的断裂破碎带和裂隙溶洞发育带是地热流体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何江根 《中州煤炭》2019,(11):91-93
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新安县地热资源丰富,分为断裂深循环型和沉降盆地型2种,分析了地温梯度、热储水文地质特征、地热水水化学特征以及地热资源储量,研究了新安县地热资源划分及特征。研究得出,深大断层裂隙带和古生界寒武一奥陶系热储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巩固新安县作为中国旅游强县具有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赋存了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了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地热资源地质特征,研究区属于中牟凹陷地热区,主要热储层为新近系明化镇组半固结碎屑岩孔隙裂隙热储层、新近系馆陶组半固结碎屑岩孔隙裂隙热储层、古近系半固结碎屑岩孔隙裂隙热储层,地热类型为层状分布的盆地型地热,地温场类型为地层热传导型,区内断裂无显著导热、导水特征,地温场以地层传导型为主,地温梯度在2.33~3.02℃/hm。并分析了开发利用情况,根据研究区开发利用潜力,为平原示范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提供地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献县地热田位于冀中台陷和沧县台拱2个构造单元之间,热储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上第三系孔隙型热储层和基岩岩溶裂隙型热储层。分析了献县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和地温场特征,从热源、地下水活动、地热流体成因和演变过程、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方面研究该地区地温场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献县地温场横向分布形态与地质构造单元相对应,纵向上受岩性和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地热田的主要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流沿断裂或基岩斜坡进行汇集,构造格局制约热流方向,是以热传导类型为主的平原圈闭型地热田。  相似文献   

8.
杨彪 《云南煤炭》2000,(3):21-26
本较详细阐述了摩诃热井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水中元素含量按现行各种规范进行分类评价;对该区地热开采量,地热温标,热储及开采井距进行了计算;确定了热储概念模型,该热储形式以隙状热储为主。热源来自于深部岩浆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热。热水由大气降水入渗后经循环加热而成。摩诃热泉为氟、硅、氡、氯化钠型水,具很高的医疗价值,研究元谋盆地热水成因及分布规律对该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雪鸥  柴浩  杜峥  王宏 《中州煤炭》2023,(4):199-205,218
为了给地热对井采灌提供示范,为地热资源开发、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研究了延津县下新近系热储层对井采灌试验。研究得出,研究区地温梯度为3.0~3.5℃/hm,延津县城一带由于新乡—商丘断裂的导热作用,地温梯度高于3.5℃/hm,热储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热储层中存在裂隙或破碎带(高渗通道),热储层的连通构造曲折复杂,但热储层中裂隙不发育;通过分析地热流体的单井回灌试验和生产性对井采灌试验监测数据,总结地热回灌工艺流程及回灌量衰减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研究可为河南省地热实现对井回灌—开采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董耀  高鹏举  王巍  赵民  郭大伟 《中州煤炭》2016,(9):143-146,150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复合型资源,豫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在某预查工作中发现汤东断层附近钻孔井温异常,系统搜集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该区域地温梯度、热储结构特征等,研究汤东断层附近地区地热系统的地温梯度变化范围。通过预查区地震地质成果及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特征,说明了地热异常带控制因素及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1.
豫北平原地处华北盆地边缘,具有较高的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巨厚的新生界沉积及其覆盖下的下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形成良好的地下水热储层。分析了研究区地温梯度、地温分布、地温异常以及不同深度地温分布,基于此,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地热分区:太行拱断束地热分区、汤阴断陷地热分区、内黄凸起地热分区、东明断陷地热分区、济源凹陷地热分区、武陟凸起地热分区、中牟凹陷地热分区、菏泽凸起(河南部分)地热分区。将研究区地热资源开采适宜性划分为最适宜、适宜、差的、不适宜四个等级,针对地热水不同梯级,根据温度、水质确定其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加快棋盘井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扩大资源储量的目的,以二维地震勘探和可控源音频大地测量为主要方法,对地热田地质特征和进一步勘查孔位布设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热田资源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其地温场分布特征受断层、基底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多重控制;地热田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通过断裂带水热对流进行热传导,除主伸展断裂外,次级断裂或断裂交叉带也可起到导热构造的作用;二维地震勘探和可控源音频大地测量在控水构造识别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并根据物探测量成果提出了建议勘查钻孔位置。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分析了通许凸起鄢陵段和李口向斜凹陷区地热2个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主要为地温场特征、热储特征以及地热流体特征,得出研究区地温梯度较高区,导水构造多,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并分析了2个研究区的靶区选择和物探工程设计。研究可为实现河南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撑,服务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李鹏  刘丽丛 《中州煤炭》2021,(6):126-132
内蒙古西部断裂发育,地热资源丰富,由于工区内未开展过系统性的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缺少地热钻孔地质资料积累,为查明工区地层结构、断裂特征、热储类型及埋藏条件,为地热井部署提供依据,研究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热条件等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内蒙西部某地的地热资源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可行性勘查,基本查明了工区地层结构、埋深及厚度、导热通道断裂构造的产状、空间展布、热储层埋深等,根据圈定的地热异常远景区,建议部署2处地热勘探井有利位置。通过在工区内首次开展系统性的地热资源勘查,勘查成果为地热资源钻井的井位、设计井深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杨义栋 《中州煤炭》2020,(6):121-125
地热能是集热、矿、水为一体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为保障周口凹陷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通过对周口凹陷区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条件、热储赋存条件的分析,阐述了该区具有经济价值的新近系热储层的赋存特征,建立热储地质模型,对周口凹陷区(周口段)2 000 m以浅的地热资源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主采热储层地热流体温度40~70 ℃,2 000 m以浅地热流体资源储存量为24 560.08×108 m3、热能储存量为104 123.24×1016 J,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4 234.58×104 m3/a,按照100年保证开采年限,可采热能为161.30 MW,属低温大型地热田;分析了该区地热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热水资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