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重庆某煤矿岩溶塌陷为例,描述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统计分析煤矿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煤矿开采、地下水位变化、断裂构造、岩溶发育和覆盖层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得出地下水位变动是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某煤矿岩溶塌陷为例,描述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统计分析煤矿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煤矿开采、地下水位变化、断裂构造、岩溶发育和覆盖层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得出地下水位变动是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岩溶陷落柱在华北煤田中广泛分布,严重影响矿井的设计和生产.为了探明岩溶塌陷发育的控制因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华北岩溶陷落柱发育的岩性条件和构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华北地区岩溶塌陷构造多发育于岩溶水与地下水水位差较大的地区这一规律,可作为今后岩溶陷落识别方面的有效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4.
湘中恩口—斗笠山矿区岩溶塌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中恩口-斗笠山煤矿区是南方的大水岩溶矿区。由于多年的开采,矿区内已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其中岩溶塌陷最为普遍而且危害严重。文章系统分析并全面总结了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预测了6个主要塌陷区。这将有助于有效治理岩溶塌陷,有助于我们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分析研究叙岭关场地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制定隧道岩溶问题处治方案。研究表明隧址区受构造影响,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槽等密集发育,并发育有完善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由3条主暗河和若干次级暗河组成,主暗河的走向受南北向展布的背斜控制,次级暗河受背斜轴部非可溶岩顶面的控制。隧道处于垂直渗流带,施工中岩溶问题以竖向岩溶管道为主,不会产生大的涌水灾害,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面附近可能受次级暗河管道的影响。通过施工开挖验证了岩溶地质分析推断结论,并根据地质分析确定了岩溶问题处治方案,经多年运行隧道未受岩溶地质灾害危害。  相似文献   

6.
古蔺县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1561.8km^(2),占全区面积的49%,岩溶发育中等,岩溶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共计50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133处)的38%。通过对岩溶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在阐述了区域岩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与岩溶的关系及其成因机理。分析表明:区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区域,地质灾害发育也较强烈;滑坡类型以岩溶风化形成的残积土层滑坡为主;危岩破坏模式多为由溶蚀裂隙控制的倾倒式崩塌;岩溶塌陷为土洞塌陷和冒顶塌陷,是在地下水侵蚀、自重、气团压缩、水流潜蚀等作用下形成。提出了地面防渗和加固支挡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红河与南盘江的分水岭地段,为岩溶发育区域,构造上位于滇东南台向斜褶皱断裂带的西南部位,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纪地层,并有大片酸性火成岩出露。厚层—中厚层质纯的石灰岩、白云岩占尾矿库塌陷总数的69%,岩溶密度为33个/km~2;大理岩、大理化灰岩占尾矿库总塌陷的16.3%,岩溶密度为8.7个/km~2;薄层泥质灰岩,岩溶密度为0.65个/km~2,只占尾矿库总塌陷的4.7%。该区域岩溶发育规律受构造控制,岩溶发育多集中在断层构造带上、断层交会部位和背斜轴部,同时岩溶沿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线发育。在防治措施方面,做好库区渗漏监测,避免渗漏发生,雨季加强监测预警,避免外溢发生。同时做好库区底部防渗,尾矿堆放时按设计坡比堆放,设置排水沟,监测堆石坝外坡面水平与垂直位移,以发现坝体是否变形,用以判断坝体的安全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8.
钟祥市斑竹垱岩溶地面塌陷是典型的采矿降水疏干影响区地面塌陷。该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与岩溶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构造破碎带(断裂)促使地下水富集带发育岩溶,岩溶管道和溶洞为塌陷提供空间条件,采矿降水改变疏干区地下水径流途径诱发塌陷形成。采用注浆加固、回填、河床整治、绿化等工程对斑竹垱岩溶地面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取得预期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9.
地铁岩溶勘察有别于常规的勘察,主要在专项勘察阶段进行,采用综合地质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重点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线、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条件、软—流塑状红黏土分布特征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等,为岩溶处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以防止岩溶地基失稳及岩溶塌陷对地铁施工和运营的影响。从武汉地铁岩溶地质勘察工作重点与难点、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武汉地铁岩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常永强 《煤炭工程》2019,51(7):76-79
为了预防岩溶陷落柱引发矿井水害的发生,以开滦矿区范各庄矿发育的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勘测、采掘生产资料和钻孔资料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岩溶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提出了岩溶陷落柱的井下预测方法,讨论了陷落柱发育的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区陷落柱发育形态多样,剖面上呈大小不一的圆柱状或圆锥状。研究区岩溶陷落柱主要分布于构造复杂的褶曲地带,明显受控于构造特征,分布规律与断层和节理发育密切相关。奥陶纪灰岩顶部长期风化剥蚀为陷落柱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对陷落柱发育规模与分布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自然因素、抽水因素与岩溶塌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溶发育、土层存在和地下水活动3个方面论述自然因素、抽水因素在岩溶塌陷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自然因素是决定岩溶塌陷的因素,抽水因素是加速岩溶塌陷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朱庄岩溶塌陷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与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从研究区基岩岩性、岩溶发育条件、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动力条件、覆盖层厚度及渗透性六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岩溶塌陷影响主要因素及塌陷危险性评价得出危险性分区。研究得出,区内岩溶发育程度分为岩溶强发育区与岩溶中等发育区。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AHP模型,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绘制各个影响因子的评价图,对岩溶塌陷各危险性等级进行分析,高危险区域面积0.115 km2,占比11.34%,中危险区域面积0.19 km2,占比18.74%,低危险区面积0.599 km2,占比59.07%,安全区域面积0.11 km2,占比10.85%。研究为后期岩溶塌陷的防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柳江水源地开采岩溶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开裂与塌陷,通过实地调查,总结了本区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较早,在大量查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徐州市区岩溶地下水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徐州市区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均受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不牢河与废黄河断裂切割复背斜和复向斜褶皱形成导水构造,被徐州复背斜核部的相对弱透水阻水岩带及弱透水阻水岩脉的分割形成3个蓄水构造区:徐州弧外侧断褶型蓄水构造区、徐州弧内侧断褶型蓄水构造区、徐州弧核部褶皱蓄水构造区。蓄水构造区控制着岩溶地下水的交替、运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5.
新桥硫铁矿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新桥区基岩岩溶发育程度及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塌陷的调查,对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矿山近年来在预防和治理岩溶塌陷问题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煤矿安全》2017,(9):43-46
通过分形理论确定了长平井田陷落柱发育的相似维,并按相似维大小将井田划分为陷落柱欠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和广泛发育区。长平井田岩溶陷落柱形成主控因素有3个:可溶性岩石、地质构造运动及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从增强奥灰岩层地下水径流强度和溶蚀性2方面促成陷落柱在井田西部较东部更发育,向斜轴部集中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粤北岩溶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广东省碳酸盐岩总面积的77.4%,是广东省岩溶连片分布的主要区域。对粤北岩溶类型、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岩溶地下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岩溶发育强度、含水层富水性、钻孔数据以及野外调查结果,对粤北岩溶区工程建设危险性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粤北岩溶分布、发育具有东西区不同特征,其岩溶发育规律与地质构造、岩性岩相特征、水动力条件等紧密相关;岩溶地下水的富水性、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特征又与岩溶发育规律紧密相关;根据岩溶发育规律及水文地质特征,将工程建设危险性分为高、中、低三级。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岩溶强烈发育带、富水性较强带、地形低洼的封闭、半封闭洼地、塌陷易发区、内涝易发点等均应是工程建设尽可能规避的选址地,在不能规避的情况下,建议加大前期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量的投入,做足专项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优化工程建设选址和基础结构选择。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粤北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塌陷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采用野外钻探、取样、室内试验分析,对研究区的岩溶塌陷成因及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区内岩溶塌陷机制模型。研究表明,大湖镇坑源村塌陷主要是因区内矿坑涌排水,使塌陷区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和改变流向,地下水原有的浮托作用减弱直至产生失托,并产生冲蚀及土体流变,在有地下溶洞发育且上覆土层较薄处发生地面岩溶塌陷。在对大湖镇坑源村发生的多起地面塌陷成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失托—土体流变效应"的致塌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宜昌磷矿矿床地下水赋存条件的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宜昌磷矿区以往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影响矿床地下水赋存条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区内构造断裂较为发育,其中以晚期构造断裂、裂隙沟通性较强,对地下水的富集和运移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风化、岩溶作用扩大了地下水导水、溶水空间;在水平方向上,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替频繁,地下水导水、富水性较强;在垂直方向上,岩溶作用主要在灯影组、陡山沱组Z2d1^3层中普遍发育,对矿床充水有重要影响。为今后进一步搞好区内磷矿勘探工作,查明矿床的充水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地电在查明灰岩内部的断裂构造、圈定岩溶发育带、探测岩溶发育形态及其分布高程、测定复盖层厚度以及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寻找地下水源、测定地下水流速与流向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实践表明,地电工作具有快速、经济并可观测多种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的优点,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