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采空区塌陷灾害的监测与评价是废弃矿山再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SoftGIS技术能够让公众参与协同决策的优势,将专业监测设备的数据与专家分析同公众的经验智慧相结合,构建采空区塌陷灾害评价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了采空区塌陷灾害评价系统。系统实现了采空区塌陷灾害的群防群测及公众参与决策支持。将该系统应用于南港村采空区监测与评价,该系统的预测与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合理性高于仅通过仪器探测和监测的结果,说明将SoftGIS技术引入采空区塌陷灾害评价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一体化是国家发展大战略之一。在“双碳”目标与经济稳增长视角下,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较少,为弥补此空缺、深入研究,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程度较高;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的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中良性耦合程度更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较好,但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并未处于优良协同状态,仍需进一步统筹规划。从加强市场资源调控、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城市互惠纽带等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以促进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矿山开采对区域建设提供了物资保障,但也留下了危岩、地面塌陷、基岩裸露、植被覆盖率下降、扬尘等严重的矿山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冀地区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形势急迫。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东部矿区为例,分析了废弃矿区存在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出了矿山修复细分目标,并针对性提出了成套技术方案,为京津冀地区矿山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区域矿山修复及环境改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众参与城市环境 管理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楠  秦沛  唐磊 《资源与产业》2015,17(1):43-47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城市病”、自然灾害增加等诸多环境风险。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对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管理难度巨大,政府管理者应摆脱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创新决策管理思路。应用渐进决策理论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审视,认为公众是城市环境管理层级的重要组分,应重视和培养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以社区环保协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发挥了连接“社会-经济-环境”复合城市系统各个关键环节的桥梁作用,是城市环境管理的一个渐进步骤,也是对“群众路线”的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矿区地质灾害突出、环境问题复杂,其多尺度、连续性和整体性监测及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 究,是我国矿区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 为解决矿区地质环境多平台、多要素、多尺度和时空协同监测问 题,基于对地观测技术、地基设备和人工调查手段,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立体协同监测及多要素精 准感知技术体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矿区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融合模型,开发知识引导和数据学习双向驱动的 智能化地质环境信息提取方法,从而实现矿区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演变的智能反演与感知。 研究表明:“天—空— 地—人”协同监测与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多要素精准感知,是矿区生态环境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研究的重要基 础,能够为矿山地质环境“信息智能获取—知识学习—辅助决策”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为矿区安 全高效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融合发展是海岸带开发、保护的重要原则,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地质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是实现海陆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为实现海岸带地质成果的高效共享、管理和应用,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了海岸带地质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按照陆海统筹的总体思路,建立了陆海一体的数据模型,实现了海岸带数据的统一规划、综合管理和资源共享,并开发了海岸带地质环境可视化、监测预警分析等示范应用子系统。平台的建成对于促进我国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在内的多元主体进行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为海岸带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领域不断地深入应用,以“地质云”为代表的综合性地质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面向地质大数据应用的云平台管理系统是构建该类平台的重要基础,可从云服务资源、环境部署创建、系统管理、大数据算法、数据统一服务等方面为地质相关应用提供支持。阐述了面向地质大数据应用的云平台管理系统在地质大数据综合应用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系统的框架设计,讨论了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该系统在郑州市城市地质大数据云平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大型城市地质三维模型可视化面临的数据容量巨大、模型处理时间长、三维渲染慢、客户端对硬件依赖过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park大数据技术搭建的云端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平台,包括数据存储层、数据调度层、云端渲染层、终端可视化层。对城市地质使用的地学大数据采用“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策略进行自动划分,在三维模型计算及三维可视化过程中,采用Spark Streaming+GPU的快速并行计算和任务调度,可高效地自动完成三维模型的分布式渲染、集中融合和可视化展示。在“地质云”中使用5台高性能云主机构建了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平台原型,采用雄安新区的地质、钻孔、高精度网格、倾斜摄影等约410GB的数据进行实验。经在线验证,无三维引擎的客户端访问云端的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计算平台,每秒可渲染并返回30帧三维图像,人机实时交互流畅,形成的这种新型“终端发请求、云端三维算”模式将对虚拟化城市地质走向实际应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琳琳  刘文卿 《中国矿业》2021,30(S2):231-233
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微信公众号的特点,通过分析推广比较成功的科普类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和“果壳”的传播特征,总结其成功经验。然后以公众号“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点明地质类科普公众号在运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利用其开展地质科普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地质工作历经60多年发展,从传统地质勘查到现代城市地质调查,汇集了海量地质数据,创新了地质成果表现形式,拓宽了服务领域,为特大型城市规划、建设和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上海城市地质工作从承担地勘项目到主动融入市政府综合管理平台,已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未来,上海城市地质工作将通过精深勘查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注重影响城市安全的环境地质问题,努力为上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的业绩。  相似文献   

11.
恩施州城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恩施州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分解为水土资源承载力、有害废弃物最大容纳能力和对人类工程活动的最大忍受程度三个方面。选取地下水环境、地面地质环境、地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矿业遗迹承载力等4个因素,分别遴选一级、二级评价指标,初步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为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布局、地质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问题。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文章选取京津冀地区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占比作为能源结构变量(解释变量),废水、工业废气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作为环境变量(被解释变量)。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京津冀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变量间的关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动态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中“三废”的排放总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对“三废”排放总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且煤炭、原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对“三废”排放总量影响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应当充分利用滞后效应和贡献程度,对外部条件冲击实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使得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和环境之间趋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对减少地质工作重复投入、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对地质资料汇交的监督管理,是地质资料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本文结合地质资料汇交监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提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3.0版的建设思路、系统架构、功能设计和应用成效。该设计基于面向协同的工作流模式,实现了地质资料汇交的全流程监管,有效解决了跨行业、跨部门地质资料协同监管问题,对提升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各界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时代发展主题之一,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是绿色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市场化机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路径。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具有管理相似、减排协同、范围交叉等方面的特点,二者的协同,将会极大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降低实施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本文总结了碳排放权与排污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可行性研究现状,并指出了两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协同的路径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推进监测机制协同、提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环境协同效益评估的建议,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污染控制提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质工作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围绕黄石市规划建设、运行、转型升级、选址布局、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等自然资源与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结合黄石市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提出黄石市城市地质工作在未来5年里的总体战略构想,开展大冶湖生态新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老城区城市地质调查与宜居系统评价、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韧性水系统评价、长江黄石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绿色发展示范研究、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与绿色矿山建设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等7个方面的工作,为黄石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与工程》2021,(2):F0002-F0002,F0003,F0004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成立于1990年,隶属于湖北省地质局管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A级单位,是省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监测保护专业队伍,为地质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该站现有职工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110人;博士、硕士63人;省部级专家8人,省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该站积极构建符合地质环境工作需求的格局和体系,内设机构包括9个机关科室、4个技术业务中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资源环境中心、城市地质中心、地质环境信息中心)和3个区域工作站(黄石站、孝感站、襄阳站)。  相似文献   

17.
数字地质资料馆平台智慧运维体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地质资料馆是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服务支撑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运维体系,切实有效的支撑全国地质资料馆面向社会化服务的综合保障能力。本文对数字地质资料馆平台智慧运维体系探索和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对物理环境、IT基础设施运行、网络环境、存储和备份系统运行和安全管控等运维工作进行功能分析和探索实践,对信息化技术在地质资料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支撑能力具有基础理论依据数据支撑,同时促进地质资料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安全减灾建设进程中 ,诸多惨痛的教训告诫人们 :不仅仅是将科学建议转化为国家、城市的“白皮书”或“蓝皮书” ,更多的是寄希望它能够让人们学会避开危险 ,减少损失 ,尤其是让各级城市政府理解、支持、参与和实践 ,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城市防灾减灾。本文从分析中国城市灾情的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 ,从城市综合减灾的科技与管理、政府与公众等问题入手 ,探讨了有效应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环境变迁和矿业工程环境效应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后,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似乎更加突出,因而人们对环境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本文提出,环境变迁与地质灾变属于正常的地质作用过程;矿业工程对生态环境既有负效应又有正效应,不能将矿区环境恶化完全归咎于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科学地评估引起矿区环境问题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管机制,研究推广能有效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变的“环保型”开采方法及“绿色矿区”建设的关键技术,矿业工程的负效应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地质数据的价值化发挥亟待激发,地质大数据平台的研究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地质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现阶段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存储分散、集成难度大,数据涉及范围广、标准难统一,数据专业性强、处理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借鉴“互联网+”实践中以平台模式聚合多边市场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思路的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以云环境为基础支撑,客户端为工具,云资讯为媒介,云商店为平台,通过聚合多边市场,打造共赢生态圈,创新平台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基于此思路开展了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阐述了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构建了包含微内核客户端、云商店、云资讯、云支撑平台在内的平台系统,构成了共赢生态圈支撑体系。研究成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进行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互联网+地质”融合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