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对龙潭沟地区开展地质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和物探激电剖面测量等工作,总结了龙潭沟地区地层、岩性、构造、矿化及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Au、W元素是本区主要成矿元素,As、Cu等金属元素为成矿伴生元素.Au元素异常在本区具有规模大、强度高等特点,Cu、W元素在本区含量相对较高,可作为找矿指示元素.物探高阻异常...  相似文献   

2.
老湾金矿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部,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单体金矿床。研究了矿带内金矿体原生晕的元素浓度分带、轴向分带序列,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讨了元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Au、Bi、Pb、Zn、Mo元素浓度分带未闭合,向下延伸较好,表明矿体深部仍有延深;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g-Mo-Hg-As-W-Sb-ZnSn-Au-Cu-Bi-Pb,高、中、低温热液元素排列无序,反映原生晕是由多期矿化叠加形成;Au与Bi、Cu相关性较好,在成矿热液中共同迁移、富集,Bi、Cu元素可作为找金的指示元素;主因子F2(Au-Bi)代表了促使金富集的地质作用,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标高-650 m以深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基于上述认识预测的找矿靶区已获得成功验证,分析结果对于矿区后续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成矿的复杂性,多样性是矿产资源的共性,其研究难点是成矿过程中的演化问题。地化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地化元素在复杂的成矿过程中的演化特征,从而为预测找矿提供有用的微观信息。选取广西大厂矿田钻孔有关元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研究,揭示了矿区内成矿作用的复杂和多次矿化叠加改造的现象,Zn和Sn的富集与多金属硫化物密切相关,而与Au等元素表现出无直接关系。Sb、Pb、Ag和Cu可作为Zn和Sn的找矿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4.
在科尔巴依—野马井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中,对一些成矿元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元素的浓集系数(K1)的大小可以将调查区各元素的富集变化序列排序为:Au、Ni、Cr、As、Sb、Mo、Co、Bi、W、Ag、Cu、Pb、Zn、Sn。科尔巴依—野马井地区的地质背景和蚀变矿化特征与西准噶尔区域特征很相似;元素的浓集系数(K1)值中,Au、As、Sb等元素组合与已知调查区金矿化蚀变基本一致,Ni、Cr等元素则反映了本区分布的超基性岩成矿的特征。根据科尔巴依—野马井地区1∶5万化探异常下限圈定单元素异常2073个。经综合研究,共圈定各类综合异常69处。其中,以Au、As为主的综合异常26处,以Cu、Zn为主的综合异常26处,以Mo为主的综合异常3处。  相似文献   

5.
青海双朋西金矿区原生晕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朋西金矿区金的成矿条件优越,阐述了双朋西金矿的区域地质和区域地球化学概况,并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采用1∶2.5万原生晕普查方法,获得了Au,Cu,Ag,Pb,Zn等元素综合异常。原生晕异常反映了金矿化的存在,而Au,Sn,Pb,Zn,Cu是重要的指示元素。异常与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化形态及产状关系密切,进一步说明该区金矿是以断裂控矿为主。  相似文献   

6.
典型Au,Ag矿床的统计研究发现,蚀变岩Au-Ag相关性对矿床的矿化类型有指示作用,即Au-Ag相关系数高,Au和Ag可以同时成矿;Au-Ag相关系数低,Au或Ag独立成矿。理论和实例分析表明,热液蚀变过程中Au,Ag的分异,主要与Au、Ag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初始岩石建造特征以及热液来源和演化等有关。Au-Ag相关性较蚀变岩石Au/Ag比值更能反映热液流体的叠加作用。运用该方法可以推断矿床潜在矿化类型,对已有矿山的探矿增储及资源综合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克峡希金铜矿是近年来在博罗科努山脉赛里木湖地块以南发现的斑岩型金铜矿床,矿化赋存于华力西中晚期侵入的角闪辉长岩、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岩体中,以及岩体与青白口系开塔尔斯群上亚群的大理岩接触带,矿化类型为斑岩型伴生矽卡岩型。矿区内Au、Cu、W、As、Sb、等元素丰度显著偏高,Au、Cu、Ag等元素的高背景值、不均匀分布和高浓集使得克峡希地区有较好的铜、金成矿条件。同时成矿与区内的特征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使克峡希地区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紫金山铜金矿黄铁矿的碎裂结构具有三种赋存状态,主要运用电子探针(EPMA)对其进行微区分析,进而探讨碎裂结构黄铁矿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矿碎裂结构黄铁矿的三种赋存状态:破碎程度一般,颗粒较大;破碎程度大,颗粒细小;碎裂结构与粒状结构黄铁矿共生。黄铁矿的破碎程度越大,颗粒越细小,含金性越大,且黄铁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为纳米级颗粒金;2)碎裂结构黄铁矿是亏铁富硫型的,从浅部到深部,亏铁程度与富硫程度逐渐减弱,黄铁矿的Co-Ni图解,说明其是火山—热液成因,其形成与早期隐爆作用有关;3)碎裂结构黄铁矿的主要微量元素有Cu、Co、Ni、Pb、Zn、Au、Ag、As、Sb、Se、W、Sn等,从浅部到深部,碎裂结构黄铁矿的微量元素Sn含量明显增加;元素W、Au、Zn、Ag、Pb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Ni含量也逐渐降低,但是靠近铜矿体,其含量有所增加;越接近铜矿体,Cu与S的含量增加,而Fe的含量降低,体现了紫金山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火山热液(形成于燕山晚期,富含Cu、Au、Pb、Zn等成矿元素)与紫金山复式花岗岩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具有W、Sn、Mo、Bi等矿化特征)的叠加。  相似文献   

9.
对青山金矿床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矿石与围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成矿元素以Au-Ag-As-Sb-Ba组合为特征;赋矿地层中Au含量远大于背景值;围岩及矿石都具有较高的U/ Th值,其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基本一致,且存在Ce 负异常和Eu的正异常;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值具明显的“氧漂移”现象;成矿流体温度介于160~220 ℃;流体包裹体中Ca2+,CO2 和HCO-3含量较高,显示成矿流体为重碳酸盐-氯化钠型地下热卤水。因此矿床为泥盆系矿源层中的Au,在浅成低温条件下,经过雨水来源的地下热卤水长期循环改造、富集、沉淀在构造网络中,形成热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王冉  桑树勋  王文峰  易同生  赵霞 《煤炭学报》2013,38(11):2017-2022
煤中Au含量的异常作为潜在的Au资源开发利用区日益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笔者通过对黔西南地区116个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煤样及矸石样的Au含量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INAA),研究了煤中Au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探讨煤中Au的主要来源及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煤中Au含量为1~30 ng/g,平均值为13.75 ng/g,大大超过沉积岩丰度和世界煤平均丰度;Au含量高异常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紫云-垭都深断裂、师宗-贵阳深断裂及开远-平塘断裂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含Au热液是黔西南煤中Au的主要物质来源,地幔热柱及深部岩浆活动是含Au热液流体向煤层运移的热动力源,当含Au热液在构造驱动下沿断裂构造带迁移上升进入煤层后,由于浓度、温度、压力、p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及有机质的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失稳而导致研究区煤中Au等成矿元素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平泉县洼子店金矿区碾子沟矿段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Cu、Pb、Zn、Au、Ag矿化与围岩关联不明显,而与构造有密切关系,岩体内异常组合Mo、Bi、W、Mn、Hg、Au、Cu、Ag主成矿元素与Au、Cu相关性较高,激电异常峰值较明显的点异常由埋藏较浅的隐伏矿体所引起。矿化特征主要为细脉浸染状金(铜)矿化、接触带上金(银)矿化、斑岩中的浸染状金矿化以及地表风化残积型金矿化;矿体似层状,稳定;以黄铁矿为主,呈具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碎裂结构等结构,以浸染状构造为主,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均微少。经历了早期磁铁矿-钛铁矿阶段,热液活动的黄铁矿阶段,形成以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伴生少量辉铜矿、砷黝铜矿为主的硫化物阶段,之后形成细脉状、浸染状硫化物矿石,在压扭性构造活动期下,构造热液使岩石发生蚀变并伴有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12.
广西贵港六梅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研究六梅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性,在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研究了矿床金及其成矿伴生元素组合、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六梅矿床原生晕组合复杂,Au、As为正相关关系, As可作为Au的主要指示元素;成矿元素组合具有热液矿床特征。研究成果对六梅金矿床深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北西—南东向展布的F1断层的影响下,册亨县尾爱金矿呈现矿化特征复杂、地球化学元素Au、As、Sb、Hg异常的特点。为了能提高找矿成功率,采用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对矿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Au、As、Sb、Hg各元素的异常下限值,并圈定了综合异常带3个,综合显示:Au、As、Sb、Hg综合异常带多分布于三叠系许满组砂岩、粘土岩中,物源多为以硅质陆源碎屑岩为主,经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形成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化);Sb、As综合异常带是受构造活动影响产生的异常;As、Sb、Hg综合异常带是后期构造热液活动所致。解释结果与成矿规律高度一致,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为地质工作找矿提供了下一步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14.
《煤矿机械》2015,(8):336-339
针对齿轮故障信号的非线性、非平稳特征,采用本征时间尺度分解(ITD)结合排列熵的方法进行故障特征提取。采用ITD分解方法将原始信号分解得到一系列的PR旋转分量。通过剔出无意义的PR旋转分量,筛选出反映真实状态信息的分量,然后计算筛选出的PR旋转分量的排列熵。不同故障信号的PR旋转分量的排列熵大小不一,规律可寻,据此可以将排列熵的值作为元素构造故障特征向量。通过实验模拟齿轮正常、齿根裂纹、断齿和缺齿这4种状态,证明ITD-排列熵有很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区次生晕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德合龙洼铜金矿的区域地质和区域地球化学概况,并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采用1∶5 000次生晕普查方法,获得了Au、Cu、Ag、Pb、Zn等元素异常。次生晕异常反映了铜金矿化的存在,Au、Sn、Pb、Zn、Cu是重要的指示元素。异常与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化形态及产状关系密切,进一步说明该区铜金矿是以断裂控矿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东天山雅满苏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以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为主,为进一步评价其成矿潜力以及揭示赋矿层位,以区内各地层岩石化学光谱分析数据为基础,开展比较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基于成矿元素富集系数(K)、成矿元素变异系数(CV)以及后期叠加强度(D)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各地层内Cr、Au、Ni、Pb、As、Sb、Cu、Zn、Ag、Co、Bi共11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成矿元素富集系数(K)分析表明雅满苏地区各地层中除阿尔巴萨依组以外,其余地层As元素均富集,Zn、Cr、Ni、Sb元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存在潜在成矿可能;成矿元素后期叠加强度(D)分析表明本区的Au、Sb、Bi、Ni等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作用;成矿元素变异系数(CV)分析表明本区成矿元素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对雅满苏地区晚古生代各地层成矿能力评序得出最优势成矿元素为As,石炭系地层是As元素主要赋矿层位。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虎形山地区钨多金属矿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矿化元素分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分别从矿化时间、空间分布、构造控矿、岩浆岩与矿化关系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区内钨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结果表明:1新元古代冷家溪群地层富W、Sb、Au等成矿元素,可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大量矿质;2区域主要为EW向或近EW向断裂构造,直接控制着区内重要矿床的分布,是区内主要矿床的储矿场所;3侵入体接触带构造对交代和热液矿床具有控制作用,在区域发生的3次岩浆侵入活动中,第2次和第3次岩浆侵入与成矿关系密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钨铍铁金铅锌铜等多金属矿种仍是区内下一步找矿工作的重点,石滚岭—虎形山NW向隐伏岩浆侵入带是有利勘查地段。  相似文献   

18.
成矿动力系统是含有非线性约束的复杂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内部随机性和长期不可预测性。本文以成矿元素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对成矿元素的动力学过程进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维数算法对元素序列的吸引子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反应扩散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解释了成矿元素动力学行为的成因。结果显示:成矿元素的聚集与扩散过程具有混沌性态,其动力过程所形成的吸引子具有稳定的分形维数。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了相空间中吸引子的具体形态: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相空间轨道在一个收敛域内收敛,随着系统的演化,当外部非线性扰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系统将变得不再稳定进而发生突变,此时相空间中的轨道将从一个收敛域向另一个收敛域逃逸。  相似文献   

19.
成矿动力系统是含有非线性约束的复杂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内部随机性和长期不可预测性。本文以成矿元素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对成矿元素的动力学过程进行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维数算法对元素序列的吸引子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反应扩散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解释了成矿元素动力学行为的成因。结果显示:成矿元素的聚集与扩散过程具有混沌性态,其动力过程所形成的吸引子具有稳定的分形维数。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了相空间中吸引子的具体形态: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相空间轨道在一个收敛域内收敛,随着系统的演化,当外部非线性扰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系统将变得不再稳定进而发生突变,此时相空间中的轨道将从一个收敛域向另一个收敛域逃逸。  相似文献   

20.
以册亨县长坪金矿普查阶段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充分搜集以往地质、物探、化、遥感、科研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成控矿特征、成矿规律、成矿条件及地质条件充分研究,找矿潜力进行初步分析,确定找矿靶区,并对其资源量进行预测。充分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研究异常元素之间的分异程度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能够确定有利成矿元素特征。将Au、As、Sb、Hg元素异常与构造特征相结合,可确定元素异常部位及其与金矿化的强弱关系,并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可初步判定与成矿有关的断裂带特征。将以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因素整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