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矿井角联通风网路总风阻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球 《中州煤炭》2006,(4):80-81,89
以矿井通风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为基础,编制了解算矿井角联通风网路的计算机程序。通过任意给定角联网路总风量,利用该程序能准确、迅速地求出角联网路的总风阻,并对角联网路进行解算。  相似文献   

2.
在矿井通风系统中,简单角联网路(见图1)对角风路AB的风流方向取决于风阻R_1、R_2、R_3、R_4之间的比例关系,当R_1/R_2R_3/R_4时为B→A;当R_1/R_2=R_3/R_4时,无风流流动。处于对角风路的采空区或煤柱自燃时,若能调整各风阻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对角风路的风量为零,则可窒息自燃。适当改变巷道布置,使本非对角风路的自燃区变为对角风路,亦可取得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胜光 《煤矿安全》1991,(11):24-26,61
作者以矿井通风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为基础,编制了解算矿井角联通风网略的计算机程序。通过任意给定角联网路总风量,利用该程序能准确、迅速地求出角联网路的总风阻,并对角联网路进行解算。  相似文献   

4.
山西霍尔辛赫煤业的矿井瓦斯含量普遍较高,上隅角瓦斯超限尤其严重亟需治理。矿井通风虽多采用U型通风,是因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小时较适用;但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大时,仅靠风排不足以降低回风流瓦斯浓度,会造成上隅角瓦斯超限。文章分析U型通风和Y型通风的差异性得出:Y型通风更有利于该矿井的瓦斯治理。  相似文献   

5.
冯守军 《煤炭技术》2008,27(2):105-106
简单角联网路的一侧风路中,对角风路前的风路风阻与对角风路后的风路风阻之比,小于另一侧相应风路风阻之比时,则对角风路中的风流从风阻之比值小的一侧,流向风路风阻之比值大的一侧。当对角风路中无风流流动时,每一侧前后风路风阻之比值,一定相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影响矿井通风系统主要需风风路风流稳定和主要通风机运行稳定的高敏感风路,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通风网络中高敏感风路进行识别,确定主要需风风路的风量Qj与各风路风阻自变量Ri间的最优回归方程,并通过网络解算进行实验验证.对比发现: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表明风路的敏感性是通风网络结构特性的一种体现,与其自身的风阻特性无关;高敏感风路特性的改变是影响矿井通风系统风流稳定的关键;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可避开传统的角联结构分析中推导风向判别式的繁琐,对某一待研究的重点风路而言,可将矿井其它风路对其风流稳定性的影响作出定性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瓦斯矿井采用传统U型通风方式上隅角瓦斯浓度容易超限的问题,提出采用W型通风方式,应用FLUENT软件对综采工作面W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上下巷进风中间巷回风的W型通风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回风巷浓度,解决U型通风上隅角超限问题;同时确定了采空区高浓度瓦斯富集带,为有效提高瓦斯抽采率提供依据;相比较于上两条巷进风下面巷回风和下两条巷进风上面巷回风的W型通风方式,上下巷进风中间巷回风W型通风方式是W型中较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缓解寺河矿5302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对安全生产的制约,对寺河矿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上隅角瓦斯治理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联合使用提高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量法与减少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风排量法是安全可靠且具有经济效益的治理方法。通过现场实践了高位钻孔、中位钻孔、低位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方法,提高了抽采效果;通过封闭尾巷横川提高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工作面风排瓦斯量、上隅角瓦斯浓度显著降低。现场应用治理效果较显著。且该方法对提高矿井通风能力,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长治地区矿井瓦斯含量普遍较高,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尤其严重。该地区大多矿井采用U型通风,这在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小时比较适用,但采空区瓦斯涌出量较大时,仅通过风排,不足以降低回风流瓦斯浓度,会造成上隅角瓦斯超限。通过比较U型通风和Y型通风对瓦斯治理的差异性,得出Y型通风更有利于该地区矿井瓦斯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在矿井通风网路中,有许多并联风路,其分支风路的风量是有限制的,我们称其为限量风道。保安规程对矿井的通风井巷都规定了允许的最高风速,超过该风速对煤矿生产安全不利。因此可以说矿井的通风巷都是限量风道。 井巷的通风阻力依阻力定律容易求得,即h=RQ~2。简单并联风路的通风阻力h_并=R_并Q~2。R_并为并联风路的风阻,Q为通过风路的总风量。这样计算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分支风路里的风量必须是自然分配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长期停产矿井金通煤矿采空区气体变化异常、有自然发火倾向的情况,利用风量调整及板闭联合调节的均压通风方式,改变工作面风路的压力分布,降低工作面进、回风巷两端的压差,窒息氧化带,取得较好的防灭火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对解算矿井通风网路时自然风压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用自然风压的“空气柱压力”法,对有自然风压的矿井通风网路进行了电算机解算。解算有自然风压的矿井通风网路分风问题,对分析矿井通风状态和自然风压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一、解算矿井通风网路时,对自然风压的处理方法矿井自然风压的计算,通常采用空气密度法,矿井通风网路中,任何一个回路的自然风压都可用下式计算:  相似文献   

13.
利用角联风路识别技术、矿井空气幕应用理论,对矿井机站并联布置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行了剖析与研究,提出了在旁侧风路中设置通风动力和合理设置机站的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旁侧风路技术问题,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因风机站并联布置产生角联风路和在巷道两侧中产生气幕阻力的问题,提高了各风机站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并列双U形通风系统配风比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技术》2015,(8):205-208
对并列双U形通风系统在不同主辅配风比的情况下,采空区漏风场和瓦斯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得到:并列双U形通风系统通风能力强,对采空区瓦斯有显著的治理效果;在主辅进风配比不同时,对瓦斯的治理效果差别不大,同时上隅角和采空区瓦斯大量的随漏风流进入辅助回风巷,从而避免了上隅角瓦斯的超限;在配风比对采空区风流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考虑到风速对巷道的影响,配风比中主辅进风巷的风量最好保持在1.5∶1左右。  相似文献   

15.
<正> 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是保证井下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而峒室通风又是矿井通风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但是,由于规程和设计对一般峒室通风的有关规定不多,加之峒室所需风量较少,因此,往往得不到设计的应有重视,所以在矿井井下经常出现非防爆峒室掘凿在煤层中,一般峒室无回风道,扩散通风,角联通风等。上述情况给通风部门为峒室配风带来很多困难,有的根本无法配风,造成峒室风量  相似文献   

16.
角联风路特性分析及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邢台矿2条大角联风路的调整过程,提出了角联风路治理步骤和治理技术,通过调整,解决了各采区正常生产的配风要求和矿井2条大角联风路的通风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空区瓦斯涌出经常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浓度超限,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所处的工作面通风环境有关,而工作面通风又跟矿井通风系统密切关联。为了了解采空区瓦斯分布特点及其与漏风的关系,在矿井通风网络解算条件下,对"U"型工作面采空区漏风分布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以网格化方式建立采空区漏风通道模型,再依据矿井通风网络基本原理设计了模拟计算流程,通过编程将其嵌入到矿井通风网络解算模型中。通过对某矿通风系统及采空区漏风分布的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际相符,表明所研究模型对于工作面漏风及瓦斯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论述了通风网路的分风方法:1、全部自然分风;2、全部按需分风;3、部分自然分风与部分按需分风。本篇论文拟先论述有关风网自然分风的几个问题。①基元网孔与组合网孔、基准风路与独立风路的概念;②自然分风应符合的两个基本定律;③解算风网自然分风问题所需的方程式个数;④调节风量平衡方程式的解法。掌握风网的各种分风规律,对进一步研究矿井通风问题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煤矿孤岛A工作面回采后孤岛面供风困难、向邻近采空区C的漏风量增加、矿井局部巷道阻力显著增大等问题,对矿井通风基础数据进行测定分析与模拟,建立可靠的风网解算模型;利用计算机网络模拟软件对孤岛A工作面回采后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模拟解算,根据解算结果制定孤岛A工作面回采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由此,对孤岛开采下的矿井通风系统通风困难及采空区火灾防治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划分Y型通风下采空区瓦斯与自然发火耦合灾害的范围,防止瓦斯与自然发火灾害事故的发生,以青龙煤矿21606工作面为例,建立了Y型通风下采空区的数值模型,利用COMSOL软件对采空区流场、瓦斯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以采空区漏风流场和瓦斯浓度场分布为依据,对瓦斯与自然发火耦合灾害的区域进行了划分,并通过SF_6示踪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区域自回风侧向进风侧大体呈L型分布;瓦斯积聚区位于采空区深部、上隅角与通风立眼等处;耦合致灾区位于工作面后方20~70m以及通风立眼附近;通过对比分析,SF_6示踪实验的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为采空区瓦斯与自然发火耦合灾害区域的划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