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崔亚 《煤矿机械》2018,(2):142-145
综合考虑经济、能耗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定义一个综合能效指标,来评估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效情况。在满足供电和供热需求的条件下,构建了线性规划模型来对分布式能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得综合能效指标达到最优。使用某社区的能源数据,求解出了夏季和冬季2种能源需求下的最优能源配置。实证结果检验了能源绩效指标的合理性和能源配置优化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冬季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进一步在优化问题中增加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约束,使最优能源配置在经济指标和能耗指标之间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烧结矿成本,用兰炭做为燃料替代部分焦粉进行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烧结时兰炭配比达到30%时,在燃料配比不增加的情况下所得烧结矿的软化性能,还原性能、还原粉化性能、转鼓强度等指标达到行业烧结矿标准,能满足炼铁对烧结矿产质量的要求,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主要生产矿井能源消耗以及单位产品能耗指标数据的调研,从矿井生产能力、开采条件及机械化程度、煤层赋存条件、矿井通风和瓦斯浓度、矿井涌水量等方面探讨影响原煤井工开采单位产品能耗指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采用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合理编制节能规划和定期进行能效对标等措施推动节能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1979年,我国钢铁工业消耗了7300万吨标准煤,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2%。如果我国的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所消耗韵能源量可生产7000~8000万吨钢。在鞍钢每生产一吨钢的能耗中,矿山能耗(包括采矿、选矿)约占9%,其中选矿厂的能耗占矿山能耗的70%;在选矿厂的能耗中,电耗约占90%,煤、石油、蒸汽等其它能耗只占10%左右。本文主要对选矿厂电耗进行探讨,提出降低电耗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能源需求的中长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能源的稳定充足供应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分别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和单位GDP能耗法,对河北省中长期能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十一五”末年需能源总量为250Mt标准煤左右,能源需求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值。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降低单位能耗,将是河北省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6.
翟镇煤矿重视计量管理工作,近年来更是加大了能源计量投入,通过逐步完善计量设施、采用先进的计量技术,依托数据信息化网络,将计量数据应用于能源管理,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并进行能耗指标考核,有效地促进了节能降耗工作。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7,(11):333-335
以水蒸气为活化介质开展了兰炭制备活性焦的研究。以废水COD吸附值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活化温度、蒸汽流量、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3种兰炭活性焦的孔隙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性质兰炭的最佳活化条件有所差异,活性焦的孔容积越大,中孔越多,对废水的吸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生产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只能从自然界取得,矿业提供了这些物质和能量的绝大部分。第二产业从物理学角度可划分为物质改造和能量转换两种类型,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前者用“物耗”和“能耗”指标,后者宜用“能量转换效率”指标。能源矿产品消费和矿物能源消费要加以区别。物质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节约物质资源要靠发展循环经济;能量转化不可逆,节约矿物能源要靠开发替代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庆一 《中国煤炭》2005,31(2):22-27
分析了中国(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的供需现状,认为中国能源面临石油安全、人均能耗低而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生产利用对健康和环境的损害、国际竞争的挑战。展望了重化工业阶段中国能源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内蒙、陕西目前煤炭深加工的工艺路线及兰炭的生产概况,对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矿煤炭深加工路线的工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为煤矿配套建设煤炭深加工兰炭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和能源结构是一个国家进行能源发展规划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利用ARIMA模型预测我国短期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生产量,再利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结合“十三五”能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对我国能源战略规划的实现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到“十三五”结束,能源消费总量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但能源生产总量稍有不足;煤炭消费的减少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的增加情况足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天然气消费略有不足,到2025年,预计能源自给情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天然气消费增长缓慢。针对这些情况,本文建议一方面坚持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重点加强油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供应能力,着重推进天然气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高炉生产能耗现状,分析了影响喷煤降焦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一些现有的数据、措施和一些相关企业的实例分析,指出了提高煤比降低焦比是实现高炉生产稳定操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火电厂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厂用电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电厂能源的转换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机组的盈利能力。本文以国家能源集团示范工程胜利发电厂2×660MW高效超超临界燃煤间接空冷机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行厂用电率指标从工程设计和生产运营两方面进行了综合优化和研究,旨在为同类型机组运行厂用电率的优化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以进一步提高火电机组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鄂西某鲕状赤铁矿石深度还原-弱磁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取自吉林松原的烟煤和取自鞍钢的焦炭作为还原剂,对鄂西某鲕状赤铁矿石进行了深度还原-弱磁选试验研究。采用焦炭作还原剂时,在碳氧摩尔比为3.5、还原温度为1 250 ℃、还原时间为160 min、还原产物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8.92%的条件下,还原产物的金属化率为90.50%,弱磁选精矿的铁品位和铁回收率分别为96.47%和87.62%。采用煤作还原剂时,在碳氧摩尔比和还原温度不变、还原时间为50 min、还原产物磨矿细度为-200目占84.45%的条件下,还原产物的金属化率为91.63%,弱磁选精矿的铁品位和铁回收率分别为96.07%和88.54%。综合考虑工艺指标、能耗和还原剂成本,煤更适合作为深度还原时的还原剂。  相似文献   

15.
不同熄焦方式对焦炭的冷态强度、热态强度以及生产焦炉的工艺特点均有影响,为了更好地指导40 kg试验焦炉的生产,需对比分析水熄焦、干熄焦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选用4种不同炼焦煤和1种生产配合煤,利用40 kg级实验焦炉炼制焦炭,分别采用蒸汽熄焦与水熄焦方式对40 kg焦炉炼制的焦炭进行冷却,检测熄焦后焦炭的工业分析、机械强度及热性质等性能指标,对比分析2种熄焦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并研究2种熄焦方式下焦炭与生产干熄焦的焦炭质量关系。结果表明,相对水熄焦,蒸汽熄焦的焦炭水分较稳定(小于1%)、成焦率有所提升,改善了焦炭质量,其中1/3焦煤冷强度的改善最为明显,气煤与1/3焦煤的热性质改善最为明显,肥煤的成焦率提升最大;蒸汽熄焦与生产干熄焦的焦炭质量指标更接近,机械强度M 40一致、M 10数据高出2.5个百分点,热性质CRI数据高出8.1个百分点、CSR低出10.4个百分点。焦化企业可参照试验结果,进一步优化40 kg实验焦炉熄焦工艺及调整生产与试验焦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国家能源安全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能源安全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给人们提出的一个新问题,能源安全是实现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要的能源保障,它不同于能源产业安全和能源生产安全,又区别于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能源安全评价体系,提出了能源安全模式理论,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能源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能源安全预警机制,对能源安全实施控制。  相似文献   

17.
夏敏浩  赵万剑  王骏 《中州煤炭》2022,(7):189-194,200
为了提高配电网差异化节能降耗效果,解决现有潜力评估方法存在的应用性能差的问题,提出碳中和背景下配电网差异化节能降耗潜力优化评估方法。根据配电网的空间结构,构建相应的等值电路模型。在该模型下,从设备损耗和运行附加损耗2个方面计算配电网的损耗量。根据损耗量计算结果,确定配电网差异化碳中和节能降耗方式。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设置潜力评估指标,通过指标数据处理、指标权重求解等步骤,得出配电网差异化节能降耗潜力的综合量化评估结果。将设计潜力评估方法应用到配电网的差异化节能降耗改造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配电网的实际线损量、降低区域损耗费用,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安钢烧结厂三烧车间360m2烧结机在节能降耗方面采取的新工艺、新技术。投产四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360m2烧结机烧结生产成本和工序能耗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9.
提出材料环境负荷效用指数的概念,建立黄金提取方法的环境负荷定量评价模型。对现有7种不同提金方法的资源消耗负荷,能源消耗负荷,废水和废气污染负荷等分别进行了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氰化法生产工艺环境负荷最大,改性石硫合剂法生产工艺环境负荷最小,符合客观实际,评价结果可靠,方法计算简便,评价客观,评价容错能力强,可靠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