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项目的目的任条是调查确究影响水患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提出符合地学规律的防洪减灾对策。工作采用面上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常规方法与多“S”技术的集成应用。本阐明了洪灾形成的地学基础研究成果,建立了长江中游洪灾形成的地学模型,以荆江和洞庭湖重灾区为样本,论述了构造沉降作用、人类工程(主要是筑堤围垦)作用、泥沙淤积作用和管涌崩岸作用在洪涝灾害形成中各自所起的作用。认为荆江水患险情日益加剧是随着地面不断沉降,大堤不断加高,河床不断淤高,水位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的结果;洞庭湖的萎缩和调蓄功能减弱主要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造成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总结已有防洪措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防洪减灾思路与对策,主要是“人、地、水相互协调,可持续性防洪减灾”、“水沙兼治,治沙为要”、“蓄泄兼筹,疏导为本”等原则和加强横向分流、荆北放淤、退田还湖、调整分蓄洪区的使用和建设、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口建闸等措施。研究表明,对引发长江中游洪灾加重的人与自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不和谐的矛盾如不进行很好的协调处理,以洪水位上升为特征的洪水险情恶化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洪灾形成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游干流沿岸及江汉湖群、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地区,面积约21×104 km2,是长江流域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其形成与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有密切关系,但过去对这方面还缺少全面研究,开展该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探讨洪灾形成的地学模式、演化趋势与防治对策,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洪灾是防洪和环境灾害地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探讨洪灾形成的构造沉降、大堤约束、泥沙淤积、管涌崩岸等地质作用与地学模式,由洪水位抬升的事实,揭示了长江向荆北平原自然分流的深化趋势,提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调整水砂重新分配的防治对策,为长江中游综合整治和科学防洪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淮光 《煤矿机电》2008,(3):119-120
1 概述 煤矿井下的地下水和施工用水夹杂着大量的泥沙进入排水仓,前期旧沙在水仓内沉淀不泄,新泥沙在旧淤积层上"摊铺"压实,形成避水顺流的、具有最小迎水阻力的、抗冲击的泥沙淤积平面,日积月累,促使淤积层不断增厚、胶结,沉积泥沙不断抬高.尽管水仓内每天流过大量的矿井水,对淤积层反复冲刷,但特殊的泥沙结构和特定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淤积层非常顽固,沉积到严重影响水仓容量,直至主排水泵吸水井被淤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日趋萎缩。本文将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看作构造沉积、泥沙淤积、围堤垦殖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分析了三者对洞庭湖演变的贡献和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了洞庭湖事实上并未缩小而在扩大的结论。围堤垦殖使洞庭湖人为萎缩,形成今日劣化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质环境系统。文中提出了构建新的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复合地质环境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长江荆江河段是长江流域防洪重点.受三峡蓄水清水下泄影响,荆江河段崩岸情况加剧,为及时预报和发现荆江河段潜在性崩岸,对荆江河段进行河势监测是必要的.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对近年来崩岸严重的河段和深泓贴岸、迎流顶冲、无滩或窄滩河段进行岸上地形测量和观测及水下为地形测量.通过对监测成果的分析,预测河势变化及崩岸情况,为科学治理崩岸及控制河道演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汉~洞庭盆地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本在总结荆江防洪的经验基础上,探讨了江汉~洞庭盆地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提出要从实际出发,遵从河流自然规律,走综合减灾、系统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堤防管涌整险加固的环境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江大堤是荆北平原赖以生存的命堤,开展堤防管涌整险加固的环境地质条件分析和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涌形成主要受控于堤基土体结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洪水位,经过不断改进的减压井等工程措施对防止管涌是有效的。由于洪水位还有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防治管涌还应注意控制洪水位上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关部门规划在黄河干流上再兴建3座控制性工程———碛口、古贤和大柳树工程。古贤、碛口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壶口瀑布上游,它们将控制黄河北干流洪水和粗泥沙主要来源区,可减轻三门峡水库的防洪负担,并能满足渭北、晋南沿黄两岸提水灌区和工业用水要求。这两座水库与小浪底一起共可拦蓄泥沙400余亿吨。大柳树水利枢纽,则将在调节经流、协调上游梯级电站发电与宁蒙地区、中游干流沿黄地区农业用水矛盾方面发挥作用。黄河干流将再建3座控制性工程@建情  相似文献   

10.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枢纽,多年来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目前存在地面沉降、采空塌陷、地裂缝、渣石流、崩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及水质污染、泥沙淤积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影响着调水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分析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预测上述地质灾害对调水工程的影响,其中以地面沉降、采空塌陷及岩溶塌陷影响为甚,集中表现在破坏堤坝、影响库容量等,同时泥沙淤积、水质污染环境地质问题也是调水工程顺利实施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