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根据矿井地质条件,确定了七五生建煤矿北七采区701工作面的火成岩侵入范围。通过实验室测定,分析了火成岩侵入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火成岩侵入区煤体吸附瓦斯的能力相对于未侵入区更强;通过现场实际测定,得到火成岩侵入对矿井瓦斯涌出的影响规律。掘进巷道施工时,在掘进至火成岩侵入区域前,瓦斯浓度上升趋势不明显;火成岩侵入后,瓦斯涌出呈剧增趋势;在经过火成岩侵入区域后,瓦斯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根据对瓦斯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改变通风条件、调控瓦斯涌出量,加强监测监控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矿井瓦斯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郭二庄井田岩浆侵入体的详细调查,分析了岩浆侵入体的分布特征及侵入规律,岩体呈岩盘侵入,似层状,局部有岩脉或岩柱状。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分析了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破坏方式和破坏程度,结果表明本区岩浆岩对煤层的破坏可分为3种情况,即使煤层出现分岔、变薄甚至全部被吞蚀。  相似文献   

3.
岩浆侵入的矿井往往存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为了研究岩浆侵入对矿井煤层瓦斯成藏和突出灾害的控制作用,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岩浆侵入的一般规律,研究了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破坏以及对瓦斯生成-圈闭的作用,并以淮北卧龙湖井田岩浆侵蚀严重的10煤层为研究对象,验证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瓦斯圈闭和突出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岩浆的热演化作用下,煤的变质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微孔较发育,吸附、解吸瓦斯能力增强,岩浆的侵入对瓦斯突出灾害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微山井田岩浆岩在平面上、垂向上的侵入规律及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的影响,总结了岩浆岩侵入煤层的几种形式,对矿井采区布置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东保卫煤矿西翼大巷掘进时遇火成岩侵入区影响围岩稳定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初步分析了火成岩侵入区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利用钻孔窥视分析方法,对巷道沉积岩区及火成岩区分别进行了钻孔窥视,对窥视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掌握了火成岩侵入区岩石破碎状态及分布规律,为火成岩侵入区围岩控制方案研究提供了可靠地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滕南矿区钻孔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该区岩浆岩种类、侵入时代、侵入通道、分布范围以及对各可采煤层的影响等,为矿井设计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滕县煤田七五煤矿许楼井上组煤岩浆岩侵入规律,确保矿井开拓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对岩浆岩侵入时间、侵入通道以及相关地质构造的分析,判断总结出井田南北两区域的岩浆岩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对煤层进行了侵蚀。该研究为矿井下步的开拓布局、工作面布置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清柳江盆地内岩浆侵入对煤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煤岩特征、煤质等的影响变化规律,为盆地深部资源勘查和煤炭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基于地面调查、钻探、测井、煤岩鉴定和煤质分析等数据,分析了岩浆侵入区煤层、煤岩、煤质特征,总结了盆地内岩浆侵入煤层的模式,总结了不同岩浆侵入模式下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岩浆对煤层的侵入大致可分为4种模式,对煤层及煤岩煤质的破坏程度各不相同;受岩浆侵入影响的煤层在纵向上具有煤岩学分带特征,可以划分为正常煤、煤焦混合带和天然焦;岩浆侵入使煤层灰分增高,固定碳含量降低,发热量降低,热稳定性和可选性变差,影响程度随着煤层与侵入岩之间的距离减少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以煤矿现场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水平岩床侵入条件下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岩床侵入区域原岩应力分布特征;基于FLAC~(3D)软件构建了数值模型,研究了岩床侵入对巷道围岩应力场、变形场、塑性区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床侵入后的原岩应力集中系数随煤岩弹性模量比值的减小而不断增大,随着侵入岩床厚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岩床侵入的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程度显著,煤岩体易于发生压剪破坏,对围岩破坏范围影响较大;随着回采工作面不断靠近岩床侵入区域,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受岩床侵入影响程度逐渐加大,应力突变特征逐渐显现,对围岩稳定不利。  相似文献   

10.
海洋含水合物地层往往是具有渗透性的多孔介质体,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不可避免地会与它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水基钻井液驱替侵入水合物地层和温差下热传导导致的水合物分解这二者是耦合在一起的,其侵入可描述为一个包含相变的非等温非稳态渗流扩散过程。在综合分析钻井液侵入含水合物地层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水合物开采数值模拟以及常规油气藏钻井液侵入模型,建立了一维径向钻井液侵入含水合物地层的侵入模型。利用编程,分析了钻井液侵入水合物地层时地层压力、各相饱和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以开滦唐山矿Y485工作面受上覆5#煤层采空影响为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研究了上覆煤层开采后下伏煤层的卸压机理。结果表明:覆岩中往往存在多层关键层,会对工作面支承压力产生影响。卸压开采后上覆关键层发生破断,下伏煤层工作面回采时仅在层间关键层的影响下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峰值显著降低。唐山矿上覆5#煤层工作面回采后,仅在层间关键层的影响下,下伏9#煤层Y485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由73 m减小至38 m,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与工作面煤壁的距离由29 m减小至20.5 m。当两煤层间存在厚硬关键层时,开采上覆煤层对下伏煤层进行卸压时,下煤层工作面支承压力峰值的最大值是无关键层时的2.34倍,下煤层回采时仍产生了显著的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目前矿井设计和开发广泛采用的近水煤层矿井主要大巷全煤布置方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比选,得出走向长壁与倾斜长壁不同开采系统较优的主要巷道布置方案结论.采用近水煤层矿井主要大巷全煤布置方式,能够大大减少岩石掘进工程,简化矿井巷道网络系统,缩短建井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矿建投资.  相似文献   

13.
煤层瓦斯与煤层厚度及其变化关系的测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某煤矿瓦斯涌出量的测试结果,定量探讨了瓦斯涌出量与煤层厚度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的增大,煤层瓦斯涌出量反而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邻近煤层瓦斯大量涌出;另外,煤层瓦斯涌出量除了与煤层厚度及其变化有关外,还受到其它许多地质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距煤层群开采工作面间易相互作用,下部采场围岩力学环境复杂,巷道布置要求高,合理布置回采巷道是下部煤层高效开采的关键。为解决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难题,综合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等手段,对下部煤层回采巷道松动圈范围、巷道布置影响因素、巷道布置参数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距煤层群下部回采巷道布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上部采场残余煤柱承载、上部采空区水及同煤层采动作用;残余煤柱承载形态呈现为马鞍状,煤柱承载会向底板岩层转移,并于煤柱附近底板岩层中发生应力集中,应力强度与距煤柱距离呈负相关性;下部煤层同煤层临近采场采动促使拟布置巷道围岩承压整体呈现出"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分布特征,且上下采场采动作用易叠加;近距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的关键是兼顾上、下煤层采动影响,合理设计工作面间煤柱宽度。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邢东矿井1124工作面采用4.5m高架一次采全高技术及高架采煤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矿井沿煤巷道施工过程中遇到断层,煤层被切断;通过现场观察,利用断层带充填的煤线、地层标志层、标志层层间距及矿井煤系地层柱状图,判断断失煤的方向和断层落差,成功地找到煤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突出厚煤层交叉钻孔强化抽放快速揭煤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在有严重突出危险的缓倾斜厚煤层--新安煤田二1煤层实现快速揭煤,采用了交叉钻孔、巷旁隔断截流钻孔瓦斯抽放措施,并结合导硐,研究了石门的快速安全揭煤技术,结果表明这种揭煤技术可以缩短突出危险厚煤层石门揭煤的工期.  相似文献   

18.
瓦斯突出煤层近距离反程序开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低透气性煤层的瓦斯突出问题,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在不能进行上保护层开采的情况下,将近距离下保护层作为区域性瓦斯防治措施.对何庄煤矿下保护层开采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近距离下保护层反程序开采可行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在11采区进行先采下解放层的反程序开采工艺研究与实践,证明了下解放层的开采是解决本矿二1煤与瓦斯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豫西类似条件下的三软煤层瓦斯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脚树煤矿开采煤层属近距离煤层群,按煤层的上下顺序逐层开采,上部煤层开采后,使相邻下部煤层的瓦斯得到部分释放,尽管各煤层的瓦斯含量差异较大,但作为保护层开采结束后,其他煤层在实际生产中瓦斯涌出量的差异变小,而保护层开采是瓦斯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论文分析了山脚树煤矿21106回采工作面瓦斯来源,提出了相应的瓦斯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障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断层、裂隙、完整底板破坏引起突水的类型、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隔水层的阻水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断层、裂隙结构面是承压水从煤层底板突出的薄弱面,这些构造带破坏了岩体本身的完整性,易形成导水通道;构造带的特性对煤层底板突水起着控制作用。隔水层由于强度、厚度、裂隙等原因,也不能完全降低煤层底板灰岩水对煤层开采的威胁。在煤层开采时,煤层底板灰岩水对煤层开采的威胁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