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雨坤 《科普研究》2017,12(5):50-57
为了认识我国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现状,本文对样本科学类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量化分析,以了解其科 学信息传播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科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渠道。科学类 微信公众号在科学主题上均比较多元,同时也积极使用图片、动图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在内容建设和信息形式方面是积极向好的。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为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FM 92.6许昌交通广播积极探索微信公众号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平台传播新闻信息,且根据受众需求,丰富新闻信息内容和形式,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传播质量的提升,本文以FM 92.6许昌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缘起,探究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孙静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6,11(5):10-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作为即时通讯工 具用户排名前三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媒介,可以尝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自身优势助益科学传播,即通过“以科普 微信公众号为核心、以朋友圈与微信群为两翼的全方位互动辐射”模式,为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模式的探索提供 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媒介的移动化趋势成为当下传播的主流趋势,移动平台已成为了媒体转型的重要方向,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当下各类主流媒体都已经提出了融媒体发展战略,纷纷转向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但如何与受众进行深入地互动和交流,扩大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个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营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传播策略进行探索分析,助力融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子淳 《通讯世界》2017,(19):58-59
随着微信应用软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革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文中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特点和传播方式,尝试分析新媒体传播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田宏 《科普研究》2007,(3):17-22
从科学文化传播涉及的公众、内容、变化、市场、平台、媒体、社会等7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改进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思路,提出了公众远离了科学是市场角色缺失的一个必然结果的观点,指出了传播工作中加强平台和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21日,微信横空出世。它以移动互联网作为阵地,打出免费语音通信的亮牌,实现了通信、社交、平台化三者一体。在新媒体层出不穷,受众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微信凭借其独特优势在短短三年之内收获了4亿多的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使得报纸媒体纷纷侧目,继微博账号开通热之后又迎来了对微信公众账号的火热追捧,试图借助微信扩大影响。笔者首先分析了微信的媒介特点,然后分析了报纸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信息传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获得更好地传播效果,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可视化本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领域,与多个学科密切交叉,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也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领域有着较多的应用。本文从科学传播及图像传播的视野下关注科学可视化,从中外的前沿科学成果的可视化形式差异入手,提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科学可视化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形态,指出随着公众理解与参与科学的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可视化的5W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科学可视化,提升科学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嵇晓华  吴欧  刘旸 《科普研究》2012,7(5):51-54
本文分享了在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平台上,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案例,包括:科学传播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跨学科间的交流,科学传播帮助整合用于科研的社会资源,科学传播扩大科研结果的影响力,赢取公众信任,科学传播让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与青少年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峥 《科普研究》2007,(3):46-50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法。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和多媒体等特点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更为青少年的交流和学习开辟了重要阵地。网络使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及过程变得主动、开放、交互,使资源得到共享。本文结合网络科学传播的优势和目标对青少年科普网站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探讨科学传播从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变迁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给科学传播带来的挑战。本文在结合对转基因黄金大米引发的微博争端进行的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微博等社交媒体具有潜力成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平台,但又不是一个现成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科学传播工作者需要正视这种情况,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条件,顺应科学传播向公众参与科学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徐凌  蔡仲 《科普研究》2014,9(4):45-53
探讨公众参与香山科学会议对于促进科学传播的意义;区分了初步的和深入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初阶的和高阶的传播,论述了公众参与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交相促进;进而,在实践层面,分析了高科技内容不应成为阻碍科学传播的理由之原因,就公众逐步深入地参与会议提出了初步设想,并阐述了在会议原有功能基础上的制度创新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微信公众号已经深入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成为了新的学习潮流。我们通过设计微信公众号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平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数字学习资源策展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和群聊优势,实现大众的在线学习资源的策展。学习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及时的获取学习资源,进而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利用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义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平台转基因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公众关注度日益升温,其中转基因食品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激烈争论。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自媒体热捧的信息发布平台,其关于转基因所涉及到哪些议题成为研究的重心。本研究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采集的824篇有关转基因议题的文章进行分析,探讨其有关转基因食品及作物的内容中所涉及的方面和偏向性,以可视化图像直观呈现其议题内容涉及到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食品标识政策、转基因食品辨别科普、转基因食品事件披露等多个层面,并针对其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浩鸣 《科普研究》2012,7(5):17-21
经过25年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在基础科学多个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支撑着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基金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管理制度。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由项目申报到结题过程中形成的成果、人才、平台等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信息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传播应以政府管理层、科学家群体、社会公众对科学基金信息的诉求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学传播方法和不同传播媒介,有效构建新型的科学传播体系,以科技新闻报道为主体,多种科学传播形式综合运用,向社会广为传播;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使政府、科技界和全社会对科学基金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推动科学基金未来更好地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传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保密原则;科学传播要注重多种媒体组合宣传和宣传时机及时段,强调"内宣"与"外宣"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科技媒体的组合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微信自从正式上线以来逐渐成为了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微营销理念的深入和微信平台的迅速发展相结合形成的微信广告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契机。本文首先分析微信广告本身具有的优势,然后对微信广告的传播价值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微信广告的传播力,以便于进一步推进微信广告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信及微信平台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应用微信服务。同时各种微信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本文从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入手,在分析企业微信平台和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基础上,从微信营销角度来研究图书馆微信的合理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翟杰全 《科普研究》2012,7(5):62-65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的形态在20世纪后半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科学需要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开放,科学传播是推进并实现这种开放的重要机制和途径,而要促进科学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传播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