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明  谷大武等 《电信快报》2002,(6):13-14,39
<正>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无线局域网(WLAN)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克服有线网络存在物理环境限制的先天不足,增强网络对环境的适应性,而且能提供良好的可移动性和可配置性,是有线网络有益的补充和扩展。但是无线局域网也存在自身的弱点,如电磁干扰、系统兼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林勇  江敏 《电子世界》2014,(5):164-165
WLAN是计算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利用电磁波完成数据交互,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WLAN具有可移动性、安装简单、高灵活性和扩展能力,作为对传统有线网络的延伸,在许多特殊的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大致描述了WLAN的标准和一些简单的设备,重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的WLAN网络组网建设方式,为WLAN的工程建设提供一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沈阳移动WLAN管理效率,提出一些改进办法。采用SSH2协议登录AC采集数据,保证数据安全。采用多服务器、多线程方式采集数据,提高采集效率,保证数据实时准确,根据配置参数采集、剪裁数据,保证本系统对多家、多型号AC设备的兼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WLAN、VOIP的原理和应用入手,提出了基于WLAN的VOIP的概念、原理、组网方式,并对网络所涉及的设备和采用的协议(H.323和SIP协议)作了简单介绍。同时对选用的设备做了测试,证实了VOWLAN的终端不仅可相互通信还可通过PSTN与传统的电话进行通信。由于该业务具有价格低廉、可移动性、绿色环保等优势,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Aruba Networks日前在中国推出了针对企业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个人设备用于工作场合)的接入管理系统"ClearPass"。作为Aruba推出的首个能兼容iOS、Android、Mac OS X和Windows7等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安全配置,该系统可以在任何企业网络上自动为移动设备进行安全的网络配置并简化过程,不仅能帮助IT部门降低移动服务管理成本,还能迅速满足被员工带到工作场合的个人设备对网络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电信网技术》2012,(5):93-93
近日,中兴通讯率先完成中国移动28个省WLAN网络自有AC/AP设备支持无感知认证功能的软件升级,宣告中兴通讯WLAN设备无感知认证改造工作已圆满结束,这是继4月初在沈阳率先完成WLAN用户无感知认证FOA测试后,在中国移动WLAN项目进程中再次领先。同时,  相似文献   

7.
综合比较四网协调里WLAN、2G、TD-SCDMA、TD-LTE对用户上网需求的满足情况,WLAN网络在覆盖的扩展和带宽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WLAN网络由城中心向郊区、进社区、村村通业务发展之际,WLAN的后台维护与故障管理成为了软内助。针对WLAN后台集中管理力度不足、故障处理与恢复能力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网络环境下的WLAN一键应急平台,通过ssh方式登陆AC设备,以CLI命令行的方式,可选择关闭WLAN认证,实现一键式WLAN业务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WLAN无线安全的应用场景、安全需求、技术手段、设备配置等基本内容,阐述了ZXR10WAS无线安全的解决方案和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9.
无线城市网络及相关业务的迅猛发展对WLAN核心网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文章首先介绍目前WLAN核心网的组网架构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基于池组化技术的WLAN核心网组网技术方案的发展趋势,最后重点分析WLAN核心网组网技术方案不同发展阶段(包括AC平台、AC资源池和AC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无线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可移动、便于组网、低成本、扩展能力强等优点,同时也具有其覆盖区域较小的缺点,需与现有网络相结合.由于WLAN解决了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率低的问题,同时移动网络弥补了WLAN覆盖范围小的缺点,实现了优势互补,因此与移动网络的结合是WLAN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当前WLAN保障中使用的拨测方法和拥塞控制手段,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跨AC切换实现WLAN 拨测和拥塞控制的方法.通过提出一种跨WLAN AC的切换设备,可实现集中控制一个AP快速切换至各个AC进行拨测.利用AP拨测结果和AC日志的双重对比分析方法,对vSwitch下挂AP设备快速批量地割接至容灾AC,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2.
谢新庆 《信息通信》2014,(7):227-22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WLAN已经成为运营商无线宽带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流无线数据流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WLAN之所以在当前得到广泛应用,是由于其本身的功能性及作用,它是一种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可移动性及灵活性等特点,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网络的需求,然而其广泛应用并不代表其没有问题,目前电信级WLAN网络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具有可移动性、不受线缆限制、组网灵活等优点,因此无线局域网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因此,WLAN的入侵检测技术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无线网所面临的威胁,并对WLAN入侵检测技术的不完整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无线网络因其传输介质的开放性而使其本身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并使得各种威胁也波及到原有的有线网络。对于WLAN(无线局域网),所有有线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和隐患都同样存在,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两个方面。讨论了WLAN的安全现状和校园WLAN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控制无线AP的信号覆盖范围、启用无线设备的安全能力、禁用DHCP等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广电专用馈电转换电源,主要用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网EoC、ONU、交换机等设备用电.在无法取得220V AC电源的情况下通过本设备将同轴电缆馈送的30~60V AC电转换成220V AC电源.新型馈电转换电源同时也可用于有线电视技术维护人员检修施工时临时性用电,由于不需要临时接驳高压电线,用电安全性高,有利于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自主式WLAN无法应对大量无线接入点(AP)的管理、检测和控制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CAPWAP协议的集中式WLAN网络架构,分析了CAPWAP协议在集中式WLAN中的实现。组网测试表明,该网络架构能实现AP的集中控制管理,解决大规模组网过程中大量AP的配置、管理与安全隐患等问题;同时,网络信号强度、抗干扰性、吞吐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WLAN网络建设的建设方案做了详细阐述,先从WLAN网络对各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定位,接着从AC+Thin AP的建设方式,无线的频点规划,无线容量与覆盖的规划设计以及VLAN在WLAN网络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对电信级WLAN网络各个环节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剖析.为运营商的WLAN建设方案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无线局域网(WLAN)是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近几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完全可以认为是当前产业界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无线局域网(WLAN)已经从企业应用逐渐发展成为无线宽带接入手段。因为作为宽带接入手段的WLAN具备高带宽、扩展性好、可移动性等优点,现在运营商也将其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业务经营;可以这样认为,较之于前几年,WLAN在安全、认证和管理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可以基本满足运营商在公共场所经营的需要,也即WLAN主要用以进行局部场所的无线覆盖。但是,在WLAN用户在广域范围内漫游也较为困难,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在WLAN发展的同时,另一种技术即CDMA1X的发展和应用也出现了很大的进展,它具备广覆盖、漫游灵活、鉴权和计费机制完善的特点,这正好可以弥补WLAN的不足,所以在应用中,可以考虑WLAN与CDMA1X的结合,并通过这种结合来发展一种灵活、方便的宽带接入方式,并通过这种宽带无线接入方式来发展各种业务,为网络增值。  相似文献   

19.
《无线电通信技术》2018,(3):251-256
提出一种基于OPNET的Diff Serv+WLAN网络多媒体端到端Qo S性能验证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搭建和仿真配置两个模块。其中网络拓扑模块主要完成业务在Diff Serv+WLAN网络的传输过程;仿真配置模块的功能是在Diff Serv+WLAN网络拓扑中进行业务参数的配置、收集统计数据等。利用Pro-C高级语言和Visual C++6.0软件搭建Diff Serv与WLAN网络环境,对原网络和加入IPv6流标签的网络进行多媒体业务端到端Qo S性能验证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WLAN技术的发展,WLAN在全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小型WLAN的数量越来越多,它们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文中详细探讨了在中小型WLAN中加强AP连接安全、加强WLAN网络准入身份认证、对WLAN网络安全风险进行控制和隔离、开展人工入侵检测、加强人员管理、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等网络安全防范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及管理手段来保障中小型WLAN的安全,使其安全地为人们提供便捷的通信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