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合作性学习模式在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合作性学习模式应用在电类课程的教学中,说明了合作性学习的概念及基本要素.并详细给出了电类课程合作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包括调查授课对象基本情况、组建有效的学习团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组间交流、教师精讲、竞赛练习及总结评价.实践证明,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三本学生的电类课程教学中较有成效,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我校自动化专业电类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一方面体现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几方面将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于电类基础课程中,创造一种氛围,引领学生进行研究型的学习.这项改革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科研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东南大学电类专业的一门面向大一学生的基础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接收能力,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经历,提出了包含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闭环教学方法.以顺序表类模板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了学习闭环教学过程.最后,介绍了学期不同考核阶段教学实践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4.
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的仿真辅助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非电类工程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意义,然后探讨利用仿真技术优化非电类专业电工学理论教学的实施过程,最后通过教学实例实证了仿真技术能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性,避免学时少与内容多的冲突,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本科教育中,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尤为重要。而对于电类专业的本科教学,包括高等数学、电路、英语以及编程语言等在内的各类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这些基础课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电类专业知识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作者通过对学校2016级电气类学生的教学体会和调研,研究了若干基础课程对一些电类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旨在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探寻相关性并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工程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案和效果与新工科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本文在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对国内外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非电类理工科专业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与研究非电类理工科专业电工学系列课程建设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以促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新工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课程体系中的两门重要课程,“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先修课,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感到吃力,往往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两门课程间的衔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理顺两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列举两门课程相关联的教学实例.实践表明,加强这两门课程的关联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以专业为导向的学科交叉型人才,非电类本科专业需要加强"电工学"课程的学习.本文结合本科院校对非电类专业学生的"电工学"培养目标,以三峡大学"电工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重点探讨了以专业为导向的"电工学"智慧课堂式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种极富教学意义的混沌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是电气电子等相关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及所学知识的深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富有教学意义的混沌系统,构建了设计性的教学实验平台,给出了原理电路图及实验结果,并对该混沌系统作为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等进行了简述.该实验平台在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了解非线性混沌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这种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和设计性的实验平台,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电类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学时少内容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弱、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和能力.此教学模式对国内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实践型专业课程,电子电工实训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专业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本文从电子电工专业的目标要求出发,阐述了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电子电工实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电子电工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子板书授课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越来越多教师采用诸如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课前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内容的幻灯片,然后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电脑投影仪放映出来的内容进行讲解,也即电子板书授课。然而,学生对一些课程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评价不高,甚至认为还不如传统方式。本文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们的实践探讨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子制作技术在我国应用范围扩大。就经济方面而言,电子制作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柱行业,任何卖场都随处可见它们的影子,最常见的便是电灯,电风扇以及收音机等;就教育方面而言,电子制作改革了我国教育方式,使我国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本文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电子制作对于教学的影响,但并不是对多媒体教学的影响,而是电子制作就其自身实践性和创新性对实践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模拟电子电路"课程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授课安排以及实验教学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提出使用3D电路图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在授课安排中穿插介绍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以及使用范围,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我们在"模拟电子电路"课程实验环节引入"虚拟公司"形式,以强调真实环境和真实压力,以问题为向导和任务为导向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电路设计中的自学意识、成本意识和在工作中的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应用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介绍了当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小信号放大器的知识是模拟电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模电课程的认知水平,是模电教学成功的关键。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为例,研究了“模拟电子技术”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的的方法与步骤。通过理论教学与项目制作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周家萍 《电子测试》2020,(1):133-134
电子技术因其涉及控制、电路、器件、能量载体等多项教学内容,因此在控制学、机电学和电气学等学科中都有电子技术这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面十分广泛,且与工程的实际操作结合密切。通过在OBE模式下,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细化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结果及考核方式、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并完善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以此达到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们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课程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孙会丽 《电子科技》2013,26(4):162-164
介绍了电路分析的主要方法,指出了如何将各种方法应用于低频和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和实验中,以便有利于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在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将EDA技术应用到电子技术实验中,运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进行辅助分析与设计。文中对目前常见的EDA软件根据其功能和应用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并以EWB为例,设计了一个小型的电子电路系统,展示了运用EDA工具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燕莎 《电子测试》2016,(10):66-67
针对未来电子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自主研发MCU+模数混合应用电路的硬件创新平台为载体的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让学生人手一套硬件创新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时间灵活的准备实践教学内容和设计创新性的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可以将实践场所从实训室扩展到任何安全的场所,即可以解决实训场地问题,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