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MO+OFDM: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一代移动通信(beyond 3G/4G)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相比将会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成本。达到高速率低成本的一个技术前提就是高频谱效率的技术,从而可以在有限的频谱上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MIMO和OFDM就是这样的技术。二的结合已经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通过这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可以为系统提供高达2~100Mbit/s的传输速率,同时也能提高系统容量,降低成本。本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技术,并给出二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4G需要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而MIMO和OFDM的结合可以提高传输速率以及传输容量.并且可以消除干扰。因此这二者的结合将是4G的热门问题.本文简要介绍这两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4G中的MIMO-OFDM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光斌  周围 《信息通信》2007,20(1):22-25
第四代移动通信提供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MIMO和OFDM提高了频谱效率,从而提供高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的技术.两者的结合已经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通过这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可以为系统提供高传输速率,同时也能提高系统容量,降低成本.文中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技术及信道估计.  相似文献   

4.
第四代移动通信提供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MIMO和OFDM提高了频谱效率,从而提供高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的技术。两者的结合已经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通过这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可以为系统提供高传输速率,同时也能提高系统容量,降低成本。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技术及信道估计。  相似文献   

5.
移动通信中的MIMO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来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4G)需要提供极高的数据速率,在有限的频谱下提供尽可能高的传输速率,这就需要采用高频谱利用率技术。在理想情况下,多进多出(MIMO)技术可以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信道容量,具有极高的频谱利用率,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最富有竞争力的技术之一。详细介绍MIMO技术中的空间复用和分集,并给出了MIMO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对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传输质量。多输入多输出(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就是实现高速传输,提高传输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MIMO检测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4G核心技术原理及其与3G系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介绍了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4G中的核心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正交频分调制(OFDM)的原理,分析了这两种技术在提高无线链路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一种把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的方案,最后把这两种技术与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作了定性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最近十年来,因特网和移动通信飞速发展,在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中已经部分地引入了无线因特网和多媒体业务。而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即所谓的Beyond 3G或4G)中,人们对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实现更高  相似文献   

9.
李明 《通信世界》2002,(20):66-66
1 概述 移动电话快速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以英特网(Internet)业务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在近几年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移动英特网(Mobile Internet)应运而生。 由于GSM系统在空中接口速率上的限制,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G。引入3G系统,就是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提供更高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要求。3G为移动英特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作为3G主导技术的WCDMA,不仅可以支持很高的用户数据速率,还可以提供极好的话音质量。除了轻松的互联网业务之外,还可为终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LTE对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传输质量。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技术就是实现高速传输,提高传输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对MIM0检测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