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介绍下一代移动数据网络研究开发课题,即WLAN和蜂窝数据网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种融合方式;利用GSM基础设施和漫游协议,以WLAN接入技术结合GSM用户管理和计费机理,构成公众无线接入系统;基于IP公众接入移动LAN(PamLAN)分布式移动系统。  相似文献   

2.
本针对GSM和WCDMA两种无线接入技术构成的无缝网络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实现两种接入技术互通所需克服的问题。并在讨论GSM和WCDMA系统间移动性管理和小区重选的基础上,介绍了移动终端在GSM小区和WCDMA小区间切换的过程,以实现GSMA和WCDMA互通的无缝网络。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由于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移动网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为移动用户提供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成为移动网络数据业务分流的重要手段。基于WLAN分流技术,文章分析了用于解决WLAN和移动网络业务连续性问题的新技术,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增强数据传输速率技术无线接入网络/陆地无线接入网/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陆地无线接入网/增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GERAN/UTRAN/E-UTRAN)与WLAN网络之间的业务连续性技术、接入网络发现和选择功能和非无缝的WLAN分流技术。  相似文献   

4.
GPRS和WLAN是当前流行的两种无线数据接入技术。本文从两者的技术特点出发,概述了几种结合两者特点的新型移动数据接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全新的GPRS+WLAN的移动数据业务,该业务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张莹  常永宇 《移动通信》2006,30(6):92-95
WLAN作为一种无线接入方式,是3G接入技术的一种补充,能为3G用户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业务,因此二者间的互连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文章从互连位置的选择出发,总结了主流的紧耦合、网关和松耦合方案。简要介绍了目前3GPP的提议方案,并就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越来越希望能够以移动的方式灵活地接入因特网。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可支持高的移动性,但数据传输速率太低,难以应对高速下载和实时多媒体应用。而无线局域网(WLAN)等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虽然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移动性能太差,只能用于牧游式的无线接入。IEEE802.20技术,恰恰可以有效地解决移动性和传输速率这一矛盾,使用户可以在高速移动中享受宽带接入带来的乐趣,因而受到业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回顾3G移动系统多址接入技术的主要特性,接着引出B3G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的特点,通过各种接入技术的比较,得出B3G网络最有可能采用的多址接入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据业务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无线数据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市场和技术的角度看,速率高、部暑方便且价格低廉的无线局域网(WLAN)公共无线数据接入服务正当其时。首先介绍了用WLAN提供公共无线接入可采用的三种运营模式。讨论了安全性、鉴权与计费、移动性、网络管理、服务质量等提供公共WLAN服务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技术问题,分析了移动运营商的实现方法,最后以诺基亚公司的OWLAN技术方案为例分析了网络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9.
诺基亚信息     
诺基亚推出无需授权移动接入网络解决方案;诺基亚UMA网络方案实现互联网呼叫;诺基亚Flexi WCDMA基站支持广泛频率带宽的3G产品;诺基亚获河南移动GSM大合同。  相似文献   

10.
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积极推动者。在宽带无线接入方面,IEEE已经制定了802.1I WLAN无线局域网标准和802.16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并且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制定802.20下一代MBWA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标准。下面对这三个技术标准分别做更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刘衡萍 《通讯世界》2002,8(11):78-79
目前,全球的移动运营商纷纷热衷于无线数据服务的提供,WLAN技术为他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但在提供公众WLAN接入服务的准备中,移动运营商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公众WLAN接入服务是吹嘘还是现实随着WLAN网卡(NICs)普及率上升,在热点场所铺设的接入点(APs)设备在不断增加,而且WLAN接入点的价格日渐低廉,市场上支持以WLAN接入移动互联网的设备也越来越普遍。因此,WLAN这一新机遇已经引起固定和移动运营商、ISPs和企业服务提供商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WLAN市场产生的实际成效并没有事先期望的那么高,只有少…  相似文献   

12.
古松 《通信世界》2007,(32A):5-5
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正西侧的国家大剧院,是一个以国际一流大剧院标准建设的项目,其通信系统也采用了国际一流公司的设备。国家大剧院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了数字集群调度系统800MHz、北京联通CDMA800MHz、北京联通GSM900MHz/DCS1800MHz、北京移动GSM900MHz/DCS1800MHz、北京通信小灵通PHS1.9GHz,以及3G通信系统和无线接入WLAN2.4GHz。[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电信网技术》2007,(3):45-45
近日,爱立信为秘鲁领先的移动运营商Movistar提供了新的GSM/GPRS接入网络。Movistar是Telefonica Moviles的子公司.拥有500多万用户。根据两家公司签署的协议,爱立信为秘鲁全国提供了GSM/GPRS无线接入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整套服务.如业务管理、规划和网络优化等。  相似文献   

14.
谈振辉 《通讯世界》2003,9(4):30-34
未来Internet的应用应包含Internet话音、视频多播和交互式多媒体业务,其基本要求为高速率和低时延,即使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网也不能全部满足这些业务要求。目前,迅猛增长的Internet业务和不断发展的无线技术激发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和无线LAN(WLAN)接入系统的结合,给移动用户提供接入Internet和基于位置的业务。WLAN与有线网结合可以低成本、高容量和易升级方式接入Internet,而现有的WLAN接入系统的主要缺点是无线接口单一和缺少公众用户接入,从而限制了业务的扩展。基于IP的公用接入移动LAN(PamLAN,Public Access Mobi…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来,全球通信规模及用户规模发展最快的网络是蜂窝移动通信网和公众互联网,目前两个网络正在进行有效融合。现有2G移动通信网向具有高速数据承载能力的3G网络演进;宽带城域接入网向具有移动性无线接入演进,宽带化、无线化、IP化成为网络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无线城市是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通过在政务、商务、生活等领域广泛应用移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人民信息生活体验,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厦门无线城市工程以TDHSDPA网络为主体,对于数据业务热点区域以WLAN覆盖的方式进行补充,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本方案主要分为4个平台系统:核心网络平台、TD—HSDPA网络、政府信息网络接入平台、公共区域WLAN接入平台。  相似文献   

17.
移动IP在WLAN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侯自强 《电信科学》2002,18(6):41-43
本文介绍了IEEE802.11B WLAN及其在移动IP局域接入方案中的应用。首先简介了802.11b协议和移动IP协议(RFC 2002),然后就网络二层、三层的移动性进行讨论,并指出WLAN作为公共移动接入手段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电子科技》2003,(13):33-33
“甩掉线缆,随时、随地、随身轻松沟通”一直是每一个移动人士的梦想,各种无线技术的推出和应用似乎已经让这个梦想触手可及?现在好了,诺基亚D211卡将GPRS技术和WLAN容于一身,插入笔记本电脑或其他手持设备,就可实现在GPRS、GSM、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和WLAN(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内的“总是在线”无线接入,随意接入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收发电子邮件、文本信息和传真。首次使用D21卡时,需先通过随卡所提供的系统光盘,安装系统,可选择所需要的中文或英文界面。然后按提示插入卡,在管理窗口找到“配置”目录,进入“修改”界面,根…  相似文献   

19.
TeleToneEWAS系统严琪坤一、天立通(TeleTone)EWAS系统TeleToneEWAS无线接入通信系统是针对中国农村和专业网的通信现状,采用数字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传输技术,集公众移动通信网和集群系统功能于一体的...  相似文献   

20.
《移动通信》2005,29(7):32-32
近日,芬兰电信运营商Saunalahti选择诺基亚为其提供融合网络的全面解决方案,使Saunalahti可以向其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客户提供诸如VoIP和增强多媒体等服务。通过诺基亚为融合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解决方案,Saunalahti的用户将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接入方式,如固定接入方式、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和无线局域网(WLAN),并体验到同样的通信服务。诺基亚的解决方案使Saunalahti除了可以向固定和移动VoIP用户提供诸如来电显示和短信等标准的移动电话服务之外,还可以通过WLAN热点(Hot Spots)提供服务。根据合同,Saunalahti将采用诺基亚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