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NEC通讯 《电信技术》2007,(3):109-110
随着用户对移动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网络已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为此,GSM将逐步过渡到以WCDMA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2.
今天看来,现有的通信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移动世界的要求。随着用户对移动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网络已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为此,GSM将逐步过渡到以WCDMA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上。  相似文献   

3.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输技术中,WCDMA已逐渐成为全球广泛采用的3G标准。WCDMA系统由GSM/GPRS网络演进而来,无线网络(UTRAN)基于ATM技术,统一处理语音和分组业务,在核心网保持与GSM/GPRS的兼容性,并向全IP的网络结构演进。GSM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2G移动通信技术,从GSM演化为基于WC—DMA的3G,可以保护GSM投资,充分利用已有GSM资源。  相似文献   

4.
当前移动通信是通信行业的一大热点,并呈旺盛之势。一般移动通信包括蜂窝移动通信(俗称手机)、寻呼通信(俗称BP机)、集群通信(俗称对讲机)、无线移动数字通信和卫星移动通信等门类,其中蜂窝移动通信发展最快。蜂窝移动通信正从第一、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目前以第二代为主。第一代为TACS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第二代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包括IMT-DCS1800和PC1900,第三代为IMT-2000,预计2010年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市场5000至10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本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中分组数据传输的结构、协议层以及信道结构,然后讨论了WCDMA对移动IP的支持。随着蜂窝网络对移动IP的充分支持,蜂窝网络和Internet结合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博闻 《通信世界》2002,(4):29-29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正逐渐改变着全世界人们通信的方法。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体制繁多,蜂窝移动通信已从80年代的老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1G:AMPS/TACS等)发展到90年代的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DAMPS/GSM/CDMA)和目前以宽带数字技术为主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WCDMA/CDMA2000/TD-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中分组数据传输的结构、协议层以及信道结构,然后讨论了WCDMA对移动IP的支持。随着蜂窝网络对移动IP的充分支持,蜂窝网络和Internet结合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灯  朱琦 《移动通信》2002,26(2):34-37
各国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序幕已经拉开,但从第二代移动通信(2G)向3G演进方案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GSM的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空中无线接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GSM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过程中可能采用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9.
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众多复杂的技术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更充分地使用有限的、宝贵的频率资源以及实现更高密度的全球活动通信.至今,移动通信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其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密度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的各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按目前通行的概念是宽带多媒体蜂窝系统.根据ITU的众多要求,它采用频率效率更高的体制,能提供高质量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覆盖.在技术上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并无重大改变.属于平滑过渡,因此也就有了"二代半"等说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PHS技术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移动通信发展概述及PH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1.1移动通信发展概述移动通信的发展目前可分为3个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AMPS、欧洲的TACS、英国的ETACS、欧洲的NMT-450和NMT-900、日本的JTACS/NTACS等系统。第二代为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含GSM和CDMA(IS-95)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由于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大幅提高了频率资源利用率,提高了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的能力,在QoS和安全性等方面也有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11.
WCDMA与cdma2000系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WCDMA和cdma2000两种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它们在技术实现、规范的标准化、网络的演进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GSM网络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移动网络的演进进行了探讨 ,最后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2.
增强型数据业务EDGE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型数据业务(EDGE)是将现有第二代TDMA移动通信系统推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平滑过渡的一种方案,主要在第二代GSM中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多电平8—PSK调制方式。因此介绍了EDGE的概念、发展过程、技术标准、承载业务等,并分析了在现有GSM网中部署EDGE对原有网络系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称呼繁多,国际电联称为“IMT—2000”,欧洲电信业巨头们则称其为“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能采用的技术标准WCDMA、CDAM—2000等在一些场合也被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4.
第3代移动通信的网络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义  袁超伟 《通信世界》2005,(44):47-48
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几乎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移动台把其电子序列号(ESN)和网络分配的移动台识别号(MIN)以明文方式传送至网络,若二者相符,即可实现用户的接入,结果造成大量的克隆手机,使用户和运营商深受其害;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主要有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GSM系统、DAMPS系统及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CDMAone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李潇  曲明 《通信工程》1998,(4):16-19
现行运营的数字蜂窝移动系统中,以GSM蜂窝移动系统为主。近年来,随着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多和业务种类需求的多样化,国际电联(ITU)已着手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IMT-2000)技术标准进行研究,目前.在15个提交给ITU的IMT-2000无线传输技术(RTT)标准的系统具有接通率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过渡的策略,并重点分析了GSM网络向3G网络演进的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关于CDMA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为科技 《电子科技》2000,(23):20-21,22
移动通信从第一代模拟网络发展到第二代的数字网络,各种制式群雄并起,最终GSM和CDMA两大系统在世界各地得到大规模应用。本文主要对CDMA 2000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第二代GSM、IS95 CDMA系统提供传统的话音业务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在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的过程中,出现了称之为二代半的GPRS、PDSN系统,它们以ATM/IP网络为基础,通过在传统的电路设备上叠加分组数据网络,提供高速数据业务来实现。IS95 CDMA系统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它采用CDMA制式作为空中多址接入技术,分为IS95A和IS95B两个阶段。从核心技…  相似文献   

18.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GSM(全球通)系统已在一百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5亿用户,并正在高速发展之中。我国的GSM网已覆盖全国96%以上的县市,超过1,300万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GSM网,并以超过100%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移动通信向第三代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GSM为代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蓬勃发展,到2000年5月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已达5000多万。此时,以高速无线多媒体通信为标志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经过了十几年研究和发展正在向我们走来。表1是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WCDMA和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间的漫游和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宇  李波 《移动通信》2004,28(12):103-106
1概述进入2004年,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逐渐成熟和稳定,其商用化和网络建设也逐渐开始进入倒计时。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的WCDMA将成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GPRS的未来主要替代技术之一。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对已经拥有GSM网络的运营商,在网络建设的初期,可能会考虑用WCDMA技术对热点和密集市区进行连续覆盖,而原有的GSM/GPRS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优化,已经达到了对各种地理环境进行全覆盖。这样就形成了密集城区双网覆盖,市郊和边远城市以及乡村GSM覆盖的混合网络。如何在这样的混合网络中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业务覆盖,如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