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双高计划”的逻辑起点。“双高计划”视域下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和类型教育已 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特点。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类型教育观念不强、产教融合落实不到 位、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要从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深化类型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 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对接产业需求,推进专业群建设四方面重点加以解决,提升“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人 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严管用好教师党支部书记,打造素质过硬“领头 雁”,推动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对高质量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下,高 职院校亟须突破“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教育规划不成体系、考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跟踪服务指导 有待加强等现实困境,探索坚持系统教育培训,提升“双带头人”素质能力;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双带头人”内生动力;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双带头人”培育质效的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地服务“双高计划”建设。  相似文献   

3.
治理是一种新理念、新思维。高职院校由管理模式转向治理模式并最终实现善治,是由其内外发展环境所决 定的,也是其发展的必经路径和必然选择。“双高计划”的实施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 环境。高职院校在推动自身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以坚持党委领导为根本保证,“学生为本”为逻辑起点,完善制度体系为 基础条件。在具体建设中,要以树立科学理念为起点,健全制度体系为重点,“双高计划”为基点,通过多条路径综合推进。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诉求,特别是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的提质增效工程,呼唤从管理到治理的根本性 嬗变。高职院校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绕不开纷繁复杂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十二大主要关系图谱的解 析,提出了解构与重塑、守正与创新、热吵与冷清、引领与兜底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5.
目前职业教育正处在类型定位发展的关键期,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是促进产业链和教育链深度耦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高职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教学与生产不对接、师资国际化培养路径不畅、培育航海工匠精神载体缺乏等问题,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通过创建“一智库、三平台”国际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三段、三通、四融”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培育工匠精神的“指南针”航海文化育人品牌等具体实践举措,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航海人才。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是推动“产业”与“教育”实现跨界融通,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合作育人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产教 融合机制建设涉及政府、院校、企业等组织层面和教师、学生、员工等个体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当前的产教融合机制无法有 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体制机制及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 面对国家“双高计划”提出的更高要求,产教融合机制建 设只有从优化政府部门职能、完善治理结构体系、健全利益保障机制、创新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借力制度完善平衡 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推动“产业”与“教育”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双主 体”的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建立校本化的自我评价体系是“双高”院校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必要举措。以“双高”院校总体发展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重点要素为起点,以“五型职大”为范式,沿着设计目标体系、建立指标框架、选取指标内容的路径,探索构建符合多主体评价视角的“五型职大”评价体系,为撬动高职院校向更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由高速度、大规模增长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这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创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与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协同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协同培育机制,不断创新“双师双能型”师资协同培育方式,协同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激励评价机制,协作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对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思想状态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现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部分顶岗实习专业为例,对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多元协同育人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化升级的不断推进,行业企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实施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多维度推进校企深度耦合、深层次推动产教紧密融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有助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调研发现,南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主要面临产教供需对接困难,优质资源共享艰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政策评价体系不完善,校企双方 缺少动力三个瓶颈问题。因此,南通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拓宽办学模式,加强专业、师资、课程建设, 推动人才供给平衡,发挥政府统筹领导作用等方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国家在新时期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把建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队伍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剖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双高计划”建设 要求,有针对性地从筑牢师德根基、健全发展机制、科学统筹双师培训、校企协同培养“双师”、打造高质量双师团队五个维 度提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进路。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治理结构的优化是实现高职业院校“双高”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目标管理为 理论指引,从坚持目标导向、构建科学考评体系、强化主体多元化办学特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对策,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重要主题,专业认证为高职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 供了有效抓手。积极探索专业认证,对夯实“双高”建设质量基石具有切实意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在“探索高职专业 认证”中发挥引领作用,借鉴“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构建专业质量生成机制;秉持类型化、生成 性、特色化原则,创新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双创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使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形成教育和产业的 融合发展、共生共荣。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合作动力机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推进 产教深度融合,拓展产教融合路径;引培并举、内部交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师团队;完善产教深度融合 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促进创新价值转化;加强创新创业中的 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产教融合商业利益五个方面探讨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沈亚飞 《移动信息》2024,46(1):109-111
文中首先分析了“岗课赛证”融合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围绕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实现课岗目标对接、制定课赛融合与课证融合的目标、实施以岗定课机制、采取工单课堂模式、基于“1+X”证书落实课证融通等具体措施。通过多维度推进“岗课赛证”的融合,可以实现高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跨境电商业务发展迅猛,导致跨境电商人才严重紧缺。 合格人才的培养 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保障,需恰当处理好就业面向、就业岗位、就业要求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应通过专业 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程等途径实现课程体系优化,并借鉴德国“双元制”,从加强校企协作,打造“双 元”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在实践中提升技能;着眼未来成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推进实施。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日益得到重视。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利益着眼点、管理体制的差异,导致产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深度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江苏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南京工程学院的电气类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为例,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匹配工程场景项目化教学改革,施行全程贯穿的工程创新训练,以期提升产教融合的育人效果,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该文提出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由厚基础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三大模块构成,分别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学校和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协同育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该模式独特之处在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诸多元素全面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20.
新文科背景下,国内大多数新闻传播院校在专业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等育人模式上已取得较大成效。与此同时,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尚存在前沿媒介新技术融入性不够、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足、专业课程实践性不强等不足。鉴于此,地方院校可尝试以“一体四维”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贯彻“全媒化”实践育人方向,培养适应现代传媒产业人才需求和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