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普图书出版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优秀、高质量的科普图书能够促进科技事业以及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劳动人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是一项复杂、具体的科普工作,对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出版业转型的影响。为此,笔者从简述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实际情况入手,试分析论证在出版行业转型的情况下,我国科普图书出版所面临的问题,总结提出应对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科普图书出版行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宇良  戚敏 《科普研究》2010,5(1):37-42
在整个科普体系中,调查问卷是许多科普理论探索与科普实践的基础。结合大量的问卷实例,讨论了调查问卷的类型和结构,分析了相关问卷设计的要素与产生差错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科普调查及其问题设计的技巧,即"鱼刺图——调查问题"设计流程及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俊锋  高宏斌 《科普研究》2017,12(5):43-49,57
本文通过对科普图书的定义、范畴进行界定和廓清后认为其范畴具有较大交叉性和延展性,并根据 上述特性将科普图书分为核心科普、一般科普和泛科普三种类型。同时本文还对目前科普图书的统计及研究 情况进行了梳理,指出在科普图书统计和研究方面存在缺乏有效的统计方法、研究主题局限于图书编辑出版、 同一研究者发文量少、国际学术影响力偏低等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尝试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政府相关部 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科普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夏文华 《科普研究》2013,8(1):54-59
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科普图书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科普图书的出版数量、学科分布、出版地与出版社、作者情况,试图描述民国时期科普图书出版的整体面貌,并借此反映中国近代科学传播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甘子钊先生在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上的讲话。他从吴大猷基金会举办的三届海峡两岸科普图书评奖活动,分析海峡两岸在科普图书以及科普工作上的优势,以促进两岸科普工作者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刘洋 《通信世界》2016,(10):60-61
专业科普类图书的出版,是图书出版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从国家层面,到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都曾多次强调,做好科普图书出版工作,服务“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本文以笔者参与策划和编辑出版的《大话通信》系列图书为例,思考专业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对行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从题材的选取、行文风格的确定、漫画插图的运用、内容深浅程度的把握等多方面入手,做出受到广大行业读者欢迎和认可的专业科普图书.  相似文献   

7.
韦毅 《科普研究》2014,9(6):90-93,81
本文介绍了荣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引进版图书《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的整个策划过程,讲述了这本优秀科普作品的独到之处,并剖析了其畅销的原因,展示了图书出版后的营销与推广工作,以及与读者受众的互动活动。本书从一个科普工作者的角度,思考和总结了在策划此类科普图书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陈珂珂  王新 《科普研究》2015,10(5):38-43
本文立足于科普图书创作出版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初步构建了科普图书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该指标框架包含了科学性、创作水平、编校出版质量和社会影响4 个一级指标,以及知识性、原创性、通俗性、 编校差错率、发行总量等13 个二级指标。通过对北京地区某科普图书类资助项目近几年资助出版的图书作品进 行实证测验应用,发现该指标框架基本适用。同时针对评估结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普图书创作与出版质 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3—2018年间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气象科普图书概况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一时期,气象科普图书出版进入繁荣阶段,儿童、青少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普图书创作紧扣气象学科特色且丰富多彩,同时深受社会背景影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需求和公众诉求.未来气象科普图书需进一步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和拓展创作选题、题材和受众群体,探索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打造有影响力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金涛 《科普研究》2011,6(1):91-93
图书评奖近几年很是活跃,以科普图书评奖来说,首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在2010年6月评出优秀奖18种、提名奖40种,结束了科普图书评奖多年中断的局面。此外,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7年)、国家图书奖以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部优秀图书、"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相似文献   

11.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3,8(2):66-72
科普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其作者拥有科技知识背景、受过科研训练,甚至本身就是一线科研工作者。而科学实践的经历,会使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和著述习惯上形成刻板的科研思路。本文给出了对科研思路和科普思路的一般性描述,提出了好的科普作品的三重境界、科普思路的时代性等,并结合经典和典型科普作品的分析,对科普思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匡志强 《科普研究》2012,7(1):90-96
尹传红著《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是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原创科普作品之一。该书以幻想在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奥秘方面所起的作用为主题,深刻阐释幻想对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将激发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作为全书的着力点,注重科幻作品对科技发展的人文反思,用精湛写法烘托出科学的理性之美,展现了科学与文学相融、现实和幻想交织的奇特画面。本文从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了该书的若干成功之处,以期为国内原创科普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科学普及运动,都透过平面出版的形式来展现,有过4波巨大的浪潮。这种经验有值得海峡两岸四地省思之处。第一波是1970年《科学月刊》创刊,高举“让科学说中文”的大旗。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顿杂志》登陆,标榜“开启图解科学新页”。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的建立,把温温热热的“典范科学家”带入冰冰冷冷的“科学典范”中,开始了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第四波从1998年起,各大出版社纷纷跨入科普出版领域,盛况空前;持续到2002年,更出现两本科普杂志《科学人》(ScientificAmerican的繁体中文版)及《科学发展月刊》(由台湾的“国科会”主办)。近乎每隔10年,科普运动的浪潮就爆起一声拍岸巨响。可是,蒙昧的岸石并不见裂痕,只是微微松动。所幸巨浪过后,余波仍然不息,继续拍打岸边,只是力道渐弱。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就平面出版的领域而言,有以下当务之急。(1)重新定位“科学普及”的核心对象。是漫天撒网,遍及社会大众?或是只针对学生,而且是精英学生?还是只想跨越学门藩篱,仅供学术社群内部交流?“科学普及”的对象不同,诉求与做法就应当有差别。(2)报纸、周刊、月刊、书籍等平面媒体,性质有异,传播速度也不相同。须各尽其责,共同推动科普。(3)严守科学立场,不要宣扬伪科学。(4)重视翻译,重视写作技巧。(5)尊重美术设计、广告、行销、财务等等专业,群策群力。(6)大学出版社最靠近丰沛的学术资源,应该参与科普运动。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与科普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总结了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对“人文科学”的有关论著的基础上,说明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探讨了在科普创作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例,佐证了文章的立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以下3个观点:(1)早在20世纪初叶,已经出现关于科学与人文的论述,已有学者对之加以研讨,并有重要著作;(2)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自然地融汇了人文精神;(3)科普作品若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使读者感悟到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以及“做人的道理”,那就大致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出版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手段,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科技书刊出版业的发展究竟对科学传播起多大作用呢?本文根据现有的历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主要分析的是传统出版物中的图书出版物,从科技图书的品种、数量、结构以及阅读率的变化,分析社会对科学技术接受和利用的程度,评估科技图书出版业发展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分析发现,科技出版物的品种和印数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品种齐全,印数稳定增长,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科技出版物的结构日趋优化,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突出的问题是:每种科技图书平均印数和每种科技图书平均销售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了科学技术传播的水平。针对科技出版物中影响科学传播水平的两方面因素,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孟雷  吴琦来 《科普研究》2014,9(6):43-51
知识管理系统中将人的认知从低到高划分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大体上涵盖了人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人类认知的表现形式。世界银行1988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以"知识和发展"为主题,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定义为:数据——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信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知识——用于生产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智慧则是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传播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它的内容也无外乎表现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这四个层次中的一种或多种。本文选取国内外少儿科普图书若干为案例,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方面对所选取的国内外少儿科普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作品间的异同,分析我们的缺失,从而提出提高我国少儿科普作品质量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谭彬 《移动信息》2023,45(3):226-228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教育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发广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类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新的时代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学生通过书本学习获得的知识是静止的、固化的,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更好地领悟所学知识的深层内涵与价值。仅仅依赖书本进行知识学习无法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还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丰富见闻、加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通过参加科普竞赛类活动可以有效达到以上目的。因此,如何通过相关活动提升科普竞赛类活动效果,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一名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将物理教学实践和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的经历。作者认为,二者的良好结合不仅对自身的物理学研究有所帮助,还使他摸索到了以物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新手段,并对了解科学史有所启迪。结合自身的实践,作者向活跃在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普书的阅读融合于教学实践中;(2)在学科研讨会中加入科普内容,或举行专门的科普研讨会;(3)举办全校规模的科普系列讲座;(4)科学家可在中学、社区,以及其他场所宣传科普;(5)促进科普作为新兴学科的出现;(6)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林磊 《科普研究》2006,1(2):36-41
本文从一名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将物理教学实践和科学传播活动相结合的经历。作者认为,二者的良好结合不仅对自身的物理学研究有所帮助,还使他摸索到了以物理学方法研究历史的新手段,并对了解科学史有所启迪。结合自身的实践,作者向活跃在实践领域的科学家们提出以下建议:(1)将科普书的阅读融合于教学实践中;(2)在学科研讨会中加入科普内容,或举行专门的科普研讨会;(3)举办全校规模的科普系列讲座;(4)科学家可在中学、社区,以及其他场所宣传科普;(5)促进科普作为新兴学科的出现;(6)将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