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滨海地区吹沙造地是把海底淤积的泥砂通过水力吹填而形成沉积土,吹填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渗透系数小等特点,一般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对强夯法和降水强夯法两种方法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对比试验,分别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砂土液化和沉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部分强夯砂土地基由于静力触探试验锥尖阻力过大导致无法触探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强夯砂土地基表层评价指标的问题,通过强夯砂土地基加固效果检测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数据回归等方法,明确了静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在强夯砂土地基加固效果评价上是一致的,但二次变形模量与地基系数的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差,不可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控制科威特LNGI工程水力吹填砂土地基质量,合理评估水力吹填砂土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选取基于CPT的3种经验公式,计算满足设计承载力200 kPa作用下所需的最小锥尖阻力qc值。结果显示,Bowles(1996)法和BS EN1997-1:2004 Annex D推荐法计算的最小qc值与水力吹填质量等级有关,但两者结果较接近,而EslaamizaadRobertson(1996)法计算的结果较小,仅为3. 8 MPa。基于保守考虑,最终结果取前两种方法平均值中的最大值7. 5 MPa。同时基于现场实际,在地基处理后预先进行CPT检测,得到平均锥尖阻力远大于计算验收值,并由大型载荷板ZLT试验验证了满足长期沉降的设计承载力。可见,在地基处理后可预先采用CPT对处理后地基处理承载力进行评估并辅助少量大型ZLT试验进行验证,可有效对地基承载力进行验收。  相似文献   

4.
依托大小嶝造地陆域形成及地基处理工程,通过试验区普通强夯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的现场试验对比研究,对2种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夯坑沉降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加固前后土层标准贯入击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2种工艺对吹填砂层加固后标贯值均满足不小于15击的要求,且液压强夯在4~6 m处中浅深度土层超静孔隙水压力值大于普通强夯,但普通强夯影响深度大于高速液压夯实工艺。高速液压夯实工艺适用于加固中浅深度吹填砂。  相似文献   

5.
某大型LNG储罐区吹填地基土质软弱且液化严重。根据地质条件及前期试验,提出动力排水固结法为主,局部穿插或全搭接水泥搅拌桩等多种处理方案,并进行大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振动沉管碎石桩在桩长范围内均能有效提升桩间土强度,并消除砂土液化;基于有效夯击能的改进Billam方法,能够较好地估算强夯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动力排水固结法适用于处理吹填砂土,但处理后的地基刚度远低于水泥搅拌桩方案;对于吹填软土较厚区,动力排水固结法+穿插水泥搅拌短桩方案与全搭接水泥搅拌长桩方案均能大幅提高复合地基强度,可按软土厚度情况分区使用;吹填区的大型单体建筑物地基,采用多方案组合进行分区处理的思路基本可行,且有助于节省工程费用。  相似文献   

6.
在高含泥量的粉细砂地基中,强夯法的处理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水力冲填砂土地基和天然砂土地基中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也不同。结合具体工程研究水力冲填粉细砂的工程性质,进行5 MN·m能量的强夯试验性施工,对全场地强夯后的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板试验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强夯法适用于平均含泥量为22.7%的水力冲填粉细砂地基,5 MN·m能量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约为11 m,大于规范JGJ 120—2012建议的8.0~8.5 m。强夯后的粉细砂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50 kPa、压缩模量不低于10 MPa的要求,并达到7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抗液化标准。当砂性冲填土上部覆盖薄层黏性冲填土时,采用夯坑内回填砂的方法减小上覆软弱层对处理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高含泥量的水力冲填粉细砂中进行强夯加固效果良好,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49。  相似文献   

7.
南通狼山港区三期集装箱泊位堆场的陆域系由围垦吹填形成,地基加固采用了排水板振动碾压联合处理新技术。天然地基竖向排水板为梅花形分布,吹填砂层中铺设水平向排水板并采用分层吹填、分层铺设、分层碾压施工技术。陆域4.27万m2的地基沉降变形大部分发生在天然淤泥质粘土层中,并在地基处理后的第6个月间趋于稳定。经联合处理后的吹填砂层密实度达到稍密、中密,满足了地基抗震液化的标准及其要求。堆场地基处理竣工至今已安全使用11年,验证了吹填地基排水板振动碾压联合处理新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曹妃甸矿石码头二期堆场地基加固试验工程,对采用强夯法加固存在黏土夹层的吹填粉细砂土地基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工程后续大面积加固以及同类工程施工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横沙八期工程由于吹填面积巨大,导致了吹填土质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差异性。为了研究超大围区内吹填土土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实际吹填场地钻孔取样,进行土工颗分试验,分析了吹填管口横向和纵向吹填土质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超大围区内吹填土泥面下约3.0 m深度范围内基本为粉砂,该深度以下则为细砂;距吹填管口150.0 m范围内主要为细砂,该范围以外主要为粉砂。分析结果可为吹填造陆过程中的管线布设和平整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介绍了在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固结法对陆域地基进行处理的施工工艺,并在卸载后采用强夯加固吹填砂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并通过检测试验得出了该方案满足浅层地基处理要求,符合港区使用荷载。  相似文献   

11.
工程地质评价是海洋石油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深海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近年来我国在深海区原位地质勘察方面刚刚起步。由于海床静力触探和井下静力触探的勘察方法和操作工艺不同,获得的锥端阻力也存在一定差异。采用有限元模拟法分析海床静力触探和井下静力触探的贯人机理,并计算不同静力触探模式下的锥端阻力,发现在静力触探过程中周围土体存在不同的位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刘春  马永峰 《水运工程》2016,(11):167-173
依托沿海地区某大型工程地基处理实践,开展无填料振冲和强夯法加固地基的现场试验对比。施工结束后,采用孔隙水压力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平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取得相关试验数据。对孔隙水压力变化、地基的承载性能及砂土液化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填料振冲处理效果差,本场地地质条件下不适宜采用该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使用强夯法对地基处理后土体工程特性有了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液化可能性得到消除;场地中分布的软土夹层对强夯加固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有所减小;5 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深度约为10 m。  相似文献   

13.
何智敏  刘永  胡程 《水运工程》2018,(5):171-175
为了准确确定DCM桩基持力层的界面及厚度,在CPTu基础数据与地基土强度的经验换算公式基础上,分析持力层的判定方法。通过分析试验曲线的特征,运用累积锥尖阻力的方法,提出了选用锥尖阻力界值进行判定的初步评估方法。该法在大面积深厚软土场地DCM桩基工程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冯光华  任麟 《水运工程》2020,(1):144-150
坦桑尼亚某水工项目桩基施工采用直径800和1 000 mm两种类型的PHC桩,针对不同桩靴形式的基桩穿透性能进行研究。从桩尖形式、桩靴长度、钢桩靴与PHC桩连接方式对PHC桩沉桩总锤击数、贯入度变化进行统计,结合不同桩靴形式在相同地质条件下的贯入度、桩身应力、能量等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外突十字桩尖PHC桩穿透性能最强;桩靴长度增加其基桩穿透能力增加,但桩靴长度大于5 m时,其基桩穿透能力增加不明显;钢桩靴与PHC桩法兰盘采用斜角坡板焊接能减少沉桩过程土阻力,基桩贯入度较大,更易穿透至设计高程。  相似文献   

15.
现行桩基规范缺少极密实粉细砂层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规定。结合某海港工程钢管桩基静载及高应变检测,探讨大直径钢管桩在极密实粉细砂层中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高应变检测结果显示,极密实粉细砂层单位面积桩侧阻力范围为93~120. 01 k Pa,平均值为106. 6 kPa,1 500 mm钢管桩桩端阻力范围6. 742~6. 845 MN,平均值6. 780 MN。针对国内外规范对桩基承载力的估算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建议极密实粉细砂层桩侧阻力值取90~120 kPa,桩端阻力值取8~12 MPa。  相似文献   

16.
周永军  陈明春  郭辉 《水运工程》2023,(10):115-118
胶凝砂砾石作为一种高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的经济环保型筑坝材料,其填筑施工工艺与混凝土碾压施工近似,同时具有单次摊铺厚度更厚、施工效率更高的特点。以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五一坝防护库区为例,对胶凝砂砾石筑坝技术在超长库区防护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力学特性以及渗透性,进一步阐明胶凝砂砾石筑坝技术在水库库区安全防护中的应用科学性。结果表明,胶凝砂砾石筑坝技术在承受库区水压等外部力的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其结构紧密、材料均匀,有助于减少水分渗透,从而保护库区内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非均质土的力学指标,进行了非均质土中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CPT)研究.通过引入钻机引孔配合施工工艺与采用多重护管的施工手段,解决了在非均质土层中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无法满足设计深度的问题,从而实测得非均质土的锥尖阻力(qc)、侧壁阻力(fs)、探头倾角(l)及动孔隙水压力(u2).通过对上述指标分层统计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