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结合某高桩码头升级改造工程,阐述原码头拆除后,在原码头排架间的沉桩技术,以及在沉桩区域受周边构筑物影响大、地质条件复杂的环境下,采用振动锤与柴油锤联合沉桩的新技术,为类似工程的沉桩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瓜达尔项目的特殊地质条件,选择锤击能量大的桩锤进行锤击沉桩,并根据试桩测试结果,优化桩身结构设计和确定合适停锤标准,同时对碰桩进行验算和沉桩工艺细化,解决了钢管桩穿越硬夹层地质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肯尼亚珊瑚礁灰岩地区某水工项目钢管桩原设计收锤标准与施工情况不符的问题,进行新收锤标准下沉桩规律的研究,采用海利公式理论计算、高应变试验及锚桩法静载荷试验方法,并结合项目1440根基桩的实际沉桩工作,得出钢管桩在珊瑚礁灰岩地区的推荐收锤标准:1)珊瑚礁灰岩地区钢管桩沉桩施工时收锤控制推荐采用贯入度控制为主、设计桩尖高程为辅的原则; 2)打入式开口钢管桩施工,采用锤芯质量20 t、锤芯跳高1. 2 m时,φ1 200 mm×12 mm、φ1 200 mm×18 mm、φ1 200 mm×24 mm钢管桩推荐收锤贯入度分别为12~18、7~10、4~8 mm/击。对肯尼亚珊瑚礁灰岩地区钢管桩沉桩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终锤贯入度、桩端持力层和极限承载力是保证基桩施工质量的要素。采用高应变全程动测试桩研究不同壁厚开口钢管桩在珊瑚礁灰岩地质中的沉桩性状,主要包括测试承载力、沉桩贯入度、打桩应力以及桩身传递能量等关键参数,并通过分析480根开口钢管桩的沉桩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基桩持力层应选择强风化珊瑚礁灰岩,终锤判定条件应同时考虑终锤贯入度和入强风化岩深度2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华能灌云海上风电项目试桩工程为江苏省在连云港市第一个海上风电试桩工程,由于缺乏可以利用的试桩资料,通过对2组直径2000mm试桩进行轴向抗压静载荷试验、高应变动力测试以及静动对比分析,从而得到2根试桩的轴向抗压静载承载力分别不小于36000kN和33600kN,在该试桩区地质条件下,采用工作性能正常的IHC S-800液压锤可以满足同类型工程桩的沉桩施工要求,该区域单桩轴向抗压承载力的恢复系数为1.64。为设计确定工程桩长度等桩基设计参数以及合理选择沉桩设备和工艺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世定  徐雄  杨黎  张佳文 《水运工程》2021,(11):203-207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如何确定合理可靠的打入桩停锤标准问题,研究基于欧标体系的打入桩停锤标准的确定方法。依托某码头工程,采用高应变打桩监控和静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极限承载力与贯入度的对应关系,并最终确定用于指导该工程打入桩施工的停锤标准。结果表明:基于欧标体系确定的打入桩停锤标准以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为准则,标准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7.
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后轨道梁基础采用钢管桩结构,设计桩端土层为强风化片麻岩。本文首先详细地介绍了本项目的工程地质特点和锤型选择过程,通过理论公式和试沉桩确定了以贯入度控制的停锤标准,进一步用高应变动力检测试验和静载荷试验进行复核并对ENR公式进行修正,为今后类似土层沉桩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胶结砂特殊地质条件需要采用部分中长桩的高桩码头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采用Plaxis 3D岩土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桩、静载试验、高应变检测等资料,率定相关岩土计算参数,对高桩码头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前排直桩采用中长桩方案时,码头结构和桩周土体的位移均在允许范围内,可满足码头的正常使用。在特殊地质条件下该工程中长桩方案的成功应用,可作为类似项目的一个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9.
苏世定  王幸  桑登峰 《水运工程》2019,(10):187-192
针对珊瑚礁岩土复杂工程特性所带来的钢管桩沉桩收锤标准难确定、沉桩施工高程难统一等难题,研究了珊瑚礁岩土地区钢管桩沉桩规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钢管桩在珊瑚礁岩土中的终锤贯入度、沉桩锤击总数以及入土深度进行对比。结合现场试验测试和可打性分析,指出打入式钢管桩易穿透珊瑚礁岩土、所需锤击总数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珊瑚礁岩土软硬分布和土颗粒破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管桩可以穿透高标贯击数(100击以上)的珊瑚礁岩土;常规的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直接应用于珊瑚礁岩土容易造成较大的偏差,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校核。  相似文献   

10.
针对珊瑚礁灰岩地质下超长钢管桩的工程性状的研究,结合东非某水工项目的桩基施工情况,剖析钢管桩在该地质情况下的沉桩规律。该桩基为1. 2 m直径钢管桩,采用锚桩法进行3根基桩静载荷试验,分别为12、18和24 mm壁厚,最大桩长为71. 2 m,基桩持力层为东非的珊瑚礁灰岩,进入持力层最大为31. 8 m。通过预先埋设在桩身上的低温敏光纤光栅传感器,结合沉桩规律总结和静载荷试验,揭示不同桩顶荷载作用下珊瑚礁灰岩的工程特性。为该地质条件下钢管桩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描述珊瑚灰岩地区的地貌特征、地层分布规律,分析珊瑚礁灰岩的工程特性,并论述在珊瑚礁灰岩地区的钻探工艺,对苏丹红海沿岸珊瑚礁灰岩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几年来的勘察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将高应变拟合分析的荷载-沉降(Q-S)曲线与静载试验直接测得的Q-S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可获得千枚岩上覆钙质砂层大直径钢管桩的沉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大直径钢管桩穿过较薄的钙质砂层且进入较硬的强风化千枚岩层足够深度时,Q-S特性表现为端承型桩,桩顶沉降主要由桩身压缩引起,残余沉降小;当大直径钢管桩穿过深厚钙质砂层且桩端支承于偏软的强风化千枚岩层时,Q-S特性表现为摩擦型桩,无论高应变还是静载试验,均能充分发挥土阻力,达到极限荷载时沉降急剧增大,累计总沉降量和残余沉降大;千枚岩层上覆钙质砂层的厚度对大直径钢管桩承载力影响微小,大直径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主要取决于穿过钙质砂层后进入千枚岩层的深度以及千枚岩持力层强弱。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阿什杜德港Q28码头为高桩码头,桩基采用钢管桩的结构形式。现场存在装配式移动平台施工工序繁多且沉桩精度难以控制、浮式施工平台抛锚定位受限、顶升式平台移位窗口期少等技术难题。通过对传统施工工艺的深入分析,创造性地采用步履式顶推平台施工工艺,有效解决现场技术难题,保证Q28码头桩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杨艺平  陈祥 《水运工程》2019,(9):253-258
珊瑚礁灰岩作为一种特殊的岩土类型,研究其工程力学性质对促进沿海珊瑚礁地区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珊瑚礁灰岩与砂性土在工程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得出港口工程规范中沉降的计算方法在珊瑚礁地基应用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采用Schmertmann经验(半经验)公式法和欧标SPT法对苏丹一个已建的重力式码头进行设计复核。结果表明,采用基于SPT指标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对珊瑚礁灰岩地基沉降计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宝钢马迹山港卸船码头位于外海深水、地质条件为裸露岩基的工程区域,码头设计桩基为嵌岩灌注桩,并采用袋装砂和袋装碎石形成一定厚度的人工基床,以期达到施工期钢套管的稳定。为了解施工期单排架钢套管嵌岩稳定性,进行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物理模型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单排架钢套管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为钢套管嵌岩深度和人工基床 厚度,相同水位、波高、嵌岩深度45 cm、基床厚度7.0 m条件下,单排架桩数宜取4根。  相似文献   

16.
原位试验是获取桩基设计参数和了解桩基力学行为最客观、可靠的方法.在进行海上桩基静载试验时,通过预先设在钢管桩上的电阻应变片进行应变测量,获得桩身在各土层中应变的变化,从而获得桩身轴力的变化、分析桩-土间的荷载传递规律,测定各土层的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弯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克里比深水港工程码头后方轨道梁部分钢管桩无法沉桩至设计桩端持力层,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这一工程难题,提出通过优化桩端结构来提高钢管桩在硬黏土层中的承载力。对3种桩端结构进行了现场试验,并通过贯入度观测、打桩监控、高应变动力测试和静载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开口、半闭口和闭口钢管桩在硬黏土层中的贯入度、桩身应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基于现场试验结果,最终选定闭口桩端结构作为本项目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陈学国 《水运工程》2017,(9):209-213
长管节大管桩是近年来开发出的具有抗击打能力强、抗弯性能强、混凝土耐久性高、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的优秀桩型,其穿透夹石、夹砂层能力较强,可在一定范围内取代钢管桩。以福州港江阴港区11~#泊位工程为例,采用钢管桩和混凝土长管节大管桩(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桩靴的组合桩)作为桩基,顺利完成沉桩。与传统桩型相比,长管节大管桩的力学性能和成本都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马蓉  姚天宝 《水运工程》2020,(6):166-171
在码头和深海工程中常采用剪力键连接钢管桩与上部结构,以提高钢管桩的承载力及结构整体性。剪力键的间距是影响钢管桩桩头受力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桩头带两个剪力键的钢管桩为研究对象,建立8组有限元模型,利用Gebman试验报告中的试验值与数模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试验值与数模值误差较小,且变化趋势一致。2)钢管桩承载力和钢管桩桩头复合刚度随着剪力键间距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剪力键间距介于1. 0D~1. 2D时,钢管桩整体受力性能最好。3)剪力键的最优设计间距始终在1. 0D附近,随着桩径的增加,剪力键的最优设计间距可适当减小。其研究成果为实际工程中钢管桩桩头剪力键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