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2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大连船舶工业时指出:"造船行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从改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造船业更上一个层次,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央领导对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们要创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2.
2002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大连船舶工业时指出:“造船行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从改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造船业更上一个层次,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央领导对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们要创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国、强国。我国船舶工业的中、长期发展的目标是:中国船舶工业应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新的机遇,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苦练内功,协力创新,“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所谓“做大…  相似文献   

3.
数字     
第一 国防科工委对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经过10到15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接近日本、韩国,在造船总量上,到2015年达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在吨位方面达到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与船舶工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船订单、手持订单以及完工量三大指标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三,2007年三大指标已跃居第二.根据现已手持订单测算,到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尽管如此,我国在造船理念、技术运用、管理效率等多方面与日韩等造船强国还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我国世界造船大国、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要从简单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竞争力.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徐学光 《船艇》2003,(7):28-33
本文提出了:由船舶工业科技谱和船舶工业产品谱构成的船舶工业科学技术体系;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造船技术发展规律的四维模型和造船技术创新的五阶进程;对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的造船关键技术和试验技术。本文论述了:我国造船技术的现状,技术创新的前景,CSSC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竞争情报的视角看船舶工业的竞争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竞争情报作为分析企业或者行业竞争态势的一种方法,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船舶工业要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必然要与世界造船强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如何分析竞争态势,找出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采用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7.
入世后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思路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国际竞争态势、主要外国竞争对手、世界造船需求、国内竞争状况、国内政策环境、国内市场趋势等六方面入世后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国船舶工业作更大发展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并预测了中国船舶工业长远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国船舶工业快速稳定发展应采取的六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广东船舶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久炎 《广船科技》2004,(1):1-7,14
本文就广东船舶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创建造船强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套业的发展相协调,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徐学光 《中国造船》2002,43(Z1):5-12
本文提出了由船舶工业科技谱和船舶工业产品谱构成的船舶工业科学技术体系;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造船技术发展规律的四维模型,和造船技术创新的五阶进程;对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的造船关键技术和试验技术.本文论述了我国造船技术的现状,技术创新的前景,CSSC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