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漆国富 《公路与汽运》2010,(1):143-144,152
结合某软弱围岩隧道实体工程,对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归纳了其围岩大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的产生原因,从施工工艺、施工控制方面提出了防止软弱围岩隧道产生大变形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7)
高地应力深埋软弱围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大变形地质灾害,针对这一工程难题,为了进一步开展软弱围岩隧道的大变形机理研究,检索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著的相关文献与书籍,分析了有关隧道大变形最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了目前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明确了该课题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对系统开展高地应力深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大变形机理和施工力学特性研究,积极探索控制围岩大变形的新思路、新方法有着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隧道项目施工时,常会出现软弱围岩体,若处理不正确很容易产生围岩大变形等隐患。为确保隧道项目的正常施工,要严格重视软弱围岩大变形的防御和把控。以实际工程为例,对软弱围岩大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技术方面对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FLAC3D数值分析软件为工具,以高速公路双车道隧道为研究对象,模拟了不同级别围岩在不同埋深条件下隧道开挖后的变形过程。分别记录了不同计算时步条件下围岩位移和塑性区的分布情况,获得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发展演化过程及特征。研究发现:大变形存在收敛型和不收敛型两种类型。在对大变形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对软弱围岩大变形支护理念进行了辩证思考。获得了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实践的哲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软弱围岩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建友  赵勇  过燕芳 《隧道建设》2011,(Z1):381-387
软弱围岩的力学特征及其变形规律是实现软弱围岩隧道安全快速施工的理论基础。强度低、变形大、变形时间长、变形速度快是软弱围岩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围岩应力调整的特征及其变形规律,合理选择开挖分部和开挖进尺,切实做好超前支护,加强施工管理,按照"预支护、快挖、快支、快封闭"的施工原则,实现软弱围岩隧道安全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6.
煤系地层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已成为穿煤隧道主要灾害之一。广渝高速某隧道地应力量测结果显示,在隧道穿煤段和龙王洞背斜轴部软弱围岩段,最大水平主应力达20MPa,很可能发生大变形破坏,是工程控制重点。分析得出大变形破坏在力学性质和物理破坏模式上均异于小变形破坏,导致其后期变形量、变形速率均无稳定趋势,且最大变形量出现在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大变形的原因主要有软弱的岩性、高地应力和过大的开挖断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及时封闭开挖面、分台阶开挖并严控开挖面积、自进式注浆锚杆加强支护和应力导流等控制措施,现场量测结果显示,围岩大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付二全 《公路交通科技》2015,(3):115-117,129
西南山区高速公路填方工程中常见斜坡软弱路基失稳变形。由于斜坡软弱路基的特殊地层结构,在其上部填筑较厚的路基填料时常常引起路堤坡体下部软弱土层剪应变过大而导致路堤变形和破坏。本文采用地质分析、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有限差分数值分析等方法,对填方荷载作用下斜坡软弱路基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固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童文甫 《隧道建设》2009,(Z2):205-207
作者以某三线大跨隧洞口浅埋软弱围岩段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处理过程为例,分析隧道洞口软弱围岩地层段施工时初期支护下沉变形严重的原因,介绍变形段整治方案及处理要点,并提出隧道浅埋软弱围岩段预防下沉的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处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软弱地层下修建大断面浅埋隧道,围岩变形通常面临着变形时间长及变形量大的问题,因此找到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变形协调关系是避免大变形给隧道工程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的关键。首先分析了软弱地层大断面隧道产生大变形的原因及当前设计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已有大变形隧道的研究资料统计,提出了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协调变形的关系假定,分析认为整体沉降与支护闭合前的挠曲变形是大变形的主要来源。得到了考虑时空效应下的隧道台阶法施工开挖变形过程,台阶法施工中大变形包含整体沉降与支护挠曲变形两部分,上台阶初支变形为下沉,同时侧墙支护发生挠曲。基于该变形特点进一步提出大变形的应对措施,克服了传统预留变形量的局限性,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施工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某三线大跨隧洞口浅埋软弱围岩段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处理过程为例,分析隧道洞口软弱围岩地层段施工时初期支护下沉变形严重的原因,介绍变形段整治方案及处理要点,并提出隧道浅埋软弱围岩段预防下沉的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处理提供借鉴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隧道的建设越来越多,且大部分都建于软弱围岩地段。然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软弱围岩的大变形一直是困扰隧道施工的主要问题。对篮家岩隧道软弱围岩中的大变形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综合控制措施,以期对今后拟建隧道遇到同类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地段时常出现初支变形过大、坍塌等问题,常规的加固围岩,注浆、换拱等处理措施时间长,投入大而且处治效果不明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临时内撑环拱架与初期支护共同受力抵抗隧道初支变形过大的施工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软弱段隧道初支变形过大的问题,同时采用环拱内撑,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相对加固围岩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传统软弱土地基路堤常采用被动式加固软弱土地基的方法,如此加固的地基往往存在工期长、投资额大、技术难度大、工后沉降变形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力学上闭合的路堤结构体系,并就其中的拉筋带内力、变形位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进一步验证结构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冯子轩 《路基工程》2018,(5):216-220
兰渝线两水隧道洞身经过炭质千枚岩、千枚岩等地层,在开挖施工过程中软弱围岩出现了大变形,其变形形式、特征十分复杂。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复杂的高地应力及频繁、强烈的地震、围岩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围岩大变形的机理,以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具有松散型、高地应力型及结构变形型的复合特征;大变形是在强烈的地质构造、复杂高地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且与围岩优势结构面、软弱夹层、地下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围岩大变形是工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研究隧道围岩大变形易造成开挖面失稳坍塌、冒顶、侵界等工程问题,以某隧道在断层破碎带处发生大变形处治过程为案例,系统归纳总结了解决类似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工作流程及处治措施。工作流程包括:原因分析处治措施效果评价;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发挥信息化施工的作用、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合理设置支护参数、临时补强隧道衬砌、及时变更施工工法、设置超前预支护、增加长锚杆、加强防排水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  相似文献   

16.
煤系地层属隧道施工中的不良地质,施工过程中除面临瓦斯燃烧、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高风险外,其围岩大变形问题也极为突出。通过对晴兴高速公路工程典型煤系软弱地层隧道—四官寨隧道围岩变形与支护受力进行现场测试,进而在实测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煤系地层隧道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探讨了应对围岩大变形的措施,总结了典型煤系地层软弱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软弱围岩中修建隧道,围岩及隧道结构如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都遵循大变形理论,因此设计和施工都应该以"大变形"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施工。通过大变形理论分析得出,隧道施工必须以"新奥法"隧道施工理论为指导,切实搞好隧道围岩预加固、分部、分台阶开挖,以确保软弱围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通过"大变形"理论为指导,加强监控量测,使得施工过程中整个隧道始终处于安全可控制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野猪山隧道右线出口科研段,属于浅埋软弱围岩隧道进洞按照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工法进行施工。本文通过现场监测,在拱顶沉降、地表沉降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工法下围岩变形特征,包括拱顶沉降与时间、开挖关系,地表沉降横向分布规律及纵向分布规律,得到了宁波象山地区采用随机介质理论法预测地表变形的相关参数、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工法下掌子面空间约束效应影响范围及掌子面前方围岩位移释放率,研究结论可望为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木寨岭公路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大变形的统计结果,提出了适用于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阶段大变形快速分级预测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将隧道变形分为无大变形、轻微大变形、中等大变形、严重大变形和极严重大变形5个等级,选取了对隧道大变形影响显著且在隧道施工阶段能够快速获得的岩层产状、强度、完整性和地下水作为大变形的分级和评价指标。为了充分考量4类指标对大变形的影响,共选取了结构面倾角、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角、点荷载强度、掌子面软岩比例、掌子面岩层平均厚度、岩体RQD值、每延米洞长出水量、地下水特征8项亚级指标对大变形进行分级预测。将本方法与陈子全法、孟陆波法和Jethwa法应用于木寨岭隧道5个大变形段进行了工程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变形量超过陈法和孟法预测范围上限值的变形量最大可达上限值的2.4倍和4.4倍,隧道大变形实测变形值均位于本研究方法预测的大变形范围内。本预测方法在木寨岭公路隧道变形段的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的工程适用性强,准确度高,可为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大变形的分级和预测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何昌国 《隧道建设》2018,38(Z2):227-231
针对正在建设的成贵铁路四川段大部分隧道位于红层砂泥岩软弱地层的情况,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对10座隧道共407个断面1 213个拱顶沉降及边墙收敛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分析红层砂泥岩软弱地层隧道的变形特性及变形量。同时,结合现场实测统计数据,对目前红层砂泥岩软弱地层隧道V级围岩隧道采用的初期支护刚度体系进行多工况数值模拟分析,针对不同的初期支护结构进行变形及应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现行TB 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给出的预留变形量参考值偏大,建议红层砂泥岩软弱地层浅埋大跨隧道(V级围岩地段)预留变形量按50~60 mm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