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铁路使用的综合检测列车是以高速动车组为载体,装备专用检测系统,对线路和轨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轮轨和弓网接触状态及列车有关指标等进行高速动态检测.具有检测列车精确定位、在线数据集成、综合处理和分级评价等功能,是保证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正常运营的重要技术装备.此文根据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使用现状,对综合检测列车高级修费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出在铁路工程建设期间摊销的高级修费用标准.  相似文献   

2.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以高速动车组为载体,加装了轨道检测、弓网检测、轮轨动力学检测、通信检测、信号检测等精密测量设备,集成现代测量、时空定位同步、大容量数据交换、实时图像识别和数据综合处理等先进技术,在高速运行中可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状态进行等速检测,是提高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效率、指导现场养护维修、确保列车运营安全的重要技术装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外高速综合检测技术分析,为保障既有线提速200~250km/h列车运行安全,确保提速线路基础设施良好,研制了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弓网检测、动力学检测、信号检测、ATP监测、无线场强检测、动应力测试和环境监视系统,自主集成200km/h过渡综合检测列车,并对京沪线等既有提速干线进行每十天一周期的动态实时检测和分析,提出尽快完善高速轨道动态检测评价标准及方法、深化接触网检测评判标准研究、尽快完善信号动态检测标准、形成我国铁路高速铁路动态检测标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轨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相互之间关联性强,影响因素多。高速综合检测时空同步技术实现了一整套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供技术支撑的多系统时间里程同步采集发布系统,为多专业检测数据融合智能分析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的定位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定位精度,证明时空同步技术为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时空同步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安全综合检测车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介绍了安全综合检测车研究及其系统总框图;轨道状态检测,轮轨作用检测、弓网状态检测,通信信号检测四个子系统框图,安全综合检测车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综合检测车车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
铁道科学研究院东郊分院建成的城轨车辆试验配套设施,可进行城轨列车型式试验和性能试验、TNC系统、ATC系统的通信信号地面和车载试验以及轨道结构试验等,具备综合检测功能.  相似文献   

7.
由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经轮渡过琼州海峡困难及海南环岛铁路基础设施得不到等速检测等原因,提出在海南运营动车组上加装一套轨道检测系统的方案。对运营动车组加装轨道检测系统的方案、实施过程、应用管理等进行阐述,对系统推广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主研发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接触网检测系统,实测某高铁弓网接触力和接触线高度等动态检测参数,运用时域统计和频域谱分析,研究刚性接触网悬挂系统和柔性接触网悬挂系统的弓网动态运行特性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柔性悬挂的弓网接触力离散性小,弓网系统运行更为平稳;柔性和刚性悬挂弓网接触力谱和接触线高度谱均存在周期成分,分别与相应悬挂类型的跨距结构、悬挂点间距、吊弦位置相吻合;两种悬挂类型,波长3m以上弓网接触力谱峰和接触线高度谱峰均一一对应,弓网接触力和接触线高度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并对两种悬挂共存的接触网线路提出养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几何特征、动态性能、材料接口及电接触等方面对京津城际、武广、郑西等高速铁路受电弓与接触网相互作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弓网系统不仅能满足我国铁路互联互通要求,而且高速接触网的几何参数能够与高速列车使用的受电弓相匹配;铜合金接触线和碳滑板的组合能使弓网系统的磨耗量降至最低,且能保证弓网接触点不出现过热;弓网系统的动态性能可以确保高速列车的取流可靠性和取流质量。我国高速铁路弓网系统的性能还可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弓网关系是保障列车高速安全运行的基础,为确保弓网系统长期服役的可靠性,有必要建立高速铁路弓网检测监测体系。在梳理高速铁路弓网系统检测监测需求的基础上,吸收供电6C系统成果,构建高速铁路弓网检测监测体系框架,从感知、传输、数据、分析和应用5个层面进行分析描述,论述弓网检测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阐述体系在弓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技术创新中的运用实践,并对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高速铁路弓网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重载机车轨网综合检测系统可实现弓网关系和轨道状态的在线无损检测,文章介绍了系统组成和功能指标,详细阐述了图像识别、透视变换、3D结构光、惯性基准法、红外成像等技术在系统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该系统已在HXD1型机车上投入运用,可对接触网和轨道异常状态进行在线检测、识别与分析,为检测维修提供监测分析数据,为铁路基础设施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综合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采用惯性测量、射频定位同步、网络数据交换、视频图像实时分辨及数据综合处理等先进技术,能有效提高高铁线路基础设施装备的检测效率,为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养护维修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介绍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系统组成、系统总体框架等,并详细阐述各子系统的系统组成、基本检测原理和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的需要,自主开发了GJ-6型轨道检测系统,克服了GJ-4型和GJ-5型轨道检测技术的缺点,在多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系统主要由激光摄像组件、惯性测量组件、信号处理组件、数据处理组件、里程定位组件和机械悬挂装置等六部分组成,具有高速、精确、可靠的特点.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得到应用,最高检测速度已达400 km/h.通过京沪高速铁路检测结果表明,(J-6型轨道检测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准确度要求,具有良好的椎广前景和重大的经济效益,满足高速铁路和其它各种铁路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视频监测系统包括列车运行前后环境监测、轮轨接触状态监测、弓网接触状态监测三部分。列车运行前后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列车运行前后环境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各种异常情况,在视频图像上实时叠加线路名、里程和速度等线路信息,并进行存储;轮轨接触状态监测主要是实时监视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轮与轨道的真实接触状态,在视频图像上实时叠加线路名、里程和速度等线  相似文献   

15.
轨道检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检查轨道病害、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列车正常运行时有加速、减速和恒速3个状态,轨道检测系统必须能够剔除列车运行速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现方式采用空间采样信号.目前,高速轨道检测系统按0.25 m对传感器进行一次数据采集,这样列车运行速度的变化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适应高速轨道检测、实现等距离精确采样和控制是检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TJDX-2000H新型信号动态检测系统增加客运专线应答器模拟信息检测功能。本次研究对应答器动态检测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应答器报文检测天线和参数检测天线的设计、通信传输数据格式及软件功能进行分析,以提高设备运用质量,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7.
弓网系统电弧的产生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网系统电弧的产生与弓网接触电阻、电动列车的取流量大小有关.电弧能维持电动列车取流的连续性,但对弓网系统产生电气磨损,并对环境带来电磁干扰.通过改变弓网系统的振动特性、选取合适的弓网接触压力、合理匹配滑板与接触线的材料、改进接触线的生产工艺、提高接触网的施工质量等,能有效减少弓网系统电弧现象.可以根据列车一定取流量及运行速度时的电弧次数与持续时间对弓网接触特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所用的弓网检测系统可针对受电弓结构异常、接触网关键悬挂异常、弓网接触异常等弓网运行异常状态进行在线动态实时检测。详细介绍了该弓网检测系统的功能及组成,具体阐述了弓网检测系统所运用的深度学习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燃弧紫外探测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激光三角测量技术、车体姿态补偿技术、大电流实时监测技术等前沿技术和检测方法。弓网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弓网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监视、检测,从技术实现角度确保无人驾驶线路的运营安全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高速列车弓网电弧产生的机理,结合受电弓和接触网间的离线时间、材料缺陷、电腐蚀等问题,解析了弓网电弧与高速列车安全的关联机制。依据电弧理论的动态模型算法,推导了Cassie模型和Mayr模型的理论公式,并论述了这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提出了高速列车弓网电弧方面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电弧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近日,国际铁路联盟(UIC)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UIC标准IRS 60681:2021《高速铁路设计通信信号》,我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新成果。IRS 60681:2021是UIC高速铁路通信信号专业首个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标准,主要规定了信号专业地面固定信号、道岔转辙装置、轨道占用检查装置、联锁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通信专业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接入网、无线通信网、调度通信系统、视频监控等的设计原则、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