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合京津城际轨道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和变形观测进行阐述,对软土路基的沉降观测进行分析和总结,京津城际轨道工程软土路基基础采用CFG桩和PHC管桩处理,对软土路基进行了沉降、稳定观测.观测统计表明,对软基进行处理,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工程质量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  相似文献   

2.
客运专线铁路软土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润禾 《铁道建筑技术》2009,(1):170-173,185
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和沉降变形分析是高速铁路路基建设质量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简述了高速与客运专线铁路软土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沉降设施的布置原则和技术要求及工后沉降量推算计算方法,对管桩网结构复合地基的变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软土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软土路堤施工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 ,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就是为了使工后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达到路基的稳定。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动态变化对路基稳定也非常重要 ;除必须严格按设计文件及软基设计规范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动态观测外 ,观测方法也是影响数据是否准确的关键因素。结合工程实例 ,介绍软土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修建类似铁路提供参考和经验。 研究方法:结合秦沈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情况,详细分析并确定了适合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路基的设计计算基本程序;探讨了沉降观测方法、观测精度、频率及由实测的沉降资料进行未来沉降预测的方法。 研究结果:提出了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及动态设计的基本步骤。 研究结论:运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能够对路基工后沉降和沉降速率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5.
结合甬台温铁路客运专线软土地基条件下,采用PC管桩桩网结构加固路基的施工实践,对PC管桩采用锤击法施工技术、沉降观测进行总结.重点介绍该施工技术的工艺原理、流程和沉降观测方法.不仅节省了地基处理费用,而且降低了工程风险和成本,为同类条件下软土地基采用PC管桩加固处理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秦沈客运专线 A14标为例介绍了东部软土路基的结构特点及施工体会 ,对软基处理、基床表层的填筑、过渡段的施工等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 ,尤其对沉降观测的特点及对软土路基施工控制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具体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对于沉降观测和施工控制的认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8.
介绍水泥粉喷桩加固软土路基的原理、施工方法及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荷载试验和路基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证明水泥粉喷桩加固路桥过渡段软基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总结无碴轨道路基施工及其沉降观测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参数,验证软土路基桩网加固结构和红层泥岩改良的合理性,为今后制定类似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按照四区段八流程、采用冲击碾压加速沉降的方法填筑路基,采用K30、Ev2、Evd检测手段检验路基碾压的密实度。采用埋设沉降板和剖面管方法,长期跟踪观测、记录路基沉降变化的数据,并编写程序预测远降变化的规律。 研究结果:桩网加固段和红层泥岩改良段路基的密实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沉降板观测结果:预测总沉降为小于15mm,6个月沉降小于8mm,均满足工后沉降15mm的标准要求:20m不均匀沉降观测结果为7.89mm,小于20mm/20m的标准要求。研究结论:经高填方桩网路基施工技术和红层泥岩配制石灰拌和料回填碾压路基施工技术做的路基,通过了路基评估验收,满足时速200km无碴轨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沪宁城际铁路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软土地区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监测的技术,以及基于实测的沉降监测数据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分析了不同预测方法对软土地区路基工后沉降预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提出了适合于软土地区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CFG桩-网复合结构软基加固技术及其实际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探讨有关CFG桩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CFG桩-网复合结构加固上海某高速铁路试验段深厚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对该法处理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加固软基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两种不同桩长的加固效果、在路堤荷载下的沉降变形规律、土工格栅的应力应变等进行了相关试验和现场测试研究。研究结果:桩长为27 m穿透软土层的CFG桩-网复合结构,填筑施工完成8个月后能满足高速铁路(有碴轨道)对软土路基承载力和工后沉降5 cm的要求,为应用CFG桩加固技术进行深厚软基处理的设计、施工与质量检验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参考依据,为我国在软土地区修建客运专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红层软泥岩是一种特殊岩土,具有易崩解、易风化、遇水易软化等特点。在这种特殊地质条件下,修建高等级铁路,必须要解决地基沉降问题。要准确地计算软土地基的沉降,特别是预测工后沉降,满足高速铁路暂行规定,仍是铁路建设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沉降管对经粉喷桩处理过的红层软土地基进行沉降监测,将得到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软土地基沉降规律,通过指数函数进行拟合及预测其最终沉降量。研究结果:结果发现沉降管在红层软土地基的沉降监测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预测结果表明经过粉喷桩处理后的软土地基的沉降满足高速铁路暂行规定。研究结论:证明该沉降管监测方法和预测方法应用在红层软土地基沉降中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监测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对路基工程工后沉降控制十分严格,路基工程工后沉降主要为铁路铺轨完成后地基的残余沉降。石家庄—武汉高速铁路设计标准为时速350 km,全线无砟轨道。为研究地基加固措施的科学性,在建设过程中,选取代表性试验工点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监测和研究。研究结论:采用桩+板结构和CFG桩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措施加固深厚松软土地基,施工期沉降约占最终总沉降的72%~85%,有效地控制了路基工后沉降,整个区段内纵向沉降较为均匀,符合区段路基铺设无砟轨道要求,加固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在时速200km及以上铁路软土路基设计施工中,如何缩短软基加固后固结沉降过程和如何准确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量,是大家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上海F1赛车场软基设计施工中的一些新思路,主要在于将基底加固技术与路基构筑技术视为一个整体,使不同高度路基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固结沉降,并使工后沉降量接近同一水平。尽管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有其自身特点,与赛车场不尽相同,但如能在设计中适当地借鉴运用这种新思路,将有助于建成高质量的高速铁路软土路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归纳总结了高速铁路路基建设中,软土、松软土与软土互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膨胀岩、岩溶等重点地基处理问题的经验教训和技术成果,对斜坡软土、膨胀岩土等地基的纵横向不均匀沉降和横向位移问题,对非饱和土地基吸水增湿效应引发的二次沉降变形问题,对站场路基与区间路基在受力、沉降方面的差异问题等进行了梳理。简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路基生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希冀有助于夯实路基基础,提高路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铁路杭州东站站房空间受限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及填筑压实两个难题。针对场地施工作业面狭小、工况复杂和常规的加固方法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特点,经过综合比选,将泡沫轻质土这种新型材料应用于处理铁路深厚层软土路基。通过对软土地基的沉降监测,采用泡沫轻质土置换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基底附加应力,能大幅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同时,能解决狭小空间填筑压实困难。研究表明,泡沫轻质土置换加固是一种有效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对遂渝铁路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数据与现场施工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明确200 km/h铁路地基处理主要受沉降控制而非稳定控制,找出理论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的关系,为以后客运专线地基处理设计积累经验。研究方法:以粉喷桩和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为例,通过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用现场实测数据来修正我们的理论设计,以完善我们的理论计算。研究结论:遂渝铁路采用粉喷桩和碎石桩加固处理软粘土地基是可行的、经济合理的;在进行200 km/h铁路及速度目标值更高的客运专线复合地基设计时,应以沉降控制为主,稳定性控制次之;粉喷桩和碎石桩等复合地基路堤的总沉降以施工期的地基沉降为主,工后沉降同样以地基沉降为主,工后沉降速率最大的是路堤竣工后前半年左右,之后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通过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在某铁路路基试验段的应用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施工工艺要点,并对其沉降估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软基施工中,要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渗透性和抽真空系统的密封性为原则,从多处细节要点入手,控制好砂垫层、塑料排水板、管网、密封膜、密封沟、真空泵的施工质量。通过验证,目前常用的"等效荷载法"估算沉降量的结果与实测值有一定差距。分析认为未考虑真空度沿竖向的传递深度及土体侧向变形的修正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如何准确考虑这两个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内昆铁路老锅厂—李子沟段的高原斜坡软土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 ,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局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性质的软土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修筑路基都将面临路基稳定并如何施工这一课题。通过对该段路基施工的试验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排水治软抗滑”指导原则和处理措施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高原斜坡软土地区的路基综合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0.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桩网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无砟轨道线路状态的调整只能通过扣件系统进行,其对轨下的基础沉降、差异沉降及弯折变形提出严格要求。为了研究在经过桩网结构地基加固后的土质路基上修建的无砟轨道是否满足要求,在室内进行了桩网结构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测试在填筑和循环载荷试验情况下的路基沉降、基床动应力、桩顶与桩间土土压力,以及桩的应力应变分布等数据。研究表明:①桩网结构累积沉降值较小,能满足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25.0 mm的要求;②桩网结构中的网具有荷载分担作用,桩起竖向增强作用,桩土应力比约为2.45;③桩的承载力由桩侧摩阻力与桩端支承力共同贡献,当地基中存在软土层时,桩侧有产生负摩阻力的趋势,中性点位于软土层下部交界面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