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将京沪高铁开通初期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及营销策略与武广高铁在运营初期1年的策略效果进行比较,探讨了京沪高铁开通初期策略实施的初步效果。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之策,并在客流组织上如何与既有线、城际线进行协调分工进行了探讨,以期改善当前京沪高铁运营亏损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中,作为轨道结构最重要组成部件的钢轨伤损时有发生 以上海局管内已开通运营的沪宁城际、沪杭高铁、京沪高铁上发现的钢轨伤损为例,总结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初期钢轨伤损的特点,分析伤损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为高速铁路养护维修,特别是开通运营初期的高速铁路钢轨养护维修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截止2010年12月,上海铁路局管内新建高铁已开通线路达到了6条,总计运营里程1103 km。另外,京沪高铁660 km线路联调联试已经逐段展开。如何接好、管好新建高铁,  相似文献   

4.
<正>7月27日上午,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在京沪高铁开展时速350 km的体验运营。同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中铁总)发布消息称,预计在今年9月京沪高铁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将组织"复兴号"按时速350 km正式上线运营。权威消息称,初期京沪高铁"复兴号"数量为7对。届时,京沪高铁全程运行时间约为4.5 h。7月27日,"复兴号"时速350 km体验运营,共有300余人参加体验。此次列车是今天早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武广高铁运营初期一年的列车开行、票价、客流和运营效果等方面数据指标的分析,对京沪高铁在客运产品设计的规模经济与市场定位、营销措施、与城际线的分工协作、运价层次及运价浮动机制、吸引跨线车流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下穿地段新建铁路路基对京沪高铁的影响,以沪通铁路安亭下行疏解线下穿运营京沪高铁为工程实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研究不同路基加固方案情况下对京沪高铁桥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固方案对京沪高铁桥墩、桥面板、桩基础的变形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天然地基、浅层加固、CFG桩加固、钻孔桩+筏板加固。CFG桩与钻孔桩+筏板加固方案可以有效将列车荷载与路基自重产生的荷载效应传递至处理深度以下,但从工程角度考虑,钻孔桩+筏板加固方案更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务院温家宝6月30日出席了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仪式,并登上首列京沪高铁列车。在北京南站举行的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仪式上,温家宝说,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对于完善现代交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出行需求意义重大。据了解,京沪高铁是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的,也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是中国快速铁路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沿线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沪宁高铁开通运营,在我国的高铁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其使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得以实现;而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交通部分中,京沪高铁是"一号建设项目",京沪高铁沿线是我国大城市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从参与建设者的角度就沪宁高铁和京沪高铁2条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有着重大意义的高铁建设进行分析对比,浅谈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资讯     
《中国铁路》2011,(8):78-81
京沪高铁开通满月截至7月31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一个月以来,共开行动车组列车5 542列,日均179列;运送旅客525.9万人,日均17万人,平均上座率107%。京沪高铁和既有京沪线日均合计发送旅客25.4万人,较京沪高铁开通前同比增加9.4万  相似文献   

10.
<正>京沪高速铁路(简称京沪高铁)是当今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设计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集大成者。把京沪高铁打造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样板工程,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殷切希望,也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对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沪高铁公司)的高标准要求,更是京沪高铁公司加快发展的自我内在需要。管好用好京沪高铁,确保京沪高铁持续安全稳定高效运营,关乎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关乎铁路市场化改革进程,关乎中华民族的形象。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京沪高铁公司董事长吴强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京沪高铁公司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历史赋予  相似文献   

11.
<正>京沪高铁开通运营4年来,京沪高铁基础设施状态良好,运量快速增长,安全有序可控,并于2014年实现盈利。截至目前,京沪高铁累计运送旅客3.3亿人。京沪高铁所经省市(京、津、冀、鲁、皖、苏、沪)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7%,是中国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之一。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在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间架起了一条人流、信息流的快速通道,极大地增强了两大经济圈城市间及周边区域的交流与合作。2011年6月30日—12月31日,京沪高铁全线运送旅客2 445.2万人,日均13.4  相似文献   

12.
京沪高铁是我国连接南北客运最繁忙、最重要的高铁客运干线,因此,确保京沪高铁安全可靠运营意义重大.但因其地理区域跨度大且途经雷电活动强烈的我国东部地区,自2011年7月开通以来,每年雷雨季节接触网雷击跳闸比较频繁,对运输安全造成影响.2012年8月初,京沪高铁进行防雷改造试验,重点对京沪高铁虹桥至南京南接触网防雷改造方案及试验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1 工程概况 合蚌高铁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连京沪高铁,南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铁路相衔接,是京沪高铁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间的快速连通线,也是京福铁路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蚌高铁线路起于京沪高铁蚌埠南站,沿途经过凤阳县、淮南市和长丰县至合肥站,同步新建蚌南联络线(蚌埠—蚌埠南站)、蚌福联络线(合肥北城—合肥南站).  相似文献   

14.
正自中国标准动车组命名"复兴号"并在京沪高铁成功首发以来,上海局作为全路高铁大局、客运大局,要以"复兴号"命名为契机,把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建设作为龙头工程、示范工程,创新思路举措,狠抓推进落实,着力把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打造成一条精品线、标杆线,全面提升高铁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营品质效益,为打造中国高铁品牌添光彩、当先行。将京沪高铁管内区段道岔融雪装置  相似文献   

15.
高铁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监测是保障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基础,有助于预防高铁周边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以目前京沪高铁委托管理模式为依据,调研了京沪高铁周边安全隐患管理现状,研究了其安全隐患监控措施和整治办法,形成了闭环管理系统,在内外协调时采用“双段长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遥感变换检测技术和北斗智能巡检终端的智能安全隐患监控流程。周边环境隐患智能监测系统利用智能技术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的天地一体化高铁安全隐患防控体系,解决了京沪高铁沿线各站段之间安全隐患信息不能相互共享、相互参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已经确定京沪高铁将提前到2011年6月中旬开通运营。按计划,2月20日起,从枣庄西至上海虹桥的京沪高铁上海段开始联调联试,3月20日京沪高铁北京段将启动联调联试,5月20日到6月20日进行全线试运行。6月20日京沪高铁将全线通车。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2019年,计划确保投产高铁新线3200公里。其中,在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范围内,计划开通三条新建高铁,分别是商合杭高铁、郑万高铁、郑阜高铁。本文主要对电务部门前期介入新建高铁中所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8.
邻近既有高铁新建线的地基加固会严重影响既有高铁运营安全,地基加固方案优选是近接工程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但目前针对近接工程地基方案优选研究较少。结合既有高铁近接工程特点,在综合考虑影响地基加固方案选择因素基础上,建立地基加固方案优选指标;提出基于三角模糊数-TOPSIS优选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新建曲阜至临沂线近接京沪高铁地基加固方案优选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近接既有高铁地基加固方案优选具有一定可靠性与实用性,不仅为近接地基加固方案优选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为建立近接工程类似项目的综合评价指标和优选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经过4年施工建设,西安至宝鸡高速铁路于2013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西宝高铁是我国"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中"一横"———徐州至兰州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西安北站,西至宝鸡南站,营业里程167 km,初期最高运营时速250 km。西宝高铁向东经郑西客专与京广高铁相连,经正在建设的郑徐客专与京沪高铁相连,向西与正在建设的宝兰客专、兰新第二双线相连,共同构成横穿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铁道部资讯     
温家宝出席京沪高速铁路通车运营仪式并考察运营情况1据《人民铁道》报道,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南站出席京沪高速铁路通车运营仪式,并乘坐首发列车G1次考察运营情况。温家宝指出,京沪高铁工程建成通车了,但实现高铁安全、科学、有序、高效运营,充分发挥京沪高铁的效益和作用,任务还很艰巨。铁路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提升服务质量,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