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轨道过渡段基础沉降引起的轨道不平顺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自动补偿基础沉降的新型钢枕。为研究新型钢枕轨道结构参数对轨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建立新型钢枕轨道-路基空间耦合模型,分析轨下胶垫刚度、钢枕间距以及道床弹性模量等参数对钢枕轨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轨下胶垫刚度对钢轨受力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轨下胶垫刚度的增大,钢轨的受力与变形均随之减小,但同时钢枕、道床和路基的受力与变形有所增大;减小钢枕间距能够减小轨道结构受力与变形,但钢枕间距太小会加大对道砟捣固的作业难度,增加养护维修工作量和维修成本;增大道床弹性模量可以减小轨道结构变形,但同时增大了钢枕和道床的受力。建议对轨下胶垫刚度、钢枕间距和道床弹性模量等参数综合考虑后合理选取。  相似文献   

2.
梯形轨道-普通整体道床过渡段布置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梯形轨道与普通整体道床的过渡部分,由于两种轨道结构形式的轨下基础刚度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行车平稳性和钢轨使用寿命。采用线性增加梯形轨道纵向轨枕下减振胶垫个数,作为梯形轨道-普通整体道床过渡段设置方式,建立车辆与过渡段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过渡段设置方式钢轨垂向位移和车体垂向加速度的变化。计算表明,在两种轨道形式连接处梯形轨道的纵向轨枕下,采9个减振胶垫,以等间距0.625 m布置的过渡段设置方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高速客运专线铁路铺设无砟轨道过渡段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砟轨道的刚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轨道过渡段的合理刚度设置标准为钢轨挠度变化率应控制在0.3 mm/m以下,同时轨面变形折角的限值应控制在1.5‰。对设置辅助轨过渡方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基本轨内侧设置2根60kg/m钢轨较设置2根50 kg/m钢轨更为合理。对设置辅助轨过渡方式进行设计方案系统阐述,介绍粘结道砟、调整扣件刚度、采用合成轨枕等过渡方式。  相似文献   

4.
提速铁路过渡段的动力响应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价提速线路路桥过渡段对于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的改善程度,本文对京九线过渡段的设计及轨道动力响应测试进行了研究,过渡段的设计采用20m的级配碎石填筑,轨道动力响应测试参数为钢轨垂直力、钢轨加速度、轨枕加速度。测试表明,当路桥连接处设了轨道过渡段时,列车从低刚度轨道到高刚度轨道时,钢轨垂直力、钢轨加速度、轨枕加速度是由小逐渐增大的,没有突变;当列车从高刚度轨道到低刚度轨道时,钢轨垂直力、钢轨加速度、轨枕加速度是由大逐渐减小,没有突变。当路桥连接处没有设置轨道过渡段时,列车从高刚度轨道到低刚度轨道运行时,其动力响应突然减小,有突变。通过对设有过渡段及没有设过渡段的路桥连接处实测分析可知,当列车速度小于200 km/h时,采用长度为20 m的级配碎石填筑轨道过渡段,对减小过渡段轨道动力响应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路桥(涵)过渡段一直是高速铁路路基中最薄弱的环节,为了改进过渡段的性能,保证轨道的平顺性,介绍了一种由碾压混凝土和变态级配碎石组成的新型路桥(涵)过渡段.为了检验其过渡效果,建立了考虑路基结构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路桥过渡段垂向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该过渡段在高速列车作用下的动力性能.结果表明:新型过渡段的轨面弯折角沿线...  相似文献   

6.
铁路路桥过渡段合理长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系统地研究路桥过渡段的力学特性和设计计算理论,确定了合理的路桥过渡段长度.利用离散化模型模拟轨道系统,建立了有砟轨道结构路桥过渡段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轨道结构过渡段的动力分析.分析了在动力作用下,过渡段长度对钢轨竖向位移以及由位移差引起的转角和基床表面应力的影响;研究不同轨下基础的竖向刚度差以及行车速度对轨道过渡段动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确定过渡段长度的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为考察道砟垫对南京长江大桥有砟桥道床弹性的改善效果,在室内试验基础上,通过仿真计算和现场测试,分析了3种不同厚度道砟垫对有砟桥轮轨动力响应的改善情况.研究结论:仿真计算和现场测试都表明:铺设道砟垫对低频轮轨力、钢轨和轨枕的垂向位移、钢轨和轨枕的振动加速度有一定改善;对道床垂向位移、道床振动加速度有明显改善效果,道床垂向位移可增加50%以上,道床振动加速度可降低45%以上;道砟垫对动力响应的影响与列车速度、轨道不平顺波长和波深的关系不大;30 mm厚度的道砟垫对道床的弹性改善效果较好,且其产生的轨道整体动刚度与明桥面的轨道整体动刚度较接近,有利于实现明桥面和引桥的刚度过渡.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建设经常会遇到不同轨下基础及其连接处的过渡段,由于强度、刚度、沉降等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过渡段轨道的变形,产生不平顺[1]。通过在大西客专路桥过渡段、桥上无砟轨道、桥隧过渡段、隧道内无砟轨道布置测点,测试了动车组在160~275 km/h运行条件下轨道结构动力响应,评估了列车运行平稳性、轨道结构稳定性和振动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列车运行稳定性指标、轨道结构稳定性和振动参数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轨道结构动力性能参数在桥上和隧道内与路桥过渡段、桥隧过渡段差别不大,过渡段设置合理。  相似文献   

9.
齿轨铁路采用齿条与齿轮相啮合的方法,以提高线路的爬坡能力。齿轨铁路轨道由齿轨系统、钢轨、轨枕、道床等组成,适用于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大坡度山区。具有爬坡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建设对环境破坏小等优点,已在国外得到大量使用,我国在多个旅游地也规划了齿轨铁路。系统研究齿轨系统的种类、轮轨-齿轨过渡装置、齿轨轨下结构,研究表明:在齿轨系统选择时,应综合考虑轨道下部基础、线路建设环境、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过渡装置以三段缓冲入齿装置为最优;由于齿轨轨枕受力的特殊性,使得钢枕适用于齿轨铁路,对钢枕结构优化可延缓道砟劣化,提高道床稳定性,减少养护维修费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外重载铁路现状,并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了35~40 t轴重重载铁路有砟轨道结构方案。在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铺设了有砟轨道实尺模型,通过轨道结构刚度试验、荷载垂向传递试验获得了35~40 t轴重有砟轨道的轨道刚度、枕上支点压力、枕下0.55 m和0.95 m位置基床压应力;通过钢轨倾翻试验得知轨道结构在垂向荷载400 kN、横向荷载165 kN同时作用下,重载扣件安全可靠,轨道结构稳定,验证了该轨道结构具有良好的防钢轨倾翻性能;通过轨枕荷载弯矩试验验证了重载轨枕在垂向荷载单独作用、垂向和横向荷载耦合作用等不同的荷载组合工况下,轨下截面弯矩以及枕中截面弯矩均有一定的安全余量,轨枕强度能够满足35~40 t轴重铁路的承载要求。  相似文献   

11.
轨道过渡段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轨道过渡段基础刚度突变的轨道振动微分方程,推导单轮作用下轨道变形的解析表达式。利用该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研究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分析单轮对和TGV高速列车在3种轨道刚度比时的轨道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影响较大,轨道动力响应随着刚度比和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轨道过渡段整治原则:过渡段宜采用分层(3~4层)强化基础刚度的措施;列车在过渡段运行时应满足所引起的动力系数小于或等于1.2及过渡段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在0.5~1之间;过渡段每层平缓距离,当列车速度小于或等于160 km.h-1时,取5 m,当列车速度大于160 km.h-1时,取10 m。  相似文献   

12.
无碴轨道对信号轨道电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和分析无碴轨道对铁路信号轨道电路一次参数的影响;从各专业角度提出无碴轨道与信号轨道电路互相适应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轨交通线路监测及轨道变形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城轨交通工程由于结构或者地基变形,将会引起城轨交通的运营设备轨道变形,致使线路不平顺,严重时将危及行车安全.通过对城轨交通结构的变形监测,对于预防事故,保证城轨交通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结果:明确提出轨道变形整治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日常监测要求,重点提出加设调高铁垫板、降低轨枕高程、铺设无枕式整体道床等整体道床轨道分级整治预案,并对施工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铁路的多次提速,铁路运输对线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线路大中修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路大中修纵断面设计,最主要的是线路坡段的设计,坡段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快速运行.为此有必要对线路纵断面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坡段的连接及竖曲线的设置作一次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实施基地焊接焊轨质量监督工作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钢轨焊接管理办法(基地焊接)报批文件的要求,拟采用巡检方式,从分区管理和钢轨焊接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入手,结合系统控制、过程监督、成品抽查和标准化监督等,实施钢轨焊接质量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6.
经初步试验和分析,认为无碴轨道与信号轨道电路互相适应是一系统工程,钢轨阻抗参数改变和道碴电阻依天气变化而剧烈变化是轨道电路传输长度减少的原因,从各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单线铁路有轨运输轨道铺设与行车调度的原理,对施工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建有砟铁路大型机械粗捣阶段检测的精度要求,提出了利用单轨测量系统进行检测的方法,分析了其观测精度及捣固作业后的效果。该方法具有测量方法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方便实用和成本低等特点,可以在新建线路轨道粗捣阶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铁路有砟轨道下沉破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累积下沉是轨道不平顺发生、发展的根源,是各种线路病害的动力源,由此形成以轨道下沉研究为主体的轨道下沉破坏理论。轨道下沉破坏研究是轨道管理基础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对有关轨道累积下沉特性及下沉影响因素等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曾进行广泛研究。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轨道下沉破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主要包括轨道下沉试验研究、轨道下沉破坏仿真计算研究和轨道下沉与轨面高低不平顺发展关系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明确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对比国内轨道管理基础研究状况,指出我国为适应现代轨道养护维修管理需要在轨道下沉破坏方面进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轨道动刚度是不同激振频率的荷载作用下,轨道抵抗变形的能力,由于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两种轨道的组成差异造成两者间存在较大动刚度差异。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中高频段激振荷载的增加,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间的动刚度差异逐渐增大,这对于行车平顺性与结构耐久性会造成较大影响,但目前缺乏轨道动刚度的相关研究。为研究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间的动刚度差异,根据两种轨道的结构特点,建立相应的ANSYS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种轨道的轨道动刚度在中低频段存在较大差异,轨下动刚度在全频段存在较大差异。为保证有砟-无砟轨道过渡段的行车平稳性与结构耐久性,需要考虑两种轨道间的动刚度过渡设计。此外,轨道动刚度特性分析可以指导高速铁路高低不平顺控制,从而保证行车平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