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工程接口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与路基工程接口有关的专业主要有:桥涵、隧道、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环境工程等。从广义方面讲,无砟轨道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接口主要包括:路基与桥梁、涵洞、隧道工程过渡段,路基与轨道结构(路基面排水系统、曲线地段超高设置等)的关系,路基与站后相关设备的预留预埋关系等几个方面。从侠义方面讲,路基工程的接口特指路基与站后相关设备如电缆槽、手孔及过轨管线的预留预埋关系。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接口设计,详细介绍路基工程与站后相关设备接口设计的内容、主要设计原则,提出了接口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志龙 《铁道建筑技术》2012,(2):98-100,114
客运专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等站前工程与电力、电气化、通信、信号、信息等站后工程的集合体。为满足站后工程的需要,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等站前工程的施工都必须预留工程接口,以方便电力、电气化、通信、信号、信息等四电专业器件安置、设备安装、电缆(光缆)穿越和系统保护接地需要。  相似文献   

3.
系统归纳总结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体系形成、发展、完善的历程和高速铁路路基建设10年来在地基处理、路基结构层设计和填筑、路堤式路堑、过渡段、路基边坡支挡防护和防排水、路基结构与附属电缆沟槽和接触网支柱等基础的系统集成、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等方面变革和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正是高速铁路对路基工程刚度和变形的严苛要求,促进了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和不断进步,强化了路基结构物的建造理念,凝聚了路基结构物的生命力;同时,在非饱和土、膨胀土(岩)等方面阐释路基建设过程中仍需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希冀本文有助于我国高速铁路路基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速铁路路基建造水平,增强满足列车安全、高速、舒适运营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无碴轨道客运专线路基工程与站后相关设备各类接口的主要设计原则及参数,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及施工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通信、信号、电力电缆槽及手孔设置;综合接地贯通地线在路基地段的敷设方式;通信、信号、电力等电缆的横向过轨管道敷设方式;电力电缆从路肩向坡脚转换方式;通信、信号、电力电缆引入通信基站或信号中继站的设置方式;接触网和声屏障立柱基础设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专线站前施工单位为站后"四电"施工单位提供预留接口的时间与质量,直接影响站后"四电"施工单位的施工工期与质量。结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四电"专业的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站前施工单位为站后"四电"施工单位提供预留接口时间、质量提出建议,按接触网基础、供电线上网预留孔、路基过轨管预留、接地端子几方面,分别对隧道、桥梁、路基、无砟轨道等4个方面分析接口中常见质量问题,提出针对性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路基电缆槽由于布设位置、结构设计、施工等原因易发生横向排水困难,使地表水下渗基床,从而引起基床积水、翻浆、冻胀等路基病害,影响铁路安全运营。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明确了电缆槽导致路基病害的演化规律,指出电缆槽及其与基床表层间离缝为地表渗水的便利通道,电缆槽埋设位置阻碍了基床积水及时排出。为降低电缆槽对路基的影响,避免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提出了新的电缆槽布设方式和结构设计方案,为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结构优化及病害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现行铁路标准、运营和在建电气化铁路的现状,对200km/h及以下客货共线电气化铁路区间路基常用接触网支柱进行分析归纳,提出电气化铁路区间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建议值;对区间路基电缆槽设置的4种方案,进行系统优缺点对比分析;给出路肩设置电缆槽时路基面宽度及加宽值的计算公式,指出了最佳设置方案,并计算出最佳组合设置方案的路基面宽度值,给出I级重型200 km/h及160 km/h铁路路基面设计图式,以期为相关规范标准的修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银西高铁BIM应用试点试点选取银川至西安高速铁路项目中宁县车站附近两站一区间和两座特殊桥梁进行BIM技术应用。探索多专业协同设计模式,验证相关技术标准,并进一步完善路基、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展正向设计的软件系统。为四电专业的BIM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通信、信号、电力、接触网等站后四电专业在路基、桥梁、隧道工程中的综合接地接口预留方案,探讨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技术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客运专线桥梁和相关专业的接口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详细介绍客运专线桥梁和包括轨道、通信、信号、电力、牵引供电等相关专业的接口,对与每个专业的接口都给出多种处理方法,如通信和信号的电缆从桥上过轨时可考虑从轨道板底座、混凝土保护层、梁体内部通风孔和梁体外部等几种方案,为桥面系布置、电缆过轨、综合接地、牵引变电所或AT所电缆上桥等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智能制造"的国家战略号召下,铁路行业正经历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的融合,将全面提升铁路建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促进铁路建设向"智能建造"转变。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铁路路基工程信息化技术成果,详细阐述了铁路路基施工过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系统功能、技术方案及其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情况。铁路路基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全面提升铁路路基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为高速铁路"智能建造"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时速200km及以上铁路软土路基设计施工中,如何缩短软基加固后固结沉降过程和如何准确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量,是大家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上海F1赛车场软基设计施工中的一些新思路,主要在于将基底加固技术与路基构筑技术视为一个整体,使不同高度路基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固结沉降,并使工后沉降量接近同一水平。尽管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有其自身特点,与赛车场不尽相同,但如能在设计中适当地借鉴运用这种新思路,将有助于建成高质量的高速铁路软土路基。  相似文献   

13.
假设悬索桥主缆自重沿弧长均匀分布,加劲梁、桥面等其余恒载沿水平均匀分布,根据索微元的力学平衡关系,通过引入一个参变量,导出了悬索桥主缆成桥线形的解析参数方程。由边界条件,将定解问题转化为一组非线性方程组,以抛物线理论值为求解初始值,采用拟牛顿法求解未知参数和水平张力,然后由积分法确定主缆索有应力长和无应力长,算例结果表明该法收敛速度较快,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斜向水泥土桩法加固既有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斜向水泥土桩法是一种适合在列车运行条件下路基快速加固的方法,通过对其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斜向水泥土桩法施工工艺、设备集成,并提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行车安全措施以及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针对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预防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路基病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铁路路基受列车荷载及自然条件的影响,易产生病害。根据我国已建高速铁路路基病害情况,分析了路基基床病害中翻浆冒泥、基床下沉、外挤等现象的形成机理;指出了目前高速铁路路堤边坡及路堑边坡在施工方法、防灾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剖析了造成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包括刚度差异、地基基础不良、压实质量不足、施工计划安排等方面,并提出预防及治理路基基床病害、边坡冲刷溜塌、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措施,这些对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轴重货运车辆轴距小的技术特点,分析重载铁路路基承受列车荷载的空间分布规律;基于列车荷载引起路基累积变形效应区沿深度的变化机制,讨论主要承受列车荷载的基床结构与路基填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工程设计的强度、变形、长期稳定性控制要求,探讨40 t超大轴重下基床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表明:提出的“4Z1800/2400”四轴标准轴型荷载模式能较好反映超大轴重列车荷载的路基应力叠加效应;建立的路基累积变形效应不超过基床厚度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荷载与填料多因素的影响,是对单因素应力比值法的完善。以累积变形处于缓慢收敛状态的长期稳定性为主控因素,提出轴重40 t重载铁路路基基床层状结构设计指标建议:基床厚度3.5 m,对应基床以下路基K30不低于110 MPa/m;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强化,厚度0.7 m,要求基床底层K30大于等于130 MPa/m。  相似文献   

17.
为得到有轨电车典型轨道路基最优设计参数组合,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轨道路基空间耦合模型,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扣件刚度、轨道板厚度、支承层厚度、基床总厚度、基床压实指标K_(30)这5种因素对轨道路基的受力和变形分布规律的影响。根据极差分析方法,确定影响轨道路基设计方案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的因素重要性次序,同时以基床总厚度为指标对比分析轨道路基联合设计方法与传统路基设计方法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采用轨道路基联合设计方法得到的轨道路基方案较传统单独设计方法获得的方案更加经济合理;综合考虑轨道路基设计的技术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确定最佳轨道路基设计方案为扣件刚度40 k N/mm、轨道板厚度0.2 m、支承层厚度0.4 m、基床总厚度0.8 m、基床压实指标K_(30)(110 MP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