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76--78
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研讨城轨沿线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提出基于土地收益增值的轨道交通建设筹资方案、指出通过沿线土地的合理规划、调整属性、优化结构、集约利用,将产生的土地增值通过市场和政策的手段合理分配,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筹资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
统计了国内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不含市域铁路、磁悬浮线、机场线)线网负荷强度。结合各城市的线网规模、市区和主城区常住人口密度、单程通勤距离、线路开通运营时间、沿线区域开发情况等因素,分析了引起线网负荷强度差异的原因。总结了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效率的要点:在城市主城区,当常住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宜优先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并应尽量覆盖大客流集散点;在城市外围区域,当基于TOD(交通引导发展)模式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应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余铁路沿线城市发展建设、客流需求 和既有铁路条件等要素的分析,研究利用既有铁路开行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铁路产权 归属、接轨条件和沿线建设重点区域等,提出尽快利用 既有西余铁路开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初步设想和建 议,为西安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通过土地增值给沿线土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泰 国曼谷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旨在解决曼谷市区主要交通廊道严重的汽车拥堵问题,并没 有在规划上引导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强大的市场力量驱动下,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在近 20 年间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基于遥感影像的用地变化分析,以贯穿城市中心的、完全民营的“曼谷捷运系统公司”(BTS) 线路为考察对象,研究轨道交通带动的土地和房产再开发特征、与土地利用功能和密度的转变,阐述轨道交通沿线 土地的增值过程。以 BTS 核心段为例阐述市场驱动下立体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 发)廊道的形成过程,并分析步行廊道可达性的提升对于城市中心商业繁荣的影响。通过分析曼谷案例,揭示了市场 力量在交通与土地利用演变中的作用以及市场力量驱动下由房地产业主自发的 TOD 带动城市更新过程,并据此讨 论了基于市场的 TOD 廊道规划对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阐明杭州实施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针对杭州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城市的主要做法,提出杭州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与建议,包括加强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规划研究,明确土地开发范围,明确地铁集团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做地主体,明确专用筹资地块保障地铁建设,明确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的取得方式,出台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监督等方面,以确保杭州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调查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城市东京、香港、高雄、巴黎等基于轨道交通的TOD(交通引导发展)模式的基本经验,初步归纳了世界典型城市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的基本规律.指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是TOD模式的重要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性质应以商业和住宅为主,其土地开发强度应较高.根据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针对轨道交通车站周围土地利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开发时机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我国进行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的建议.认为可以通过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TOD模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合理调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R3线桃浦段的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联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联动的7条基本原则。以上海轨道交通R3线(桃浦段)建设项目为背景,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位置选择与沿线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利用沿线土地开发收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部分建设资金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阐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的现状,总结分析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尚未有效支撑城市空间发展、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程度不足、部分地区轨道交通周边的土地利用模式还不够合理等,最后提出建议: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特征,提供轨道交通的多层次差异化服务;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特征,促进轨道交通线路SOD与TOD功能的相互结合;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促进沿线土地利用珠链式发展模式;优化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强度和性质等,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发展、土地开发、交通衔接、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剖析了青岛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过低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科学安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时序、优化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促进多元公共交通方式融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自身规建管水平等5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客流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无锡轨道交通线网已经初步形成,但整体线网负荷强度偏低。为提高轨道交通规划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居民出行调查、地铁乘客出行特征调查、轨道交通 AFC 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无锡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水平等,并与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线网的平均乘距为 8.4 km,可较好地服务于核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中长距离出行;沿线开发强度、居住和岗位覆盖率偏低,影响轨道可服务人群数量;与常规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不足,降低轨道交通快速出行竞争优势。研究建议无锡市应重点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提高沿线开发强度,协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效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居民出行需求增加,交通压力加剧,土地利用日趋紧张。因此,发展新型的铁路运输子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出行的需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带动市中心人口向郊区、卫星城镇转移,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铁路运输业可借此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结论:(1)市中心人口及交通压力促使城市布局向外环、郊区及周边卫星城镇拓展,节约用地,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的轻轨、地铁等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正是应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要求而产生和发展。(2)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的发展缓解了市郊及城际交通压力,完成了公路运输无法承担的运输任务,同时也为铁路运输系统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结合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编制,探讨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进行控制与储备的规划保障政策,论述分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可开发土地进行储备,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用地支持,保证政府筹集地铁建设资金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专长于解决城市中心区与远郊区县的市域铁路,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补充性,部分大中城市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发展空间及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开始规划和建设市域铁路。而目前市域铁路没有统一的概算编制办法及定额,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为合理确定市域铁路工程造价提供依据。研究结论:(1)市域铁路(除车站外)建议以"国铁编制办法"和"铁路定额"为主,结合"城轨编制办法"和"市政编制办法"编制总概算;(2)车站则按地方"市政编制办法"和"市政定额"编制总概算。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网络规划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使用规划情况和线路周围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线路敷设形式,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研究方法:结合南京市、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的经验,对线路敷设方式规划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及确定原则进行阐述论证。研究结果:对地面、高架、地下线3种形式在适用范围、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为线网线路敷设规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论:城市轨道网络规划是保证城市轨道建设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确保了城市轨道线网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为具体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际铁路利用规划轨道交通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城际铁路网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工程,采用客运专线标准,规划长株潭轨道交通先于城际铁路网规划研究,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和标准。为充分整合和利用轨道交通资源,从不同客流影响、技术标准、运输组织、通过能力、设备制式及工程投资等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引入长株潭地区利用规划轨道交通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城际铁路利用长株潭轨道交通一方面能力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另一方面相关设备技术还不成熟,工程投资增加较大。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布局,近期宜采用新建长株潭城际铁路方案,城区内可适当兼顾城市轨道交通功能,规划轨道交通可根据长株潭一体化进程适时新建。  相似文献   

17.
针对武汉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提出合理整合建成的B型车基地富余能力,规划线网五大部件检修中心,详细阐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采用部件集中修理、分散配送模式的优势,在具体设计中应结合线网规模,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辆的检修模式,说明车辆基地资源共享可实现轨道交通成本最小化和运营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城轨交通轨道设备标准化设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城轨交通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日益繁忙的问题,已达成各界人士的共视。由于城轨交通各条线路轨道系统设计标准不一致,轨道设备类型不统一,给设计、施工、维修带来了诸多不便,迫切需要解决城轨交通轨道设备的标准化问题。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我国城轨交通既有线路,铺设的钢轨扣件、道岔的现状,分析标准不统一的结症及危害性,研究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研究结果:城轨交通轨道设备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根据目前形势应分三步进行,即简约化、标准化、系列化。针对运营需要城轨交通铺设特殊道岔的趋势,也应尽早提出标准化工作的预案。研究结论:标准化工作首先使轨道设备的种类控制在目前状态,不要再另行研制新产品。再经过调查研究将性价比合理的几种产品,优化设计成为标准图或通用图。在满足不同工况需求的情况下还要有不同规格的系列产品。在上层领导的重视和干预下,明确归口单位及标准图纸的审批权,并完善设计审批程序,标准化工作将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振动预测方法,通过北京、上海、广州10条运营线路的环保验收调查报告和轨道减振性能测试评估报告提供的实测数据和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车速、埋深及区段等工程条件下,若按交通干线两侧昼、夜间振动限值标准进行评价,地下线的环境振动影响范围约20 m。地下线的振动影响主要取决于线路的线型、埋深,尤其与敏感点的距离、运行速度关系较大。地铁隧道上方5 m以内的建筑,环境振动无明显变化;5~20 m振动级衰减比较明显。正线区间比车场线及出、入段线敏感点的振动级高4~6 dB;出段线比入段线敏感点的振动级高2 dB左右。建议根据振动影响范围,做好轨道交通及其沿线用地规划。地下线路应合理选线,尤其要避免下穿环境敏感建筑;沿线规划控制应预留振动防护距离,在防护范围内不宜新建敏感建筑;对特殊敏感区段,可以考虑在夜间时段采取限速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