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时俱进,已成为一个当前中国媒体出现频率最高、妇孺尽知的流行词汇之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蕴涵在“与时俱进”这一词汇里的精神品格早已深深地奠基于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之中。位于五经之首的《周易》以其精约之至的文辞推演出变幻繁复的世事,极尽变易、通汇之所能。《易传》在解释“乾”卦九三爻之爻辞“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  相似文献   

2.
苏辙的心性之学主要借助老子哲学的内在逻辑,以《易传》穷理、尽性、复命为纲领,贯通本体论、认识论与修养论而自成体系,具有糅合儒释道三教而又排斥儒家价值观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为了反对当时已经僵化的象数之学和制造出无数假孝廉、假道学的名教,思想家们从《周易》《老子》《庄子》中汲取营养,开创了玄学一派。不易、变易、简易——义理之《易》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在卜筮基础上产生的《易经》部分,以爻词的形式记录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各种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猜测,在神学唯心主义的外壳中,包蕴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断被后人重视,发挥和扩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在《易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传》,以解说《易经》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战国中后期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即《道德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领导者出谋划策是其领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部领导思想经典。本文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入手,阐发了老子对领导艺术的经典论述及其现实应用:善于放权;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6.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7.
《周易》辩证逻辑思想拾零颜华东现称为《周易》的这部书,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为六经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易传》是对《易经》中的卦辞和艾辞的解说和发挥。《周易》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其成书年代跨度很大,大体...  相似文献   

8.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9.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读老子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两部奇书。各以其玄妙、深邃的思想及独具一格的文风给予后世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以巨大的、历久不衰的影响。两书都有积极的思想,也都有消极的思想。毛泽东读《老子》和《庄子》,达到了烂熟于胸的地步;书中的精彩段落和名句,可以信手拈来,并加以引申发挥。为我们树立了阅读和理解《老子》、《庄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伴随的关系,相互转化的趋向及其内在的原因,并以相对而非绝对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俗、政治形势、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体现出对<老子>、<易传>以来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司马迁摒弃了<老子>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偏颇之处,弘扬了<易传>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汉初易学传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帛书《易传》总体上属于《归藏》系统,而《史记·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一、《老子》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德国十九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是很可能的。马克思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老子》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睿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就对道教经典文献《老子》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经常引用、借鉴乃至运用《老子》及其思想。在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可以说,《老子》及其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实在影响,成为其革命生涯的智慧源泉之一。学习借鉴毛泽东对《老子》思想的传承运用,对当今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仁而不以为仁--论老子仁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梓根  张松辉 《求索》2007,(6):214-216
一般认为,老子反对仁。我们认为老子实质上并不反对仁,并且相对孔孟提倡的仁而言,老子提倡的仁境界更高,更理想化。老子要求仁发自本真,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不具有任何强迫或虚伪的成分。这与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法自然”的核心原则是一致的。郭店简本《老子》关于仁的表述值得注意,但我们认为研究老子的思想当以通行本《老子》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18.
夏江敬  徐阳 《理论月刊》2007,(10):175-177
老子《道德经》廖廖五千言,传诵了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我国数千年来思想政治发展演变,无不受其熏陶。《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突出的是"道"与"自然",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开山鼻祖,隐含了深刻的荣辱观思想。同时老子的荣辱观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指归》是西汉隐士严君平对《老子》思想的理论阐发,是西汉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包括世界观、人生观、辩证法等思想内容。其中,世界观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宇宙的衍生过程进行"道→一→二→三→万物"的详细描述;其丰富深刻的人生观是其哲学思想中最有个性特色的部分;其和谐、阴柔的辩证法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普遍特性。它纯洁、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它也具有主观性、因袭性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