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平 《求索》2012,(12):93-95
虞翻易学思想突出地表现出西汉易学向东汉易学的转变,在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转换过程中,虞氏易呈现出承上启下的作用。虞氏易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形成专门化。研究虞氏易,可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诸方法。虞氏易主要分为太极、卦气、卦变、易象等部分。  相似文献   

2.
《易》之为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历代都有解易之人。先秦易学初创后,两汉易学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官方易学、虞翻的象数易学等。魏晋隋唐易学中,王弼首开义理易学之先河,韩伯康则继承发展了义理易学的主要思想。唐人孔颖达结合象数说义理,对易的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思想史步入自己的成熟期,易学研究也相应地大放异彩,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两宋的思想家,无不借《易》立言,几乎所有理学家都为《易》作过传注。张载,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从符号学…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心目中,《周易》的思想精髓就是阴阳学说和刚柔观念(刚柔观念隶属于阴阳学说,阳刚而阴柔);《周易》独特的模式就是象数义(易)理合一模式,由象数发而为义(易)理,由义(易)理来解说象数;古经的卦爻画蕴涵一定的卦爻之象,古经的卦爻辞即为观相应卦爻之象而来,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相似文献   

4.
《周易》中革卦有变革等层面的涵义,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鼎卦有烹饪、正位凝命等涵义,二者共同表达着《周易》的"时位"观念。宗白华从现代学术的角度将革卦、鼎卦阐释为中国的时间、空间之象,并将革卦、鼎卦与既济卦、未济卦构造成一个简易的变易模式,也同时印证了《周易》的"时位"观念。而宗白华对革卦、鼎卦的阐释价值在于与中国艺术时空意识的贯通,一是作为空间之象的鼎卦到中国艺术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贯通;二是从革卦和鼎卦的象征意义到中国艺术境界特点"时空统一体"的贯通。  相似文献   

5.
侯维民  ;杜晨蔚 《求索》2008,(7):53-54
本文在研究周易理论和十九种八卦图结构的基础上,发现了按卦形结构构造十二种单纯八卦图的一般原理。提出了这些八卦图由七种卦序、四种阴阳交错方法、两种卦图转向和乾卦的六种方位确定结构的见解,并列出了这十二种单纯八卦图的结构特征表。  相似文献   

6.
秦文敏 《湖湘论坛》2001,14(3):85-86
《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佚名(统解释《易经》著作的汇编,是《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共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由于《易传》和《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水平、阶级基础都不相同,因而这两部书具有明显的区别。《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易传》则为一部哲学著作。《易传》在形式上是解释《易经》的筮法体例、卦象、卦名、卦爻辞及其义理的,却往往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并借以系统地阐发作者的哲学观点。 《易传》对儒家发展最突出的贡献,是它在道家的影响下,创…  相似文献   

7.
《易经》关于世界的判断《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古人看来,《易经》在内容的广博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在论道的深刻程度上,又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哲学书。朱熹《周易序》曰:易之为书,卦爻象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故得之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  相似文献   

8.
咏史诗话     
李乔 《北京观察》2015,(5):68-69
访羑里 四围新麦旧城留,羑里商狱锁高囚. 殷纣奇虐鹿台报,西伯大义牧野酬. 阴阳易卦传辩证,天地鸿文播神州. 子长蚕室思往贤,百代绝唱一卷收. 羑里,周文王演易之名区也,地在河南汤阴.《太史公自序》云:“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文王在此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羑里遂成大名,文王亦成易学史上之伟人.余访羑里时,正值夏熟时节,文王演易处,新麦摇曳,一派古今交融、岁月河山之象.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为,当前最具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体悟的应该包括天、地、人、德、忠、信、仁、礼、孝、悌、和、廉、耻、勇几个字。天、地、人,在《周易》中称为"三才",三才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三才合一,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王"。能够具备贯  相似文献   

10.
范爱理 《传承》2011,(21):56-57
咸卦的卦辞吉,爻辞却多凶。咸卦卦辞讲"取女吉",而爻辞根本不讲"取女吉",更不讲男女婚姻之事,各爻皆从人体取象,从微观的角度讲感应问题,咸卦中的"咸"字,与"感"字相通,即是感动与感应的意思,讲男女爱恋的问题。为何"取女吉",而男女相恋、夫妻相处却凶多吉少呢?  相似文献   

11.
吴心 《黄埔》2007,(4):62-63
《周易》《周易》最早是一部卜筮之书,大约成于殷末周初。传说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叠为六十四卦,周文王演为三百六十四爻,以卜事物吉凶,这些称为经。孔子注释发挥写成“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加上“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即《十传》。但据考证,《十传》并非都出自孔子之手,最晚的部分应成于战国时代或汉初。自秦汉以来,  相似文献   

12.
周显峰 《前沿》2012,(14):136-138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更大程度上跟它所代表的客观对象之间具有性质上的象似性.以早期汉字形体(主要是甲骨文)为例,打通传统“六书”分类法的界限,汉字构形总体上具有形象象似、标记象似、数量象似三种类型.文字层面象似性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象似性理论,在汉字的构形中认知发挥了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除旧布新,可以给当代人通过一种年底清理的方式,在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它给顺利的人更多的梦想,也给许多不顺利的人以希望。新春祭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才同一的思想是整体中国人认识自然的核心,《易》把"变"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其变化而产生阴阳,根据阴阳建立六十四卦,在众多复杂多变的事物中,提出"天地人"的重要概念。《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把"天"、"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气力,而不是西方意义的"神"。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卦十三为“同人于野,亨。利涉在川,利君子贞”。此卦即同人之卦。同人卦,上为乾为天,下为离为火,火有炎上的特点,因而能与天相亲相和,象征着“和同于人”的情况,阐释的是合同的原则。兆示人们应当破除一家、一族的私见,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抗元义士,信州弋阳(今上饶市弋阳县)人。至元二十一年(1284),宋朝已灭亡五年,元王朝大赦天下,谢枋得在被赦之列。他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山中来到县城朝天桥的南面,挂起"依斋易卦"的牌子,靠占卜为生。"依斋"是谢枋得的别号,"易卦"是指用《易经》占卜。起初,认识谢枋  相似文献   

16.
论象数易学     
象数之学是前人研究《周易》的主要方法,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经汉、唐、宋、清直至当代,不少易学家都以象数为注释经文的工具。象数学派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根据象数写下来的。《系辞下传》说:“易者,象也。”《系辞上传》则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但是,易学研究的发展史证明,用象数来注释《易经》颇为牵强附会,时至今日,这种陈旧的研究方法,早已显得苍白无力,处处捉襟见肘了。怎样认识象数之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离"是八卦之一,象征着自然界的火。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含有"■"卦的卦象共有15个,根据《周易·象传》的说明,这些卦象中的"■"卦大多都有"附丽"和"光明"的意象,进而被引申出了文化乃至文明的内涵。而"■"被称为离卦。1但离卦最早出现时,并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富于想象力的意义,甚至从"离卦"的出现到其与"火"联系在一起,期间也经历了颇为漫长的过程。而上溯离卦的原始含意,探寻"离卦"意义的演化和发展,进而发掘出其间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则是本论文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洪霞 《前沿》2013,(14):45-48
从易学发展史方面来说,胡瑗不仅在象数易学的继承和发展上有所成就,在义理易学的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有志于恢复经学对国家政教的思想引领地位,看重经学的基本精神对国家政教的规范与引导。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汉代经学的弊端,对汉代不断走向极端的象数易学也进行了扬弃,并试图恢复士阶层价值理性意识之自觉来代替宗教神学之精神,卦气说的重建就是一个重特征。胡瑗的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对包括程颐在内的后世易学家深有影响。从经学到理学的文化转型角度来说,胡瑗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离卦,是具有"中女"为"主"、治"如日月之明"意蕴的符命。武则天拥有"中女"身份及诸多女主符命,并根据《周易》离卦改名为"曌"。这是武则天对儒家正名文化的实践及离卦符命的政治宣传,更是对武则天正统地位具有天命合法性的理论论证。道家文化、女娲崇拜也是影响武则天改名称帝的重要因素,武则天称帝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开基立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武周政权得以建立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