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喻靖文 《法制与社会》2012,(33):164-165
针对我国目前顶岗实习大学生劳动者权益难以获得劳动法律保护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我国《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以及相关法理视角分析,认为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学生"身份并不排斥"劳动者"身份,大学生顶岗实习关系具有劳动关系属性,将"顶岗实习"简单地视同"勤供俭学"而否认顶岗实习关系的劳动关系性质是错误的,顶岗实习大学生劳动者权益应当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协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协议书制度,是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对于规范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的性质不明确和客观情况的变化,适用情况并不理想,并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之一。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经过认真分析得出"就业协议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的结论,以及就业协议作为劳动合同所具有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于丹现象"说明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思想理论传播是能够收到实效的。只要从大学生的生存实际出发,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充满人文精神,就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着诸多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与高校教育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大学生中"快餐式爱情"、"脚踏多只船"、爱情与金钱交易等不诚信的爱情现象正逐渐在高校里蔓延,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困扰。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爱情诚信丧失的原因、导致的恶果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唤醒大学生的爱情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6.
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对引领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提高大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高校工作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创建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需要结合创先争优、狠抓实际工作、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加强评估制度建设以及政工队伍建设的多元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角色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角色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对于大学生"村官"更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宝宁  张伟 《法制与社会》2014,(16):218+220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要贴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分析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全方位、多维度教育框架,注重在心理疏导、生态育人、网络干预上采取实效性措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郭君 《法制与社会》2014,(12):207-208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社会责任感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全面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对黄石地区三所高校12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研,以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模拟法庭"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薄弱,分析和探讨"模拟法庭"教育形式的作用、设计和应用,对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塑造学生的法治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8,(6):30-31,94-97
2008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和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闪现的一年。2008年的立法景观依然多姿多彩,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继续推进,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进一步扩大,已出台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值得人们期待。此外,实施不久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开展的监狱体制改革,以及此起彼伏的问责风暴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法治亮点。  相似文献   

12.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8,(1):20-22,75-79
2007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交相辉映的一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承运人迟延交付赔偿责任辨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海商法》,同时结合《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 ,就承运人迟延交付赔偿责任构成的要件 ,责任范围 ,责任限制 ,及责任的免除等方面对海运承运人迟延交付法定见赔偿责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德国表见证明理论在医疗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纠纷诉讼中医患双方处于"武器"不对等状态。因此,如何从诉讼上对此加以救济首当其冲。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从证明责任倒置的角度加以平衡。然而此规定既与《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相左,又和他国立法经验有别。德国在医疗诉讼中所采用的表见证明理论可供我国未来立法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Wang JW  Yu XJ  Wang XY 《法医学杂志》2008,24(4):276-279
综述了近年来在硅藻检验、水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检测、血液化学和组织化学检验等方面的最新文献报道,并对各种溺死检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在硅藻检验中,硝酸乙醇法、破机罐法及微波消解法,可缩短检验时间,提高办案效率;酶消化法及PCR法硅藻检出率高,适用于可疑水样中硅藻密度低等情况。早期器官组织中浮游生物叶绿素(A)、血液和组织中其他生化指标,可作为鉴定溺死的重要参考。微量元素锶检测可用于鉴定海水中溺死。另外,硅藻及其他浮游生物遗传多态性片断PCR,可望成为新的、灵敏的溺死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水域春季的硅藻形态及相对构成比数据库。方法2012年3、4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公园水域中共选取32个采水点并进行水样采集,利用数字虚拟切片工作站(OLYMPUS-DotSlide)采集图像,对硅藻进行种属鉴别和计数。结果共检见14种硅藻藻属,各水域所含硅藻种类及相对构成比有所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提高了硅藻的阳性检出率、计数的准确率以及溺死诊断的效率,可为溺死案件中相应水域的硅藻比对提供基础检测平台,为溺死地点的推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鑫鑫 《证据科学》2011,19(3):327-337
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是整个医疗损害诉讼的核心问题,它关系到原被告双方在诉讼中各自承担哪些举证责任。我国医疗损害贡任举证规则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本文试图从医疗损害责任构成要件、过错推定惰形、免责情形以及一些特殊的医疗侵权责任情形的角度,分析原被告双方在医疗损害诉讼中各自需要承担哪些举证责任,从而明确我国的医疗损害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以期达到公正客观解决医疗纠纷的日的。  相似文献   

18.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乙醇不确定度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血液中乙醇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方法 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乙醇质量浓度,从测定程序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计算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结果 血液样本中乙醇质量浓度两次测定平均值为1.00mg/mL,扩展不确定度为0.02 mg/mL。结论 血液中乙醇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平行测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9.
Morp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mbined intoxication with ethanol and narcotics are described.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changes in the liver which were studi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Specific features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es concomitant with combined intoxication are described; high incidence and expression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of alcoholism in subjects abusing both ethanol and narcotics in comparison with "pure" alcoholics were determined. These features can be used in forensic medical and pathological (autopsy) diagnosis of chronic narcotic intoxication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alcoholism.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iscusses policy and practice in abortion provision,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counselling before abortion. It discusses the way the Abortion Act 1967 constructs the woman seeking abor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olicy about abortion counselling in the 1970s, and that policy's relationship to the assumptions about women underlying the statute. The ways in which policy has developed since 1977 are considered, and how policy and practice have come to view women seeking abortion in a way that contrast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m that emerges from the law. Thus, the article argues, given that the 1967 Act and other rules that regulate abortion provision seem to rest on contradictory assumptions, the law should be reformed in line with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