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学性的问题.公共政策是现代任何一个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公共问题时所采取的战略性方略.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不仅关系到政策本身的生命力,而且也关系到政权社会治理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探讨公共政策的科学性问题对于其有效性、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公共政策价值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关于价值问题的论争一直是西方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学研究的主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公共政策学有关价值变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公共政策学价值变迁的过程,并把西方公共政策价值研究大致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和新公共行政学时期,其目的是为我国学界研究公共政策价值问题提供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3.
刘燕 《法制与社会》2011,(4):173-173
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主要是指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共政策本身的科学性的问题。公共政策是现代任何一个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公共问题时所采取的战略性方略。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不仅关系到政裳本身的生命力,而且也关系到政权社会治理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探讨公共政策的科学性问题对于其有效性、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价值选择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逆境常态化使各级政府公共政策价值选择偏失加剧,这种问题不仅使政策达不到治理逆境的效果,认清逆境中政策价值选择的重要性是各级政府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维护公共利益的中间环节,理论上公共政策应具有公共性。然而在其实际运行中,公共政策通常着混合公共性与自利性。本文概述了公共政策以及其公共性和自利性的基本内涵,综合应然与实然状态分析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自利性的博弈过程,以利于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对公共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价值取向关系着公共政策是否能有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协调社会多元利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趋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是政策科学的基础问题,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最本质的规定性。本文通过探讨来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准则及其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中国政府公共政策在价值取向层面的问题和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10月15日、22日,由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2011)在北京、重庆两地顺利召开。会议分\"革命建国与百年宪政之道\"、\"新中国政法传统\"、\"财产、家庭与基层治理\"、\"政治前沿:情  相似文献   

9.
官僚制是一种被设计来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理性的组织结构,然而在一个高度复杂和技术导向的社会中,官僚机构不但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而且是主要决策者。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关于公共政策作为拒绝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工具的临时报告>和<关于公共政策作为拒绝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工具的最终报告>,以及若干外国司法实践中与公共政策有关的案例,探讨国际公共政策的含义和公共政策的审查范围,并重点对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体上的公共政策和程序上的公共政策进行介绍,以使我国法院和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当事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公共政策这一抗辩事由,在充分尊重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终局性的同时有效保护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理念的新成果,也是我国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包容性发展价值理念为我国公共政策的设计、建构和完善提供了价值参考和行为导向.在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的当下,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走包容性公共政策建构之路,从而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2.
We examine here some of the interactions of research and policy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was effectively terminated by nulleffect evaluations of various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he “just deserts-utilitarian period” was fed by research estimates of the deterrent and incapacitative effects of criminal justice activities. The more recent “overt politicization period” saw the earlier attempt to bring rational and theory-based perspectives to policy development replaced by much stronger emphasis on political concerns. We explore possible ways to reestablish the research-policy connections. 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the Plenary Session,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10-Year Anniversary, 199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 Boston, MA.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工程品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顺 《行政与法》2004,(12):20-22
公共政策具有工程活动的所有特征,政策活动是改造社会的工程活动。社会科学是公共政策的理论指导,公共政策是社会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公共政策学应借鉴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实现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彭耀春 《政法学刊》2008,25(4):116-119
舆论引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控制行为。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更加直接涉及政府形象和公共安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对做好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环境给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原理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培养分析”理论为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在判断公序良俗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抛弃其主观好恶等个人因素。在判断标准的选择上,法官应考虑当事人所属的民族与地域,适当借鉴经验主义标准与唯心主义标准,顾及普通人的感受与专家的评判。在进行判断时,法官既要重视普通人中间的流行意见,又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处于关键环节,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加大公共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对公共政策实质的认识;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认知程度,确保公共政策利益超脱;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强化公共政策的预测性;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确保公共政策执行有序推进;提供有效的制度设计,建立有序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朱伟东 《河北法学》2007,25(5):132-136
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中,公共政策是一个极不确定的因素,一国为保护本国当事人的利益,可能会以此为由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国际法协会国际商事仲裁委员会认为,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方面,应采纳国际公共政策的概念,以避免因各国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不同而影响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在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和执行.该委员会还认为,一国的国际公共政策包括该国所希望保护的与道德和公正相关的基本原则、该国的强行法规范以及该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并对其具体适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私法关于“公共秩序”立法的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育辉 《时代法学》2005,3(4):60-69
"公共秩序"是国际私法上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却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模糊性,这一特性既可以说是它天生的缺陷,更可以说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就当前采用这一制度的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与国际立法的重要走势及对这种走势的科学分析来看,中国目前的立法将"公共秩序"表述为"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准确的,有关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种种不当,须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Summary Public scholarship aspires to bring social science home to the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are its focus of study. In particular, it seeks to narrow the yawning gap between public perceptions and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tific evidence on issues of public concern. Yet nowhere is the gap between perceptions and evidence greater than in the study of crime. Here, we outline the prospects for a public criminology, conducting and disseminating research on crime, law, and deviance in dialogue with affected communities. We present historical data on the media discussion of criminology and sociology, and we outlin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riminology—interdisciplinary, a subject matter that incites moral panics, and a practitioner base actively engaged in knowledge production—that push the boundaries of public scholarship. Policy Implications Discussions of public sociology have drawn a bright line separating policy work from professional, critical, and public scholarship. As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essays published in Criminology & Public Policy make clear, however, the best criminology often is conduc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se domains. A vibrant public criminology will help to bring new voices to policy discussions while addressing common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crime.  相似文献   

20.
江伟  苏文卿 《政法学刊》2009,26(1):65-68
公益诉讼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能否成功实现制度的变迁、达致制度良好运作的总体成效。相较于以调整个人之间利害冲突为基本对象的传统民事诉讼,公益诉讼不仅具有纠纷解决、实体权利保护、不当行为纠正等基本的诉讼功能,而且基于其特有的目标、结构和运行机制,还具有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创设或扩展权利、制约公权以及促进社会变革这四大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