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国际私法上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哲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 ,考察了意思自治原则的历史源流 ,认为就其本质而言 ,意思自治原则可理解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依自己的理性判断 ,管理自己的事务 ,在遵循强行法的前提下 ,国家与其他个人不得对他的这种自由意志加以干涉。在价值层面上 ,本文认为意思自治原则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 ,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增进全球范围内法律的趋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 ,作者还阐明了该原则适用领域的两个最新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
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的法律选择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意思自治原则的历史沿革入手,详细阐述了该原则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剖析了意思自治原则适用范围的扩展和各国立法及实践对该原则的限制及其原因,指出了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的具体运用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由于婚姻家庭承载着特殊的社会价值与职能,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意思自治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扩张以及婚姻契约化进程需要循序渐进,婚约制度和夫妻财产制度要进行完善,确保个体权利与自由的充分发挥;同时,在婚姻家庭涉及的社会公共利益领域、道德领域,不能依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对其负有的身份性权利加以变更。婚姻法领域意思自治原则扩张的内涵与基础,在肯定婚姻家庭领域实行意思自治的同时也需要国家公权力的适当介入与干预。  相似文献   

4.
论仲裁制度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思自治是国际民商事仲裁中的重要原则。本文论述了仲裁制度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含义以及仲裁制度中确立意思自治原则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仲裁法对意思自治进行的不当限制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法律选择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在考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法律选择领域内的历史源流以后,分析、论证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理论基础,最后着重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向,阐明了意思自治原则在当代冲突法领域的若干新发展:(1)在特殊的合同领域排除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用和在一般的合同领域减少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2)其适用领域逐步从合同领域扩展到侵权、继承、婚姻家庭和信托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新发展与我国立法的完善@肖永平,喻术红所谓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有权选择某一国的法律作为他们之间的合同准据法。现在,意思自治原则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但不同国家对意思自治原则的接受程度、范围和方式有所不同。综...  相似文献   

7.
李贤森 《法学》2022,(4):179-192
国际商事仲裁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涉外法治建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对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意义重大。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础,强化意思自治保障是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主流声音,但是单纯强调国际商事仲裁意思自治保障具有片面性,意思自治限制对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同样具有独特价值,适当限制是正常且必要的。在国家不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与《仲裁法》面临重大修改的背景下,展开对国际商事仲裁意思自治的系统思考具有现实价值,表征了对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制度考量、实践观察及学术审思,尤其是《仲裁法》的修改应当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国际商事仲裁意思自治保障与限制的辩证性,实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的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8.
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实质即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自由与限制。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中的扩张主要表现在其适用领域的扩大、当事人选法范围的增加、突破实质性联系的束缚、选择法律时间的延长、赋予默示选择效力、例外条款不适用于意思自治等。但意思自治原则并不是没有限制的,主要体现在适用领域的限制、强制性规定的限制、基于保护弱方权益的限制、公共秩序保留的限制。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都对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与限制作出了回应。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与限制是"人本"思想在国际私法中最为直接的体现,恰当地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国际私法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戴小冬  徐峙 《行政与法》2010,(5):109-112
现代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领域不断扩张;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趋于一种融合;弱者保护在意思自治原则中得以体现。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符合私法自治的精神并有助于实现传统冲突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密切联系与意思自治原则的融合有助于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冲突规范的价值平衡;弱者保护在意思自治原则中的体现与现代国际私法追求实质正义的价值目标相一致,并有助于实现国际私法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意思自治原则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而是相对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我国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制度贯彻了意思自治原则的本质要求,又适当地对其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1.
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永坤 《法律科学》2007,25(3):11-24
调解是不发达社会主导的纠纷解决制度.在社会进化过程中,调解退化成一种基层社区自治的制度和司法程序中"依附于"判决的制度.在大型有组织社会,发达的调解与人治并存;判决的权威是法治社会的标志.东方发达的调解制度是人治社会的一部分,它不是先进文化,恰恰是东方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制度原因.解放后我国调解的走俏正是我国的人治社会使然.改革开放以后判决的短期走强是社会法治冲动的产物.强制性调解构成对法治基本价值的损害.既然我国已经选择了法治之路,我们就只有选择以判决为主导的纠纷解决制度,坚持调解的自治与自愿原则,并对调解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规范表征着新闻传播的自由状态。前法治社会里的新闻规范是政治规范、经济规范、文化规范、法律规范等构成的总和,它是新闻自治和新闻法治的规范事实。在法治社会里,新闻自治是法治的子系统,是一项具体法治。以法治精神构建新闻法律规范统摄下的新闻规范体系,新闻自治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实现法律对民事社会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原则的适用不是不受限制的、任意的 ,而是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的 ,只有在满足特定的条件的情况下 ,该原则才能够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超出了特定范围、不符合特定的条件 ,就没有该原则发挥作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周恒 《河北法学》2020,(4):103-115
作为一个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相区别的概念,法治社会命题致力于实现社会生活的秩序化、法治化,并尤其强调社会力量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试图借助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来型构法治发展的动力基础。准确认识当下的社会状况,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力量,是开展法治社会建设的正确路径。在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日益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交往模式,并塑造出互联网社交这一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态。互联网社交的出现与发展孕育了以网络为介质的社会力量,使社会逐渐获取了同国家对话并参与国家法治建设的能力。互联网社交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可以从四个向度获得理解:互联网社交缔造着网络公共空间的公民品格;互联网社交孕育了网络社会的自治能力;互联网社交构成了民主参与的"非正式"渠道;互联网社交提供了权力制约的社会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论意思自治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辉 《河北法学》2006,24(2):68-71
意思自治构成现代合同效力的正当性基础,意思自治的本身值得做出历史和支撑理论的分析.在理论上,意思自治的兴起与教会的盟约思想相关,并经教会法而发展.在现代,意思自治的合理性有四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分别是:自由主义;理性人,即人是理性动物,会趋利避害地处理自己事务;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导致西欧发展的理论与实证;从心理学证明意思自治的可能.奠定合同法自由性格的意思自治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证立.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的理论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用限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经济学看来,承认当事人的选法效力能够培育出法律选择权利市场的"市场机制"。然而,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在个人选择"失灵"时,由法院确定争议解决的准据法可以说是国家对选择失灵的一种规制。正是这些个人选择"失灵"、国家进行规制的场合确定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进行限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慧 《河北法学》2007,25(12):117-120
在国际商事合同的准据法的确定问题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各国及国际公约公认的首要原则.但在理论上及有些国家的立法中,对当事人意思自治还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其中包括要求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必须与合同有实际联系.当事人通过改变或创设连结点的方式以使其合同表面符合有"实际联系"的要求,被认为构成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对此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正确认识国际私法各种制度存在的价值.通过分析得出,意思自治原则承认当事人有选择法律的自由,就等于接受了当事人有权规避某一国法律的事实.当事人规避"实际联系"并未侵害法律所保护的正当利益.国际私法不能用"实际联系"来限制当事人选择合同准据法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王次宝 《北方法学》2014,(2):107-116
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一般认为处分原则的依据是私法自治原则。而我国大陆诉讼法学界对于处分原则理论依据的阐释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则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逐渐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以及"国家干预私法"的理论演变为民事权利的可处分性,并趋向回归到私法自治原则。但实际上从法学的多维视角观察,处分原则的依据绝不仅限于私法自治原则。法理法学上的权利主体理论、自然法观念与自由主义思想,宪法学上的宪政原理、法治国家与人权保障理论,民事实体法上的公私法划分与契约自由理论以及民事程序法自身的诉讼目的、诉讼价值以及程序主体性理论等均为确立处分原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是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与社会各项自治权的基础和框架下,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一项法定的权利。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的研究,实质上就是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规律和途径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