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审判》2010,(5):8-9
“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作为法治社会普遍遵循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司法公开是落实公正廉洁执法、实现司法民主、保证司法廉洁、确保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在几轮司法改革中都列入重要的改革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日益向社会敞开司法大门、让民众接近司法、知悉司法活动、不断增强司法透明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司法改革的十大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卫民 《中国律师》2003,(11):34-37
党的十六大明确将司法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还指出了改革所应多方解决的诸多问题。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司法现代化。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司法改革应当以十大理念为指导。一、司法改革的十大理念(一)民“主”司法民“主”司法即让人民主导司法。“主权在民”的国家制度要求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行使政治权力以管理国家。毋庸置疑,作为政治权力重要分支的司法权也要由人民决定或行使:首先,让公民成为司法权的行使主体。应当完善、充实陪审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有效的实践制度。其次,让公民成为司法制度的构建主体。…  相似文献   

3.
韩轶  江国华 《时代法学》2010,8(1):18-23
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司法民主化备受关注。“司法以实现正义为目标”是考虑司法民主举措问题的根本认识前提,以急功近利心态的片面追求司法的社会认同,放弃了对民主因素介入司法的方式和制度上精雕细琢,司法民主将面临着在实践中走向偏离并最终陷入“司法无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郭敬波 《检察风云》2014,(17):36-36
没有什么比司法改革更让法律圈的人期待,也没有什么比司法改革更牵动法官、检察官的心。然而,当新一轮司法改革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之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对司法改革“冷思考”的文章。 人们对新一轮司法改革效果的疑虑并非只是杞人忧天,现有司法体制中的一些痼疾,事实上有些就是之前改革的“成果”,甚至曾一度被认为是“成功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法改革如同猛药治疾,有对症下药后药到病除的可能,也有药不对路伤及身体的可能。因此,在司法改革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多点“冷思考”并非坏事,可以让改革的顶层设计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让改革的步伐更加扎实稳健。笔者以在基层法院工作近20年的经历,不妨再给改革的“激进派”泼几盆冷水。  相似文献   

5.
暴力抗法是国家与社会的短兵相接。以司法能力为线索,从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结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视角对暴力抗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暴力抗法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能力的不足,体现在司法领域即司法能力的不足。治理暴力抗法的主要思路为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应从惩罚与激励两个方向入手,努力提升司法的强制能力、救济能力及合法性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与此相适应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在于重新配置并合理界定各种权力关系。由于中国司法改革受诸种条件约束 ,因而改革具有复杂性 ,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上而下”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7.
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建新 《法治研究》2011,(7):102-107
从发生学的视角看,司法建议产生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文化,当民众对法院的情感期待与司法独立的制度理性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时,司法建议能以一种柔性的方式缓和这一紧张关系。司法建议的产生对于提高司法效益、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不能漠视司法实践中这样的"小问题",而应当从完善立法和相关政策着手,以实现司法建议从现象到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在司法理性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来推进这一过程。话语分析是司法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围绕司法审议的话语行为,目标是对司法审议的理性化情况作出评价。在法哲学源头上,它可以溯及哈贝马斯和福柯的理论,两者分别形成了“理性主义”与“权力视角”两种法律话语分析的流派,并在实证研究领域发展出不同侧重的方法。在批判性梳理法律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与实证方法基础上,本研究将其综合性地运用到我国司法审议的实证研究中,以若干语篇分析为例说明其作用,进而主张此种方法在我国司法改革的语境下可以为完善庭审程序、实现司法理性化提供规范指引,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每年我们都可以在报纸上读到法院的工作报告,看到中央政法委的司法改革总结。但学者或者社会组织对一年的司法改革措施进行梳理、评论,这种做法还是很少见的,而这种做法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司法改革的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审判》2020,(3):20-21
2019年,全国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更加显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审判效果更加可期可感。新的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有必要总结成功经验,保持爬坡上坎的韧劲,以不变的定力聚焦重点、更大的气力深化试点、坚韧的毅力攻克难点。为此,本刊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推出“2019年司法改革十大关键词”。新的时代方位,标注新的改革起点,承载着实现公平正义的伟大梦想,凝聚起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力量,人民法院必将继续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改革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审判》2013,(12):106-106
<正>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指出,推进司法公开,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媒体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司法水平和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准则,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司法公开、公正与否,是一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形象的直接反映。推进司法公开,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利于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司法公开向更广更深处推进,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有助于社会对人民法院工作更好地进行监督。把司法公开向更广更深处推进,要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不断创新司法公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司法中,外部的干扰与内在的缺陷使能动司法与善意司法面临一种困境.摆脱困境,需要能动司法与善意司法的嵌入与融合:善意司法表现在司法动机、目的、行为等方面,能动司法表现在司法解释、司法参与、司法矫正等方面.因此,只有以善意适法、公平正义为目标改善司法形象,以能力提升、能动司法为目标提高司法水平,以尊重良俗、德法互济为目标完善司法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司法成为法治前行的力量,才能实现法治对司法进步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一大目标——司法的去行政化.本文通过对宿城区基层法院的实际调查得到一系列有效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主要讨论了当下中国基层法院行政化的具体表现、成因和弊端,希望藉此达到基层司法实现社会正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公开的扩张与限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社会 ,司法公开是以公正和效率为价值取向的 ,并有其积极的社会功能。长期以来 ,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司法公开的认识不够全面 ,现行立法对司法公开的规定较为粗陋 ,在某些方面公开不够 ,在某些方面则限制不够。在我国的司法改革过程中 ,为实现司法公开的价值目标 ,发挥其社会功能 ,并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一方面要求司法公开的实质内容进一步扩张 ,另一方面亦要求司法公开在某些方面作进一步限制。  相似文献   

15.
崔永东 《北方法学》2009,3(6):124-128
中国司法传统的主流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道精神,也蕴含着“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而目前在西方兴起的“恢复性司法”运动,在价值理念上与儒家的和谐思想和调解制度有诸多近似之处,而这也正是中西法律文化可以汇通的地方。它们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司法鉴定改革重在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当前,全国各级司法机关正全面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以司法公开为重点的各项司法改革。司法改革,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涵的科学理念和所展示的发展前景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对司法体制、司法程序、审判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大系统的改革,把制度创新作为司法改革的首要目标已是司法改革探索多年后司法界和法学界所达成的共识。因为只有突破体制障碍、实现制度创新,司法工作才能实现大突破,得到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诚信的司法培育与养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社会的失信弊习,反失信权利的提出对社会需求和守信养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反失信权利的行使需要一个操作平台,即诉讼诚信体系。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诉讼诚信体系可以把当事人对诉讼失信的自卫转化为反失信的公权启动,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对抗与反制,成为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有效子系统。本文通过对社会公平与司法体系的比较分析,力图寻找一条能动司法背景下,借助诉讼诚信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司法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帆 《中外法学》2023,(3):668-686
庭审公开制度关涉到一个国家司法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不能简单地移植他国做法,须在功能比较的基础上审慎定夺。法国、俄罗斯、美国的庭审公开,分别代表了司法保守主义下的“不公开”、以公开强化监督和法律实用主义下的个案探索三种制度实践。它们根植于三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社会环境与法律传统,体现了司法的不同功能与角色。在“政法传统”下,我国的司法公开当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终极目标。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借鉴域外庭审公开的制度设计,重视本国个案,根据不同制度的实施效果,在一个恰当的功能体系内,平衡各种公开制度的角色分际,实现从追求公开数量向提升公开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经验法则是司法证明中的一项基础性法则,大陆法系司法证明理论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述,其理论形态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抽象性。英美国家的司法证明学者在“涵括”概念下也具体探讨了经验法则相关的内容,与大陆法系学者对经验法则的概括论述有所区别,英美学者在阐述“涵括”理论时,更注重其在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评断以及具体司法推论过程中的方法论和工具作用,为我们研究经验法则的内容、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1943年的司法大检讨,是两种不同司法理念的交锋,一种是以工农干部为代表的革命传统之司法理念,一种是以白区来延安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司法理念。在这次交锋的过程中,不仅仅有思想理念、理论的提出,更有行为与制度的实践。两种司法理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上,即几审终审更合理、司法是否应独立、司法干部是否以专业能力为必备条件等。这对当今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也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