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民法通则》的制定和颁布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我国立法体系的确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以及对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这部民事立法的特点作一概括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公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它总结了我国民事立法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比较成熟、民事法律关系所应共同遵守的准则;同时又借鉴了历史上的和外国的民事立法经验,吸取了其中一些民主科学的、适合我国需要的有益成份。为什么叫《民法通则》而不是“总则”或“民法典”?按惯常做法,“民法总则”容纳不了现在《民法通则》这样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并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生效。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大成就。《民法通则》的颁行,对于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对于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和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从1979年以来,加快了立法工作步伐,除修改宪法外,还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试行)等一些国家基本法律。按照宪法的规定,民法是重要基本法  相似文献   

4.
试析《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事责任,一般指因侵权行为或债务不履行而发生的法律责任。由于它的制裁手段经常而普遍地体现为经济上的补偿救济,故习惯上又称之为损害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将这种法律责任列为专章,并明确称之为“民事责任”,这在世界民事立法上尚属首创。同时,《通则》关于民事责任所作的规定,无论在其概念、宗旨方面,抑或内容、形式方面,都具有我国民事立法的特色。本文拟对民事责任的宗旨、构成、种类,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5.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民法。民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重要的基本法律部门。“民法通则”总结了多年来民事立法工作和长时期来大量民事审判实践的经验,并吸收了世界各国民事立法的长处,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从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实施已整整五年了。这个被誉为法典式的民事法律的颁行,标志着我国民事立法开始走向完善和统一,它是我国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回顾这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定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在法律形式上的表现的民法准则,对于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处在改革中的国家来说,它的意义和作用尤其不能低估。我国《民法通则》颁行的重大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7.
民法通则颁布后,我国民事立法浙趋完备。民法通则和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一系列单行民事法规,与民事诉讼法(试行)配套,使民事审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为新时期开创民事审判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法制前提。但仅有这个前提还是不够的,要开创民事审判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对某些民事审判观念加以更新。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6,(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施行,对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横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横向经济关系是以商品经济为内容的经济关系。各国的立法都非常注重调整横向经济关系。民法通则主要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即横向经济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各个民事主体,特别是企业单位,要求冲破条块的限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从事经  相似文献   

9.
《法学》1989,(7)
法律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服务,这是法学界人士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如何修改民法通则,完善民事立法的视角谈些认识。一、民法通则总体上的两大不足之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集中表现在从单一的产品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多元化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混乱愈见严重,出现了“百业经商、全民皆商”、“官倒”、“不正当竞争”等现象。这就对我国一切法律部门都提出了完善立法发挥法律功能的要求。目前法律部门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被动局面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民法作为调整商品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民法典能够长期在各个体制之间适用的原因是法典通过一些转致条款保证了法典的开放性,同时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根据规范性质不同进行的解释也经常具有创造规范含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民法在损害概念的界定上主要存在差额说和规范说的分歧,二者分歧的产生根源在于视角的不同,即前者重在责任范围的确定,而后者则重在责任的成立。规范意义上的损害概念——损害就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被强加的不利益——由于能更好地服务于损害概念的形成目的,宜为我国所采。至于差额说等其他学说,则应在此规范的损害概念之下寻找自己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许冰梅 《法学杂志》2008,28(1):53-56
为使物权请求权一词的内涵能够与其在表面上传递出的信息相吻合,本文未采纳学界通说,而是将物权请求权定义为物权受到侵犯时产生的请求权。此种请求权属于救济权意义上的请求权,从而与原权意义上的请求权即债权迥然不同,但又与经本文解构和重构后的侵权责任完全契合。在权利的民法保护上,物权请求权的模式与侵权责任的模式各有优点。在未来的民事立法中,二者可以同时规定在民法典的不同部分,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政府试图建构经济秩序规则的经济行政法、民商法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进的秩序规则。尽管在民商法的发展历程中,政府和立法者的意志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民商法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演进而内生的。演进意味着它是在习惯、习俗和人们之间一次次交往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所以,民商法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必须尊重习惯、习俗,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15.
晏宗武 《法学杂志》2006,27(4):144-146
注意义务在刑法理论中作为过失犯罪问题时的核心问题讨论较多。在民法学界,注意义务问题也应是一个同样重要的理论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注意义务问题是解决过失侵权案件的枢纽与关键。在过失侵权案件理论争议和司法实践混乱的现实背景下,系统地讨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上的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 作为权利主体的自然人如果要问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些什么问题 ,法学家们首先会笨嘴拙舌地描述出一幅这样的图画 :总则编要规定那些“提取公因式”的法律问题。然而 ,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应当是 ,总则编规定了对民法典其他各种权利发挥统帅作用的那些最上位的概念。这些概念在民法典中即是 :(1 )人、(2 )物、(3 )法律行为。我们可以借助于民法学中最高位的概念“私法自治”原则所表达的意思 ,清楚地看出立法者在民法学这三个基本概念的排列顺序中所表达的法律政策意义。立法者在总则编中规定的这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就是“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民法的功能缺陷与经济法的弥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肯定民法在商品经济初期作用的同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主体平等性的丧失;所有权绝对受到限制;契约从自由转变为相对自由;组织因素出现。这使得传统民法在调节上产生缺陷。笔者认为由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来弥补这种功能缺陷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8.
论“大民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法院系统关于取消经济审判庭的“大民事”改革 ,实际上是向公、私法严格分野的“小民事”的倒退。司法真要改革 ,就要确立官民合作、“民行 (政 )”相容、实事求是、公平和诚信的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及其法治要求的理念确立了 ,相应的法和司法制度设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9.
论公司法上的设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应江 《法学杂志》2006,27(5):86-89
公司法上的设立行为有其特有的涵义和价值。设立行为即制定章程。设立行为的完成,意味着公司章程的产生、生效和设立中公司的创设。设立行为的瑕疵构成了公司设立无效或可撤销的主要事由。我国《公司法》应该完善对章程制定、设立中的公司的地位和公司设立瑕疵的规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森林法》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存在缺陷,导致受损林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加重林业机关的法定职责。本次《森林法》修改,应当明确规定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民事责任的优先受偿地位;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