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之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了各类所有权并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平等包括事实上的平等和法律上的平等,前者主要指包括物质财产(动产和不动产)在内的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分配,后者主要指法律在形式上的调整功能——即"严格的形式平等原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物权法上平等保护原则只能是严格的形式平等原则,物权法对形式平等原则的贯彻有利于打破以政策、命令等形式对社会成员间的财产流通和资源配置所设置的不平等障碍,并通过对"法律上之平等预期"——这一法律重要功能的维护,构建起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石。物权法在维护形式平等原则的同时,不具备追究财产来源的合法化和重新设立新的分配制度的功能,因此,从私人财产原始起点的正当性立场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角度,对物权法提出的责难,是对物权法功能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应采纳"一体承认、平等保护"的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宪忠 《法律科学》2006,24(4):144-146
物权法必须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所有权在法律上给予平等的承认和保护。在我国,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内在和谐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不存在私有财产增加了公共财产就肯定减少的必然性。对现在我国存在的贫富差距的问题,应该从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角度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灵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公、私财产的保护并没有体现平等原则,物权法的颁布则充分体现了"公私合法财产一体保护"的原则,从而使公民合法取得的财产应受到与对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平等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并将有效防止某些滥用公权力侵犯人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灵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公、私财产的保护并没有体现平等原则,物权法的颁布则充分体现了"公私合法财产一体保护"的原则,从而使公民合法取得的财产应受到与对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平等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并将有效防止某些滥用公权力侵犯人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等严重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刘保玉 《法学评论》2005,23(6):90-98
在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关于所有权分类及该编的结构设计问题尚有不同意见。本文对“类型化”和“一元论”这两种主要主张进行了评析,认为其二者并非不可兼容;出于对国情的分析和立法技术的考量,我国应当采用所有权的类型化与平等保护原则相结合的立法方案。目前的物权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所有权编的结构设计和内容规定有了重大改进,整体上值得肯定,但仍有若干值得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法重要组成的物权法,突出保护的是私有财产的产权。这既是宪法精神的进一步延伸,也是我国进一步对长期存在的许多领域的产权混乱局面的一次立法梳理,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也为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提供法律基础。本文从"产权明晰和物权法平等保护"的角度,探讨其贯穿在整个物权法当中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王利明 《中国法律》2006,(3):5-7,52-56
自《合同法》颁行以後,我国立法机关已经加快了物权法立法的步伐。我国物权法作为民法典起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订和颁行将会极大地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并将与《合同法》构成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物权法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2005年7月,该草案向全民公开徵求意见之後,社会各界对物权法的制订欢欣鼓舞。但对其中是否应当区别规定各类所有权并进行平等保护,个别学者仍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权法草案坚持了平等保护原则,既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而且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基本国情,不仅坚持了正确的立法方向,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论行政规章对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保英 《法学》2004,(8):48-54
我国行政规章以对公权或者管理权的保护为基本价值取向 ,而对私权的保护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突出管理秩序维护的功能 ;以为相对人设定义务为主要行文方式 ;最大限度地方便行政主体而最小限度地方便行政相对人 ;法律责任的不对等规定等。为此 ,转变规章保护的价值取向 ,加强规章对私权的保护已不容忽视。规章对私权的保护应体现在下列范畴 :通过补充上位法律规则的空隙来保护私权 ;通过区域与职能潜力开发来保护私权 ;通过协调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关系来保护私权 ;通过特定事务实现来保护私权。规章对私权保护的实现建立在规章内容中私权比公权价值相对最大化、规章制定过程中相对方与行政主体共同参与、规章规范构成中禁止规则与许可规则的协调以及规章实施中内部运行与外部监督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平等保护原则:中国物权法的鲜明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利明 《法学家》2007,(1):128-136
平等保护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物权法的社会主义属性的充分体现.它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物权法的中国特色.平等保护原则完全符合我国宪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国有财产,它是对所有民事主体的一体保护.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与法律之间——论船舶适航义务的涵义及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明  郭东 《法学杂志》2006,27(5):63-66
船舶适航性(Seaworthiness)原是英美海商法的概念,1924年《海牙规则》第3条第1款规定:“承运人须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谨慎处理:(a)使船舶适于航行;(b)适当地配备船员、装备和供应船舶;(c)使货舱、冷藏舱和该船其他装卸货物的部分能适宜和安全地收受、运输和保存货物。”该条款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域外商标立法和司法实践关于声音商标的显著性要件、不予注册的声音标识、注册申请文件的提交等方面的规定,建议我国声音商标在注册保护时,应规定独特的声音可以注册,普通的声音或描述性的声音具有第二含义才可以注册,通用的声音或功能性声音则不能予以注册;对于注册申请文件的提交,应规定音乐声音商标提交乐谱和描述性文字说明,非音乐声音商标则应提交描述性文字说明和载有该声音的电子文档。  相似文献   

13.
期待可能性问题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研究中独具特色,地位特殊,近年来,虽然逐渐为我国刑法理论所接受,且研究者日增,但众说纷纭,未能就此问题达成一致结论。期待可能性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于对行为人正确地进行刑事归责、进一步科学地完善我国的犯罪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对期待可能性问题的中国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曹伟 《法学杂志》2007,28(3):116-118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关于时效的立法,详细阐释了时效立法应有的价值追求,并通过详细分析德国立法中关于时效制度的变化,对完善我国诉讼时效的立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刘迎霜 《法学杂志》2008,29(2):146-148
由于公司债权人不享有股东对公司享有的表决权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权,公司债权人在公司重组格局中相对于股东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各国公司立法和法理中发展出了请求解散公司、请求返还违法分配所得、公司减资无效之诉或要求提供担保、请求调查公司事务、公司合并异议等公司债权人异议权和公司重组中的强制信息公开制度,我国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借鉴这些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黄京平 《法学杂志》2006,27(4):10-12
2006年5月9日至10日,北京市法学会和西南科技大学在四川绵阳市主办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研究单位和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及四川省政法系统等法律实务部门的领导和同志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党和国家的总目标,深入探讨了如何调整和完善我国刑事政策的问题。现将会上专家的发言及论文选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战争法一直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法与武装冲突法的异同,已经成为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当前,人们对战争法与武装冲突法的不同提法和认识,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都产生了影响。本文阐述了战争法的渊源、发展及其继承性和面临的挑战,归纳分析了战争法与武装冲突法的主要不同观点及理由,并从法理和实践上分析论证了战争法没有过时、仍然是当代制约战争的重要国际法规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准确认识和把握司法规律是合理配置检察权的前提,司法规律的内涵中包括客观性、防止权力专断、程序正当、独立性、司法民主与司法专业兼顾等几个原则。司法规律对检察权的配置有全面的指导意义,应根据司法规律改革我国现行的检察权配置模式,最终实现司法公正,确立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9.
论公序良俗原则滥用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序良俗因其固有的抽象性和模糊性而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为此,设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正面评价标准和消极限制标准能够为其适用提供良好参照;类型化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公序良俗的现实表现;而必须穷尽规则、以实现个案正义为目的以及须充分说理则是对滥用公序良俗的最后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