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旭  易继松 《现代法学》2002,24(4):82-85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证人不出庭现象的大量存在有其必然性。试图以立法强化对拒不出庭的证人制裁虽有助于促使证人出庭 ,但亦不能根本解决证人不出庭问题 ,被强制出庭的证人仍然会以未看清或已遗忘等为由拒绝提供证言 ,使司法人员真假难辨无法处置。因而 ,设定必要的法律条件 ,允许证人不出庭作证和使用其庭外证言十分必要。正视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 ,合理界定证人不出庭作证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及严格规范不出庭证人在法院之外提供证言的程序 ,应当成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缺失及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人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证人制度,但不完善。以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证人制度为中心,结合相关国家的立法例,提出作为证人的主体应当是自然人,法人不应当作为证人;无论证人年龄如何,均有作证的资格;我国证据立法中应当建立保障证人强制出庭作证的制度和证人拒绝出具证言和出庭制度,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在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诉讼过程以证人证言为中心,证据几乎都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口头证言。在我国,有些案件事实,如民事侵权行为,受害人往往难以用其他证据来证明谁是加害人和加害人具有过错,但只要侵权行为被他人所见,就可通过证人证言来证明。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偏低的问题非常突出,有的法院证人出庭率只有2%。证人出庭率低已经成为严重困扰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了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影响各项诉讼原则的贯彻。为什么出现证人出庭率低的现象,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证人不出庭作证、证人出庭率低已成为证人出庭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顺利进行。对此,笔者将对这一困境存在的原因分别从立法、相关制度的层面以及证人个人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主要包括:明确证人必须出庭,增加对证人不出庭的制裁措施;完善证人的权利保障制度以及提高证人的出庭作证意识等。  相似文献   

5.
对刑事诉讼中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人不出庭作证是我国司法审判的一大顽疾,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此开出的“药方”是: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如反思一下,强制证人出庭缺乏基本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现行状况支持,同时也不符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同时也不符合法律对证据的要求。这些对于强制证人出庭作证来说是一个极大甚至是无法跨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证人出庭作证是充分发挥证人证言这种证据作用的关键环节。但是证人出庭作证难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诉讼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针对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建立公诉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通过确定出庭证人的范围,设立必要的保障和处罚措施,逐步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刘海峰 《法制与社会》2012,(12):31-32,34
随着我国审判实践的发展,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法官、律师及相关学者的重视,证人出庭制度将如何适用,是民事诉讼法立法以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将从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对我国现有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行进分析,针对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出建议,以更好的适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云龙 《中国律师》2005,(11):48-49
我国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虽然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证据立法的空白,现有法律规定中又缺少必要的程序规则,致使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难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研究探索确保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则和措施,完善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只有一条对此作了规定,即第70条。强调证人必须出庭的同时,对证言的质证程序似乎作了规定,即辩论和质证。但是这种笼统的规定仍然难以改变司法实务操作中的混乱现象。1998年颁布实施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  相似文献   

9.
首先,建议立法机关建立健全证人保护制度及证人拒不出庭作证的制裁制度,维护司法权威。一是为保障证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安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对重大复杂案件中的重要证人,在诉讼前和诉讼后,均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大对证人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等案件的打击力度,解决证人的后顾之忧。二是为调动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保障其财产权力,建议立法机关制定对证人、鉴定人补偿法,明确规定出庭作证的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三是建立对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的判裁制度,从经济制裁、行政制裁、法  相似文献   

10.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证据的形式之一,对查明事实真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事诉讼法》第72.73、74条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费用承担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证人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审判方式改革。鉴于此,本文试从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通过对各国和其他地区的证人出庭制度进行考察,提出改变这一现状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1.
许建苏 《河北法学》2004,22(1):122-126
证人提供的证言是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对于法官裁判具有重要意义。对英、美等国家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资格、证人权利和义务以及证言的提供程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国目前民事证人制度方面的立法及司法实践现状,提出了完善中国证人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薛向楠 《证据科学》2014,(3):316-324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一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一规定并未赋予特定亲属拒绝作证权。《刑事诉讼法》一方面要求被告人的上述亲属必须提供相关证言,同时又允许这些特定亲属拒绝出庭,实际上是以维护家庭关系之名,严重妨害了被告人的对质权,有必要以法治国家通行的亲属拒绝作证权取代强制证人到庭例外规定。  相似文献   

13.
叶杨 《政法学刊》2013,30(3):116-120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证人作证制度上日臻完善,使我国刑诉法证人作证制度体系更趋科学,意义深远.但其多方面的具体制度尚有进步空间.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在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方面对证人作证的保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证豁免制度以及证人拒绝出庭时书面证言的效力问题进行探讨,并基于人权保护原则和衡平原则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证人出庭作证、接受质证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原因,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难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完善我国证人权利及其保障制度、完善立法、加强对公民的法制定位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作证、作伪证、作假证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对案件的公正审判,人们对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寄以厚望。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立法在证人作证问题上的结构性缺陷,并就改革与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审被告”为主要特色的我国传统刑事庭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为此应当构建一种以“审证人”为主要内容和表征的刑事庭审模式。我国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在要求和强制证人出庭方面的进步,体现了“审被告”模式向“审证人”模式转变的思路。而当下我国正在推行的变“以侦查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庭审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今后的刑事庭审模式改革,应在坚持已有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强化证人出庭力度,完善严格证明规则,同时赋予被告人沉默权,逐渐淡化“审被告”模式色彩,实现“审被告”模式向“审证人”模式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证人证言作为八种法定证据类型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证人出庭难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顽症。新《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出庭制度做出了完善,在明确证人出庭作证范围的基础上,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证人补偿制度和证人保护制度。可预见的是,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证人出庭将成为常态,检察机关势必要在保证证人出庭、应对证人翻证、有效出庭支持公诉、公诉人才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方能有效地履行指控犯罪职能,应对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给检察机关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相似文献   

18.
张永泉 《法律科学》2005,23(3):83-91
出庭证人转述他人感知事实的陈述,新的证据规则排除其证据资格值得商榷;准许证人提交书面证言的情形并不是书面证言适格的要件,而是免除证人出庭义务的条件,不具备法定不出庭条件而提交的书面证言应当接受为证据;书面证言不是适格的证人证言,但却是适格的书证;出具书面证言并不免除其出庭义务。  相似文献   

19.
鉴定人出庭质证规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法律已经确立了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的原则,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定,实践中鉴定人不出庭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司法公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应借鉴两大法系的立法,确立鉴定人出庭、陈述、质证内容以及专家辅助人参与质证等,并建议修改民事诉讼法时予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