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产物,执法权的集中和执法重心的下沉是大都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两条主线。执法权的集中体现在从分散执法向综合集中执法转变;执法重心下沉强调执法重心开始从市、区两级向街镇延伸,解决基层执法中的权责不对称、管理力量短缺等问题。综合执法改革的推进有利于破解执法力量分散所导致的管理碎片化、多头交叉执法等问题,是整体性治理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延伸、技术上的升级和功能上的拓展。但也应看到,其本质仍是一种以事后管制为中心的强政府思维的延续,在治理一些需要短期内集中整治的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源头防范和长效机制形成方面则存在明显的不足,仍需更为关注城市管理中"上游"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扩权强镇,执法下沉”是当前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既有研究从政府管理的多重视角分析了执法下沉的原因,但缺乏从政社关系的视角对执法下沉的社会基础进行解释。政府执法本质上体现了政府治理权威与治理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现代科层制的进一步扩张和传统熟人社会的解构,当前基层治理正面临传统德治权威不断消减而现代法理型权威尚待扎根的困境,这造成基层治理“模糊性”凸显和治理权威缺失,并导致基层执法难的问题。执法下沉旨在通过科层组织的内部改革推动法理型权威向基层下沉。但基于T县综合执法改革经验的分析发现,执法下沉不仅没有改变微观治理中“人格化”因素的影响,反而衍生出一系列新问题。因此,重塑基层的德治权威具有现实必要性,理应成为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保综合执法改革的本质是组织结构整合和执法权的再分配。改革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核心是整合机制选择。生态环保执法相关的“组织集”面临的任务环境,相互依赖的类型、范围和相互冲突的程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共同决定了以高正式化和高等级化的部门整合方式重塑统一、权威和高效的执法体制。不过,部门整合和相对集中执法权并非“灵丹妙药”。生态环保综合执法还面临职责整合空间拓展、综合执法机构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理顺、职责扩张和机构能力建设滞后的矛盾,以及平衡综合性和专业性关系等难题,需要围绕整合职责范围、丰富政策工具箱、完善法制保障体系和创新执法方式等持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对于重构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改革措施是分阶段渐次进行的。现阶段的改革目标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不改变的情况下,对执法权、司法权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对公安刑事执法提出了巨大挑战,公安机关应当按照面向审判、规范执法的要求,从转变执法观念、公正规范执法、运用大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执法能力、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并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加强执法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综合施力,全面提升公安刑事执法质量。  相似文献   

5.
由区、街道办事处所构成的城市基层行政组织模式及其运行体制 ,在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暴露出许多不适应。本文以南京白下区街道办改革为个案 ,分析了传统体制在职能配置、社区自治、行政成本上存在的弊端 ,系统地总结了该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客观地评析了这一改革取向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与之相适应后勤改革也从最初的分级承包改革,经过以转换机制为核心的全面承包,到目前,已开始向以体制改革与机制转变为中心的后勤服务企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一些院校后勤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按“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改革后勤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使传统的事务型、福利型、消费型的后勤逐步走上企业化、产品化、产业化的道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费承包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实体,逐渐实行经费自支,实行“小机关、多(大)实体”的运行模式。要体制转变过程中,如…  相似文献   

7.
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形式,行政执法体制的构建对于提高管理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场探索新型的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在我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先后展开,目前,新体制已经释放出巨大的管理效应,对各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上海为个案,回顾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管理执法存在的诸多问题表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执法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国内一些城市率先进行了综合执法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尚需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70年上海城市治理史,是一部城市体制改革史。新中国成立,上海即开启了城市治理历程,接管结束后基层政权建设中建立起135个办事处。从"冬防办事处"到"派出人员办事处"再到"区人民政府办事处",街道成为基层治理最前沿。20世纪80年代城市体制矛盾凸现,上海开始新一轮体制探索。1987年制定并实施《街道办事处工作暂行条例》,强化基层治理。1994年对街道体制作出新的调整。2015年发布"1+6"配套文件,成为新时代上海城市治理的重要举措。2020年颁发《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70年上海城市治理夯实了超大型城市迈向未来的基础,开辟了"卓越的全球城市"治理的新阶段。夯实基础基层、重视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是贯穿上海70年城市治理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0.
内保组织的执法权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组织对发生在其单位的一般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享有侦查权和裁决权。内保组织的执法权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享有执法权,享有一定的执法权,不享有执法权。笔者认为内保组织不享有执法权不符合我国国情,应授予内保组织查破一般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权力,使之成为一个综合的管理和执法部门,这既有利于维护内部单位的治安,又为推动社会治安的好转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柔性执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执法改革只注重执法权整合的缺陷,柔性执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要重点从执法理念的转变着手,然后,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对执法手段予以创新,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制度。它克服了以往执法中的单一性、僵化性和机械性,符合人被尊重、肯定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理特点,体现了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实践表明,如果执法理念不转变、执法手段不更新、执法制度不建立,不管执法权如何整合,也不管执法权由谁来行使,都不会达到好的执法效果。  相似文献   

12.
检察权的独立是历史的进步郎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呼唤着立法、执法及法律监督的完善。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各政法机关对自身的职能开始重新审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组织法正在修订之中,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制度改革正在渐次拉...  相似文献   

13.
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与交管部门执法警力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电子警察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有效的化解了这一矛盾.然而,电子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却出现了有执法权主体不执法,无执法权主体乱执法,隐蔽执法、违法、违规执法等情况.文章从电子警察测速的执法特征入手,分析交管部门执法过程中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的成因,结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法规从执法层面上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交管部门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中共“十七大”以来,通过文化创新工程,政府从带有计划经济特点的社会文化管理制度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的更富于活力的新兴文化体制。在“十二五”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要从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微观改革,逐步走向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宏观改革;从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构建和完善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文化法制的制度建设;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逐步走向更加关注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的协同改革和创新;政府应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整体政府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浙江省龙港市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发现:龙港撤镇设市后,创新性地以“模块化”运行模式和“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为纽带,实现了大部制和扁平化的联动改革,更是激活改革从物理联动走向化学反应。在“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中,大部制改革是基础,扁平化改革是内核;在“模块化”管理中,大部制改革是本质,扁平化改革是延伸。以模块化”和“三位一体”为依托的双向改革,不仅有助于破解改革后刚性的科层体制带来的回溯压力、有效回应基层治理中复杂多元的社会需求,缓解基层“人少事多”的治理困境,而且通过双向联动保障了改革的可持续性,进一步丰富了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从新的视角分析邓小平的决策思想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科学论断,几乎都根植于他的决策理念。这一理念的基本内涵,是建立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基础之上的科学精神、务实主义、创新意识。文章分析了邓小平决策理念对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战略选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从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体制创新过程,用“三步走”战略规范改革开放的目标过程,以及用“不争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规范改革开放的政策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管理及其体制改革之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传统城市管理及其体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历程,当前则存在着认识根源、城市管理体制、财税支持体制和街道工作基础等方面的现实矛盾。我国现代城市管理及其体制改革在战略取向上将向第五个发展阶段跃升,对策建议上应着力推进模式、机制、基础、原则创新。  相似文献   

18.
对于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解决好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管理问题是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将国有资产本身作为特定对象而  相似文献   

19.
<正>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谈到有关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问题时明确指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比建设的重要条件.”只要人们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考察当前面临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一改革不仅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化,而且直接关联着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推进的问题.我们以为,在这过程中,城市政府机构改革是否得以顺利开展又是一个关键.诚然,在当前,要开展城市政府机构改革,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以我们所见,有以下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本人兹就卫生监督体系改革的模式、现状及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一、现行公共卫生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依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站,并长期承担着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监督体制已不适应行政执法监督的要求。 (一)执法主体和执法队伍相分离,不能适应行政执法的需要。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共卫生监督实行行政执法,各级卫生防疫机构不再具有卫生监督执法的职责。但是,作为监督执法主体的卫生行政部门却没有与监督执法任务相匹配的监督执法队伍。据统计,1997年,全省卫生监督员有3324人,其中在卫生防疫机构韵卫生监督员有2965人,占89.2%,而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却只有359人,占10.8%。因此,我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是屈指可数的。省卫生厅虽设有卫生监督处,但编制少,仅有7人;而作为事业单位,卫生防疫站有人有编制却无执法权。因此,从我省总体来看,卫生监督执法主体和执法队伍是相互分离的,卫生行政部门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