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发热一证,从病机演化到传变、预后,都与患者禀体状况密切相关,平素脏气的阴阳盛衰,直接支配着六经发热不同的病理过程。全论始终强调了权衡强弱、因人而施是解决伤寒发热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就体质因素在《伤寒论》发热证治中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要义范仁忠(伤寒教研室合肥20038)关键词《伤寒论》,方剂应用笔者曾就《伤寒论》方的具体应用,着重从撷取主证、明察病机、合方投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然仲景方乃众方之祖,垂万世不易之法,其...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证治通论》评介徐国龙(伤寒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证治通论》;书刊评介《伤寒论》,中医之圣典,其证治法则,临床家之准绳也。余从事是书教学凡甘载,深感文约义丰,哲医幽奥,百读不厌。方欲逮密精求,顾以琐务纷繁,未及着手。适值《伤寒论...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心神病候证治及临床意义探析况执本范仁忠(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心神病候;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22.2;R254.1;R256.21证治要法1.1清宣郁热法本法用于余邪未尽,化热内传,热郁胸膈发生的心神失常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中下利的病因及治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中有证有方的下利条文进行探析及总结,有助于全面了解下利的治法方药及体会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9.
仲景桂枝汤的临证运用,每因“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语所掣肘。此语究竟如何看待,笔者心有所得,书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医界同仁。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语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伤寒例》。因下文即接“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与承气并举,故桂枝是指桂枝汤而言,非指单味之桂枝,当无疑义。由于对阳盛则毙理解片面,以致后世竟有畏桂枝汤如虎者。正如许叔微说:“仲景113方,桂枝汤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因此,弄清其语之内在涵义,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所称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停留于某些部位所致的病证。《伤寒论》一书中,虽未见有关该证的专题讨论,但对其病因病机,尤其是辨证施治的论述却遍见于六经各篇。据笔者统计,《伤寒论》中治疗饮证之法达19种,所创方剂合15首。这些治疗法则的确立和方药的具体运用,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至今仍为医家广为采用。现仅就《伤寒论》理饮之法及其应用作一归纳分析,并初步总结其立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本与《伤寒论》同为一书,但却远比《伤寒论》难读、难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它正式刊行时间较晚,长期转辗传抄所造成的错落脱简,使其文理本为古奥的条文更加令人费解,迭生疑窦;二是它论述病证立足于实事求是,既不强求面面俱到,又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或详或略,或寓因于脉,或寓法于方,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证,纵然脉因证治、理法方药齐备,也往往前后参错,使人难以端其全貌,领其要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较好地学习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呢?陈修园曾指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表里同病是指患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本经或他经内脏病变者。表里同病形成因素包括邪气因素和体质因素两方面,发病方式为合病与并病以及素有内疾、复由外感引发表的里同病。其证治类型可分为:表里同病,病位偏表,先治其表;表里同病,里证重急,治里为先;表里同病,病势较缓,表里同治。其证治特点为首辨病机,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14.
略论张仲景对瘀血学说的贡献程维克(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张仲景;瘀血学说笔者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张仲景对瘀血学说的贡献略论如下。1创立瘀血证名开启理论先河《黄帝内经》对瘀血证候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名称尚不...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在论治急症方面,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现特就此作一剖析。 暴热 一为温疟,此疟“无寒但热”,虽被列为疟病的一种类型,实为疟病的发作阶段,其时热甚寒微,乃阳明里热已盛而太阳表邪未尽,治用白虎加桂枝汤,重在清解阳明,兼顾达邪发表。二为中暍燥化证,中暍即伤暑,暑多挟湿为患,暑热多汗又使人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创杂病诊治体系,立辨证论治法则,为历代医师所推崇。其辨证精神,不仅体现在辨析脉证与制方之中,亦贯穿于方药的煎服法中。笔者就此浅析如下。 一、煎法: 《金匮》根据证治要求,不同汤方选用不同的煎药用水。如百合病属心肺阴虚有热,故百合地黄汤用泉水煎之,取其下热气而利小便。欲作奔豚之证为心阳虚而肾水欲动,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煎之,取其去水寒之性,不助水邪。胸痹之证属胸阳不振,阴干阳位,故栝萎薤白白酒汤、栝萎薤白半夏汤以白酒煮药,取白酒之辛散,行药性而助药力,通阳气而去阴浊;而枳实薤白桂枝汤虽亦治胸痹,但病已涉及胸胁心下,阴寒之气走窜冲逆,故煎药不用酒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