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产业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问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本文认为,城镇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乡村,成为乡村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城镇集中发展高端产业,乡村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城乡双赢",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乡村支援城市;城乡独立发展;城市与乡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即城乡一体化.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正是这个阶段,城乡经济格局不合理、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城乡结合部矛盾频出等关乎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贸导刊》2012,(36):74-76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的一项重要战略。城乡一体化,既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又是增强农村人口素质、增进农村文明程度的过程。随着陕西省府谷县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尽快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融合城乡文明,才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自然融合,最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内涵出发,分别阐述了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脉络及界定,论述了乡村旅游与城市一体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希望能对更好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应引入“椭圆理论”,城乡一体化地区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城市”和“乡村”两个焦点的大椭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依据“椭圆理论”的焦点等效,各点聚合,整体扩张、演化等定律,将辽宁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度和通用性明显提升,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并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文章由此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城乡产业一体化现状,探究促进乡村市场与城市市场有效衔接、工农关系协调发展以及城乡资源有效配置的路径,以期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所理论与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7.
江朝飞 《商》2014,(31):146-1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扩大开放力度,奉行邓小平“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共同富裕”的办法,大力促成沿海经济特区以及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却相对忽视了中小乡镇的发展。这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就在于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首先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一体化概念进行论述,然后对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扩内需、保增长以及发挥商业先导性作用的必然要求。我国乡村与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在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经营业态、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选择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协调发展,来缩小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差距,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规划概念以及近代城市规划起源的探索,结合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特征,指出了规划的现实含义,并对城乡一体化从规划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鉴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我国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由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城乡一体化新局面的形成是其必由之路.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工业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为了进一步加强商业经济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发展经济要有长远目光,要把城乡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同时城市经济体与乡村经济体应以各自的优势为依托,发展优势产业与连接产业,协调区间产业布局,完善各个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汉玉 《消费导刊》2009,(23):122-122
6月15日,中国社科院向社会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表示担忧,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背景下,城乡差距问题,一体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那么,目前河南省二元结构未来趋势究竟如何?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怎样才能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本文结合国外城乡一体化取得的经验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一个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市区和郊区、城市和农村达到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城乡协同作用日益加强的空间经济过程。城乡一体化目的是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使两者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城市与农村从一体到分离,再从分离到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被当代许多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而证明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我国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城乡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最大障碍。文章拟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和综合集成分析,将珠江—西江经济带内城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划分为三个分区。结果表明:区域总体城乡一体化水平非均衡性显著,不仅两省之间差距较大,各省内部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区域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在研究基础上给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一体化的意义,城乡二元的土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城乡土地二元市场的原因后,借鉴海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改革经验,提出确立以用途管制为前提、市场为主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稳定所有权、活化用益物权;"进"与"退"相统筹三个原则,并具体建议:一是调整产权制度,确立城乡地权平等;二是借鉴城市模式,以保障居住权为宗旨实施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三是培育土地开发权移转市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四是分类分层次逐步清理解决城郊小产权房市场。  相似文献   

15.
马庆斌 《中国市场》2011,(46):78-80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新时代的战略要求。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突破,并指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要素的自由、双向、全面的流动。城乡一体化必将推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再一次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制约我国尤其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整体统一规划,全局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并且加以解决。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民族众多的区域,在城乡统筹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世联 《消费导刊》2011,(16):23-24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统筹城乡发展”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就城市论城市的桎梏,对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差别,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脉络着手,结合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了解城乡空间结构演变的方向及未来趋势,对于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发展新型产业、节约建设用地、优化空间组织、提升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后城镇和乡村最高的融合境界.近几年,随着党中央明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之后,各地纷纷掀起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成功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农村的特点,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做了一些探计,指出在城乡建设的不同阶段政府的不同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结构变迁过程的载体,城市化与社会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制度性投入,实现社会结构的创新与再造,尤其是改变城乡人口分布结构是中国城市化的中心议题。当前中国城市化的难点是由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制度性问题,只有在户籍改革的基础之上加强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投入,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