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文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入和人口等因素与建设用地的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次之,人口因素是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因子,也是土地扩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过去20年中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公正与稳定都提出了挑战。文章着重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发展因子、宏观经济因子和社会福利因子。其中,发展因子和社会福利因子对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过去20年中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公正与稳定都提出了挑战.文章着重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发展因子、宏观经济因子和社会福利因子.其中,发展因子和社会福利因子时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黎河沿岸工矿企业的实际考察,分析了黎河中上游工矿污染源及其对黎河水质的影响,为黎河水环境改善和于桥水库污染源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城乡用地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新疆乌鲁木齐市城郊农户调查资料,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新疆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不高,在给予退出补偿的前提下愿意退出的只占39.7%;(2)由于农民对宅基地的资本价值预期较高,以及退出补偿标准缺乏弹性,大多数农民对当前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存在不满;(3)农民的从众心理和宅基地退出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对宅基地退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农民退出宅基地缺乏动力,不合理的退出补偿政策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推拉理论"找出影响宅基地整理潜力的各类因素并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同时对其整理潜力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构建出可行的宅基地整理机制,为我国宅基地整理工作的推进提供思路和建议。研究表明:(1)农村宅基地作为一种资源和资产,限制其流转和用途使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2)农民作为宅基地的实际使用主体,其个体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因素如人口数、家庭面积等都会对其是否选择退出宅基地造成影响,也影响到其所在地区的宅基地整理潜力,因此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补偿和退出机制是宅基地整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3)合理的促进和规范宅基地流转,平衡城乡用地需求不仅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问题,还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以天水市近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指标与研究方法分析空间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天水市生产空间缩减,生活、生态空间扩张;农业生产用地综合转移面积最大;工矿生产用地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土地利用程度各区县总体格局不变;人为因素中规划与社会政策、人口数量与分布和自然因素中高程坡度、水文气象、资源分布对空间格局、变化方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民族聚居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新疆伊犁州和昌吉州为调查区域,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宅基地特征、政策认知及居住环境满意度四个方面考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因素,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得基础数据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各因素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户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比31.44%,汉族农户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比40.57%;调研对象的年龄、宅基地数量和对政策的掌握程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不区分民族,少数民族农户和汉族农户受经济条件和文化差异影响,对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存在差异,其中,少数民族农户受家庭禀赋因素和"文化"情结影响较大,汉族农户受宅基地禀赋因素及其价值影响较大;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土条件,针对当地文化特色和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加快,如何谨慎出让建设用地、提高出让土地集约利用率,是各级政府关注的要点。文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以青岛市近八年来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人口、经济、社会和政策四个角度对13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最终找到其核心因素及其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定量关系,通过合理控制核心驱动因素的变化来使城镇化结构趋于合理,使外延式扩展与内涵式扩展同步,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研究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生产中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利用清涧县2010~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于ArcGIS10.0软件生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图,对土地利用变化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构建清涧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清涧县土地利用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显著;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大,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增速较快,水域、林地减速较快。  相似文献   

11.
侯明彪 《科技和产业》2023,23(15):162-168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最优策略。从微观企业层面探究文旅产业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的外部条件和预期对应着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博弈的最终结果与企业的预期成本、预期收益有关,也与政府激励措施的强度有关。低成本、高收益、高政府奖励的产业经济环境下,富有创新研发精神的合作型企业有利可图,融合发展策略才会逐渐成为经济群落中企业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关于改善宏观调控的三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调控的目标应坚持以就业为先,“经济增长”应排在“增加就业”与“稳定物价”之后。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不是总量失衡而是结构失调,所以政府不宜采取调控总量的办法调整结构,结构问题应由“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分而治之。政府应当用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信号,通过市场信号间接调控企业。  相似文献   

13.
张玉昌  宋建 《南方经济》2018,37(9):86-106
文章构造了理论模型分析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从而影响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利用1984-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了各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大,并且产业的发展存在内部滞后效应;发展战略可以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效产业结构存在负向作用,即不利于资本-劳动在产业中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4.
石季辉  王军 《南方经济》2019,38(11):16-33
近年来,IT制造业等外资依赖性较强的产业面临的外资撤离风险不断升高,如何衡量和评估不同撤离速度下内资企业的发展稳定性和实现转型升级的支撑性?文章将CGE模型数值模拟与DEA分解分析相结合,考察不同外资撤离速度场景对IT制造业内资企业的影响,以及机制和路径。结果表明:1、当外资流入为0或者其存量以5%的速度小幅持续撤离时,内资企业受影响较小。较高的资本深化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使得其能够较快填补市场空白,具备企稳回升的能力;2、当外资存量以25%的较高速度撤离时,内资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受到抑制,劳动生产率处于不可扭转的持续下滑趋势;3、外资企业在可见预期内仍然将是内资企业的主要技术进步来源,外资撤离会通过抑制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从而约束资本深化和技术效率的路径中对内资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但本区域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有必要从国家、当地政府以及地方企业角度研究环渤海地区发展新战略。国家从宏观调控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区域产业结构以及核心城市的规划。地方政府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的政策,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合作。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本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吸引外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农产品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相关数据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影响显著且为正的因素有产业外部性、市场需求、城市化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有技术创新、对外开放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影响显著但为负的因素有自然禀赋和政府管制程度。  相似文献   

17.
12个重点产业对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普遍存在科技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发现: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较于2013年,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和专利产出均较大幅度减少;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在全社会研发经费中的占比低;全省科技投入强度弱,技术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省内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有待挖掘.借鉴农业机械和医药制造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强化政府引导、保障技术供给、挖掘技术需求方面的建议,着力提高科技对12个重点产业的支撑引领能力.  相似文献   

18.
韦健  黄飞  黄红星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63-165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企业聚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聚集的过程。产业集群是人才聚集形成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人才集群得以实现。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创新区域人才引进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以人才要素的集聚带动其他要素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良好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杨保军  高晓勤 《乡镇经济》2009,25(1):98-102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品牌对手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品牌,促进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联合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曹胜 《科学决策》2010,(8):28-37
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出现的农地征用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行为为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具体的事实案例。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征用权,所以它们构成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包括公共用地和商业用地)流转的唯一中介,从而积极地介入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农地征用中的权力运行有着内在的政治逻辑,这是与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分不开的。地方政府积极主动介入农地征用的行为是当前压力型政治经济体制下应对自上而下的政绩压力的产物,也是地方政府谋取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及时主动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