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发展西部旅游业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开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西部旅游业的特点,从旅游系统、旅游产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西部旅游限制因素和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对西部旅游进行了探讨,指出西部各地区要全面地权衡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切不可盲目地将旅游产业定为支柱产业,也不要将经济发展的大任仅仅寄托在旅游业上。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而西部大开发进一步从交通环境、经济基础、市场开拓和生态保护几个方面为重庆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目前重庆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从战略方向和形象策划、客源定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旅游管理和旅游人才的教育以及发展生态旅游几个方面,提出了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多彩的人文风情是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基础,但它们不能直接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把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发展西部旅游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构成旅游地的核心竞争能力,西部只有提高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促进旅游业水平的提高。在对西部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保护,进行“绿色开发”和“绿色经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中石河子旅游资源开发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为缩短东西部地区差距、发展西部经济而提出的。石河子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100个红色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中石河子旅游业面临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应对西部大开发石河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旨在促进石河子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四川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论述了四川旅游市场和产品体系,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六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草原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内蒙古草原旅游现状,通过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开发理念、开发模式、区域合作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设想,尤其基于资源的状况提出3种资源开发模式:依托市场模式、组合集聚模式和依托资源模式。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西部国内旅游营销中,要把东部客源市场作为远程旅游目标市场,远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分析东部客源市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国内旅游远程市场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①体现西部特色,与东部旅游产品形成互补;②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开发生态型旅游产品;③整合西部旅游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精品;④协调好各旅游要素的功能,形成不同等级的旅游服务系统;⑤针对东部地区客源市场特点设计旅游产品;⑥重视老年旅游和青少年学生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烟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的中西部,南北两面濒临大海,东接威海,西接潍坊与青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烟台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社会文化事业,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烟台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区域总体开发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少数风景名胜点上。北部沿海旅游区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利用好.而南部、西部沿海旅游区和中部山地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受交通、服务设施等条件限制,开发程度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②旅游资源开…  相似文献   

9.
庄小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3):234-235,220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客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根据课题组2002年4月在南漳、保康、谷城所作的抽样问卷调查,对荆山生态旅游区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旅游者背景及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赋存极其丰富。近几年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与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相比,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开发层次低、文化产业链条脆弱、县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整合差等。通过分析甘南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即以点带轴的旅游空间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精品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对安徽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整合资源,构造休闲度假新格局;调查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创新产品,提升竞争力等。为发展安徽休闲度假旅游,编制休闲度假旅游规划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独特性日渐进入我国旅游市场。我国学者对高校旅游问题的研究,从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旅游的概念界定、开发可行性、开发原则、资源类型、部分城市高校旅游发展评述、存在问题等几方面。在对现有文献予以分类和综述的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旅游开发实践的驱动,我国旅游规划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仍存在旅游规划模式化,忽视规划区的“地方性”,缺乏规划区的区际与区内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等,使规划区功能、产品、市场等定位不准,策划的项目与周边区域雷同等问题突出。在旅游规划中加强目的地竞合分析是寻求目的地特色、准确定位、优化线路、创新产品体系等的前提和重要、有效的技术手段。阐述了旅游目的地竞合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并以芜湖市为例,对芜湖市的区内和区际旅游空间竞合进行分析,提出了芜湖市旅游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4.
旅游共生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共生是一个具有时空耦合的复杂社会现象,与其他的单一产业共生具有很大区别.30年来,国内外有关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空间共生、旅游产业共生和旅游利益共生三个方面,研究成果获得了一些共识.虽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水平,未来应在旅游共生内涵思辨、旅游共生机制讨论、旅游共生培育路径探索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1996—2020年721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与总结,从年度载文量、来源期刊类型、基金项目资助等入手,比较了国内外“食”旅游:“Food Tourism”“美食旅游”“饮食旅游”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进展。结果表明:①国外“食”旅游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国内正处拓展阶段。②国内外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国内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方法相对简单,国外定量方法趋于多元化、复杂化。③国内学者对“美食旅游”“饮食旅游”分别进行了研究。④文献研究得知,韩国“食”旅游研究对全球“食”旅游研究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6.
以搜集、整合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广告理论研究资料为基础,从视觉形象设计入手,分析秦皇岛城市旅游广告形象设计问题现状和特点,提出秦皇岛在实施"旅游立市"发展战略中城市旅游广告的形象定位设计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溢出被用于特指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在开放经济下,城市之间的旅游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多核心旅游圈为实证对象,分析了旅游圈内部合作与竞争的溢出效益.在界定单核型旅游圈的基础上,对昆明-滇西北旅游圈的溢出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将测度结果可视化显示.分析结果表明:①单核心旅游圈内部正溢出效应比多核心旅游圈更显著;②旅游溢出效应总体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当接受区的旅游差异度和旅游吸引力较大时,会产生跳跃溢出现象;③在旅游溢出效应的计算中,对交通方式、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综合考量比单纯用地表球面距离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旅游业越富有文化特色,就越有内动力和竞争力。旅游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开发的实际运用操作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乡村智慧旅游发展创新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智慧旅游视角对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旅游配套设施、管理、营销与服务上缺乏智慧引领,从基础保障体系构建、智慧管理、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四方面提出福建省“乡村智慧旅游”架构及创新发展策略,以期对福建乃至全国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旅游旅游可持续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历程,已经形成的概念、旅游容量和实现形式。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领域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