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含硅熔渣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硅熔渣对水稻养分的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不同类型的含硅熔渣,可提高水稻中硅和磷的含量,降低根系、茎叶和籽粒中的氮、钾含量,增加水稻对氮、磷、钾、硅的总吸收量。不同含硅熔渣的增产效果差异较大,增产最显著的是铁渣和黄磷炉渣,分别比对照增产43.4%和31.6%,施用含硅熔渣的各处理比对照平均增产19.1%,各处理间的产量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扩散方程、Elovich方程和多项式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水稻生长期内水稻对N、P、K、Si的吸收过程,尤以多项式方程拟合最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2O释放量随着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而上升。不同施肥处理对N2O排放量影响不同,低氮处理(N1)排放量(整个玉米生育期按185d计算)为1.18kg·hm-2,高氮处理(N2)为2.39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反硝化作用加强,N2O排放量上升,以N2O形式损失加剧。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土壤N2O排放量上升,其中以高氮高有机肥处理(M2N2)N2O排放量最高,达到了7.05kg·hm-2,占所投入氮肥的2.34%。相同氮素供应水平条件下增施磷、钾肥,也会增加N2O排放量。整个玉米生育时期通过N2O排放损失的肥料占投入氮肥比例为0.99%~2.46%。  相似文献   

3.
求导了水稻目标产量的预测方程,不同氮钾施用水平的等产方程,以及氮钾最佳配比方程。根据上述方程推导出地力产量为6345kg/hm2的水稻田目标产量为8589kg/hm2,N与K2O施用量的最佳配比为11.22,即N139.4kg/hm2、K2O170.6kg/hm2。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引起太阳辐射加强,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不同氮肥类型与施氮水平对华南稻田甲烷(CH4)与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分别(以N计)为U6(90 kg·hm-2),U10(150 kg·hm-2),U12(180 kg·hm-2),SR10(150 kg·hm-2,缓释肥),CR10(150 kg·hm-2,控释肥)。各处理磷钾肥用量一致,分别为45 kg·hm-2(以P2O5计)和127.5 kg·hm-2(以K2O计)。研究结果表明:稻田CH4与N2O排放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晚稻CH4排放呈单峰型,其峰值出现在水稻移栽后16~23 d,N2O排放并未出现明显的排放峰。CH4累积排放主要发生在返青-分蘖初期和分蘖盛期-幼穗分化期两个时段,而N2O的累积排放主要集中在灌浆-成熟期(U6处理除外)。不同氮肥类型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量表现为:处理SR10〉处理U10〉处理CR10,其中,控释肥处理甲烷排放总量较常规尿素处理减少了11.3%;而N2O季节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量表现为:处理CR10〉处理U10〉处理SR10。综上,初步认为氮肥的施用能够促进CH4与N2O的释放,缓释肥处理能有效减少稻田N2O的排放,而控释尿素处理能明显降低稻田CH4气体的排放,且稻田CH4与N2O的排放存在一定的互为消长关系,因此如何平衡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释放,使稻田增温潜势最小化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苗期不覆膜和苗期覆膜处理下土壤N_2O减排和增产兼顾的最优施氮量,并验证DNDC模型对于马铃薯田土壤N_2O排放和产量预测的适用性,以沈阳市自然降水条件下的马铃薯田为研究对象,设计不施氮肥(0 kg·hm~(-2))、低氮(75 kg·hm~(-2))、中氮(150 kg·hm~(-2))和高氮(225 kg·hm~(-2))4种施氮水平,每种氮肥水平包括苗期不覆膜与苗期覆膜两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气体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并运用DNDC模型进一步探究马铃薯田减排增产最优施氮量,结果对于促进马铃薯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增产协调兼顾的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马铃薯田不覆膜处理下不同施氮水平N_2O排放状况,模型效率指数在0.72~0.94之间;在覆膜处理中,低、中、高施氮量模型效率指数较苗期不覆膜处理分别下降0.21、0.52和0.50,不施氮肥处理下,模型效率指数为负值,模型不能模拟N_2O排放;DNDC模型对于各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均有较准确的模拟效果。DNDC模型进一步表明,不覆膜状态下马铃薯田增产兼顾减排的施氮量为90~105 kg·hm~(-2);减排兼顾增产的施氮量为75~90 kg·hm~(-2)。由于DNDC模型对于覆膜处理下马铃薯田N_2O排放模拟效果不佳,通过大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苗期覆膜可以有效增产和减少土壤N_2O排放,综合马铃薯产量和土壤N_2O减排的环保施氮量可在75 kg·hm~(-2)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需低于150 kg·hm~(-2)。  相似文献   

6.
施N模式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 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 -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情况下N肥增产率为30.3%~31.3%;稻草还田情况下,N2(全年施N量240kg.hm-2)处理N肥增产率为36.7%,1 kg纯N增产谷粒12.1 kg,均显著低于N1、N3(全年施N量180 kg.hm-2)处理,后者增产率为40.4%~41.1%,1 kg纯N增产谷粒17.7~18.0 kg,且N1、N3处理(施N量相同,但各时期施N比例不同)间差异不显著。配施N肥后稻草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供N能力,连续处理2 a,土壤可矿化N比移走稻草处理提高32.1%~50.0%。稻草还田时适当配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1、N3处理下稻草还田增产率分别达8.7%和8.4%,而N2处理下稻草还田的表观增产效果降低,稻草还田增产率仅为5.1%。年稻草还田量为7 500 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年适宜配施N量为180 kg.hm-2,各时期施N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7.
湖南是中国重要的水稻(OryzasativaL.)产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施用更多化肥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途径,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通过水稻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WN)、常规施用尿素(CF)、控释氮肥(N100)、90%氮量控释氮肥(N90)、80%氮量控释氮肥(N80)、70%氮量控释氮肥(N70)6个处理,对田面水中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施用控释氮肥对早稻田面水各形态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控释氮肥最佳用量,实现稻作清洁生产。结果表明:早稻田面水各形态氮素浓度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以施用尿素处理浓度较高或最高,不施氮肥处理最低,控释氮肥各处理居中;各形态氮素浓度均在施用基肥或追肥后1~4 d内达到峰值,随后不断降低;综合考虑施用基肥和追肥后各形态氮素浓度变化规律可知,施肥后10 d内是防止田面水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控释氮肥各处理水稻产量与尿素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控释氮肥能达到减氮、稳产效果。本试验中,理论施用控释氮肥101.46 kg·hm~(-2)时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每份材料栽2桶,每盆装4 kg低磷酸性红壤(速效磷2.53 mg·kg-1、速效氮156.7 mg·kg-1和pH=6.03),设置不施氮肥(速效氮156.7 mg·kg-1)和施氮肥(速效氮490.0 mg·kg-1)两种处理对539份云南稻核心种质17个形态性状及其相对指标,研究低磷胁迫下云南稻形态性状的氮肥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低磷胁迫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籼稻氮效反应明显比粳稻敏感;按氮反应相对指标将云南稻种17形态性状划分为氮反应的强敏感、中敏感、弱敏感和不敏感型四种类型;揭示了低磷胁迫下云南稻种氮高效鉴定指标以相对穗干质量和相对总干质量为主,相对穗长、秆干质量、地上干质量、根干质量和茎蘖数可作为参考指标,其中穗干质量为氮反应的强敏感型,总干质量、地上干质量、秆干质量和茎蘖数属中敏感型,根干质量属弱敏感型和穗长属不敏感型.另外,低磷胁迫下云南稻种8个对氮反应敏感相对性状无论是在539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及其籼粳亚种间,还是在五个稻作区间总趋势是一致的;既证实了该文提出的低磷胁迫下8个氮反应敏感指标性状是十分可靠的,又揭示了低磷胁迫下5大稻作区氮反应的生态差异和土攘类型多样性是云南成为亚洲栽培稻籼粳分化中心之一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4a的平衡施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施肥对潮褐土中硝态氮的分布、移动、积累、植株吸收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与施肥量直接相关,过量施用氮肥使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并向下层快速移动;氮磷对作物的养分供应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施用适量磷肥可以促进小麦、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积累和淋失,但施磷量太高,由于氮磷之间的竞争作用,作物吸氮量反而下降,从而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和淋失加剧,施用钾肥抑制了土壤硝态氮积累,促进了两季作物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从减少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失的角度,提出该区合理的施肥配比为组合N2P2K2,即ρA(N)=200kg hm^-2,ρA(P)=32.5kg hm^-2,ρA(K)=150kg hm^-2。图6参13。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下晚播稻茬麦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前荏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0、90、180、270和360 kg·hm-2)对晚播小麦土壤矿质氮积累、秸秆氮释放、氮素平衡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提高了越冬期0~ 30 cm土壤矿质氮量,追施氮肥提高了开花期0~15 cm土壤矿质氮量.施氮量高于180 kg· hm-2时会造成小麦成熟后土壤矿质氮量的显著增加.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氮素净矿化量为48 kg· hm-2;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秸秆氮释放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矿质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均随之增加;N90、N180、N270和N360处理氮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7.9%、37.6%、43.2%和47.6%;N90处理损失量以播种至越冬期最高,其余处理均以开花至成熟期最高.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但施氮量若超过180 kg·hm-2,增产效果则不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有利于兼顾晚播小麦生产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晚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增氮磷施肥处理(T4)和对照分别增加26.1%和120.0%;平衡施肥处理(T2)和减氮磷施肥处理(T3)CH4平均排放通量比对照增加20%左右。说明施化肥可能提高水稻植株运输能力,进而增加CH4排放,但并未发现施化肥处理(T1、T2、T3和T4)之间CH4排放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深处温度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与田间水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和稻谷产量,认为T2为推荐施肥方式,即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80、90和135kg.hm-2,在插秧前1d施入占总N量70%的碳铵和全部磷肥、钾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基肥,并在分蘖期(2008年7月19日)追施占总N量30%的尿素。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晚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增氮磷施肥处理(T4)和对照分别增加26.1%和120.0%;平衡施肥处理(T2)和减氮磷施肥处理(T3)CH4平均擗放通量比对照增加20%左右。说明施化肥可能提高水稻植株运输能力,进而增加CH4排放,但并未发现施化肥处理(T1、T2、T3和T4)之间CH4排放存在显菩差异。同时对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深处温度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与田间水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和稻谷产量,认为他为推荐施肥方式,即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80、90和135kg·hm^-2,在插秧前1d施入占总N量70%的碳铵和全部磷肥、钾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基肥,并存分蘖期(2008年7月19日)追施占总N量30%的尿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氟、磷、钾化肥三因素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湘南砂岩红壤玉米-大豆立体栽培模式中玉米施肥量-产量、玉米施肥量-利润数学模型;优选出玉米产量和利润最高的各10套施肥方案;计算出玉米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尿素750kg/hm2,过磷酸钙1125kg/hm2,氯化钾332kg/hm2,N∶P2O5∶K2O=1∶0.39∶0.58;计算出玉米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尿素712.8kg/hm2,过磷酸钙1125kg/hm2,氯化钾285.2kg/hm2,N∶P2O5∶K2O=1∶0.41∶0.52.玉米与大豆的产量间以及两者的利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氮磷钾对寒害腰果植株恢复生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测不同施肥处理区寒害腰果植株重新开花坐果状况,分析施肥对寒害腰果植株恢复生长的影响,并分析腰果叶片养分含量与结果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对寒害腰果植株重新开花的花枝数影响最大,钾次之,磷影响最小,随着氮施用量的增加,植株的花枝数逐渐增大;氮是影响寒害腰果植株结果量的主要因素,植株结果量随着氮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磷、钾各处理间的结果量均未达到统计上显著差异;在施氮肥的基础上,配施磷钾肥,可以提高寒害腰果植株结果量,9个施肥处理中以N3P3K2处理的结果量最多。  相似文献   

15.
水稻耐氨固氮菌施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晚两季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电脑推荐施N水平上,耐氨固氮菌的增产效果不显著;在低N情况下(每公顷减纯N37.5kg),耐氨固氮菌的增产效果达显著水平,早、晚稻分别增产8.41%和7.21%。15N示踪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耐氨固氮菌对根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秧苗期明显增加秧苗对肥料15N的吸收.禾苗分蘖盛期则增强了禾苗根系的吸氮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杂种雌性不育突变体91FS及其双亲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稻籼粳杂种雌性不育突变体91FS及其双亲籼稻涪江2号和粳稻02428为材料进行RAPD分析.从检测过的100个引物中发现有10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产物,表明91FS既承袭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又发生了新的变异,这为91FS的水稻籼粳杂种真实性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稻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系统构建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化农田化肥投入超量、稻区水体N、P、K富集度超高,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现状,该文系统研究了农田流失养分从农田到水体,再由水体回到农田的循环利用过程,并构建农田养分流失循环利用系统工程,为我国农田流失养分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提供科技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农田面积为18.6 hm2,水稻季农田化肥N、P、K投入量分别为305.7、44.9、150.8 kg·hm-2;整个水稻季本区域农田地表径流量为4 518.0 kg·hm-2,其中N、P、K流失量分别为16.6、0.5、9.6 kg·hm-2,占水稻季N、P、K肥投入量的5.45%、1.07%和6.37%;农田周围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的N、P、K拦截量分别为67.8、8.1、99.7 kg,分别占本研究区域N、P、K流入量的21.84%、90.31%和55.73%。将水生植物还田,晒干水葫芦(Halerpestes cymbalaria)按4 500 kg·hm-2农田施用,可分别减少农田化肥N、P、K的投入量106.2、9.5、105.8 kg·hm-2。该研究成果对于减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几种不同农业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土壤磷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移耕农业、施化学N肥和NK胆施肥制下,农田系统磷素亏缺量大,7年间达140mg/hm2以上,土壤有效磷降低;(2)有机农业和施化学P肥施肥制可促进农田系统磷素平衡,改善土壤供磷状况,提高稻株含磷量和磷累积量;(3)在有权无机结合施肥制下,农田系统土壤磷素盈余量大,7年间共达200mg/hm2以上,并可改善土壤磷组分,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y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loss from typical paddy soil (whitish soil, Bai Tu in Chinese)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a case study. Results shown that the net load of nutrients from white soil is 34.1 kg ha(-1) for total nitrogen (TN), distributed as 19.4 kg ha(-1), in the rice season and 14.7 kg ha(-1) in the wheat season, and for total phosphorus (TP) 1.75 kg ha(-1), distributed as 1.16 kg ha(-1) in the rice season and 0.58 kg ha(-1) in the wheat season. The major chemical species of N loss is different in the two seasons. NH4-N is main the form in the rice season (53% of TN). NO3-N is the main form in wheat season (46% of TN). Particle-P is the main form in both seasons, (about 56% of TP). The nutrient loss varied with time of the year. The main loss of nutrients happened in the 10 days after planting, 64% of TN and 42% of TP loss, respectively. Rainfall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from arable land, especially rainfall events shortly afte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field management of the nutrients and water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plan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